对区政协第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28号提案的答复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体育局
  • 索引号:SY00243833X0202300063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政务公开
  • 发文字号:长体〔2023〕36号
  • 发布日期:2023-04-19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签发人:程遐梁

农工党长宁区委、区政协体育界别、区归国华侨联合会:

贵组织联合提出的“关于推动长宁“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长宁区体育局积极探索“体医融合”新发展模式,围绕《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长宁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长体〔2021〕60号)工作目标和要求,把健康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最重要的目标,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

一、加强“体医融合”工作机制建设

区体育局作为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牵头单位,坚持常态化工作机制,在“十四五”期间,积极构建政府指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多元协同机制,形成“大体育”“大健身”格局,着力推进“体医”“体教”“体文”“体旅”“体养”“体绿”等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的深度融合。区卫健委作为区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的牵头单位,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持续推动“体医融合”教育进社区、进课堂、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广泛开展“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医”相关宣传和指导服务,深入社区开展多层次的体锻康复能力培训,普及并提高全民健康知识水平。

“十四五”期间,区体育局、区卫健委着力推进“体医融合”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在街镇社区试点建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满足老年人“十五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健康运动需求;探索开展“体医融合”运动处方师培养计划,培育长宁社区处方师队伍;举办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进社区活动,为市民群众普及科学锻炼方式和健康生活理念;开展市民体质监测志愿服务,指导市民有针对性地科学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区人社局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为区体育局提供人才发展专项资金35万元,用于发展“体医融合”运动处方师人才队伍建设。

二、推进体育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打造“体医融合”阵地建设

(一)积极推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作为加强社区体育健身和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是面向老年人的社区多功能健身场所,通过整合体育、养老、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体质测试、基础健康检测、科学健身指导、慢性病运动干预、运动康复训练、健康知识普及和休闲社交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老年人可以通过AI智能体测一体机获取体测报告,建立“一人一档”的运动健康数字档案,通过样本数据跟踪积累和研究,指导老年人进行科学健身锻炼。“十四五”以来,长宁区已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6个(虹桥、华阳、江苏、仙霞2个、北新泾),其中部分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采取99元/月的公益低收费,50周岁以上人群即可健身使用,55周岁以上的长者还可使用上海市体育局提供的助老体育消费券,每月可直接抵扣30元,受到老年人欢迎,全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已使用消费券458人次。2023年实事项目还将计划新建2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虹桥、新泾镇),“十四五”期间将完成各街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全覆盖建设。

(二)着力打造“体医融合”运动处方师队伍

2023年2月,区体育局与仙霞新村街道试点探索“体医融合”运动处方师培养计划(第一期)正式开班,参加培训的24名学员,主要是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保健专业人员,以及仙霞23个居民区的全民健身工作者。培训课程通过整合体育与医疗、养老领域的资源优势,为学员们提供运动处方概述、健康筛查、运动风险评估,以及分别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人群制定运动处方等9次课程教学,逐步培育一支服务于社区居民的运动处方师专业队伍。区体育局还将邀请市体科所专家为本次项目培训进行评估,不断提升培训服务的实效。期间,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政开出了社区第一张“运动处方”,培训医师也先后开出10多张“运动处方”。下半年,区体育局将与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举办“体医融合”运动处方师培训班,组织光华医院康复医学科、骨科等科室医师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开展运动康复、慢病治疗等领域培训,通过体育科学与医疗体系的有机互动、系统发力,共同指导患者科学运动,推进教学科研与实践结合,实现体育与医疗、康养相融合,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和健康长宁建设。

(三)开展体质监测志愿服务,为市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

一是以社区体质监测站、区级体质监测中心为主体,统筹开展针对本区域居民的体质监测服务,同时有针对性的为不同行业人群提供体质监测服务与专业健康讲座,每年完成体质监测样本不少于10000人。今年以来,已先后为仙霞新村街道派出所民警,市盲童学校教师、盒马东虹桥店员工开展体质监测服务,并开展健康知识科学健身指导讲座。二是积极落实体育为民办实事项目,配送运动健身技能进社区、进园区、进楼宇、进企业,每年不少于200课时,组织开展体育运动与医疗康复领域相融合的各类讲座课程、技能培训服务。今年已配送完成了健身操、击剑、滑雪等13个技能项目共64课时,惠及1080人次,市民通过科学锻炼掌握1-2项运动技能,了解运动健康知识,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组织全区38个健身气功站点近500名健身气功习练人员,开展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等活动,并积极参与市级健身气功赛事活动,为习练爱好者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锻炼平台,推广健身气功习练益处、展现习练成果,提升群众体育健身运动的获得感、满意度。

(四)聚焦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强化志愿服务能力

以技能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多元教学方式,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育,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年龄结构、等级结构,截止目前,全区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606人,60岁以下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比近八成。区体育局着力推进体育运动专业人员和医疗康复专业人员优势互补,积极推动运动伤病防治、运动康复、慢性病非医疗健康干预专业人才培育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一批具备预防和康复医学、体育科学、运动技能知识为一体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和指导水平,增强市民健身运动的感受度。

三、以示范性项目建设为契机,推进“体医融合”发展

一是整合以智能康复设备等为标志的现代康复技术与中西医康复治疗技术,打造一批以康复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成功验收5家(虹桥、程家桥、仙霞、北新泾、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2023年计划申报3家(新华、华阳、周家桥)。同时,为更好的落实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功能,提升居民“家门口”的康复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体医融合”,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市体育学院上体伤骨科医院王雪强教授团队开展合作,建立医学和运动相融合的运动医学学科,提升了中心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医务人员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已完成康复评估和指导制定训练方案25人次,会诊8人次,专业授课10个学时,操作带教21人次。

二是着力提升智慧健康驿站服务功能。作为“十四五”期间运动促健康新模式,智慧健康驿站以社区为民公共服务场所为阵地,为居民提供简便易行的健康自检自评和自我管理服务。智慧健康驿站主要是运用自助检测设备对身体体征、体质进行自助检测,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血氧等多个指标监测,通过测量数据居民可以进行自我健康评估,社区医生、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处方师等专业人士会为居民提供健康、健身指导建议。长宁区已完成10个街镇智慧健康驿站建设,助力构建更加便民、更高质量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

区体育局与区卫健委将在今后工作中,持续关注“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项目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合作、积极探索,逐步形成长宁特色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并在全区范围予以实践推广。

一是进一步探索“体医融合”机制建设。探索政府购买、部门合作、政企合作、社会参与等多元化模式,通过委托专业企业或社会组织承接“体医融合”项目,加强与专业医院、医疗类社会组织和医学专家学者等合作,借助专业团队的人才资源和优势,不断拓展“体医融合”新路径。

二是进一步加强“体医融合”队伍建设。通过专门课程培训将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培育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处方师等,并建立相应的规范服务机制。通过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既懂“体”又懂“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从事“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工作,形成“以医务人员为主、运动专家为补充、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为辅助”的社区“体医融合”服务队伍,不断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三是进一步加强“体医融合”宣传服务。树立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共识,多层次、多维度地发挥医疗、体育、社区卫生机构的优质资源,推广居民科学健身、非医疗健康促进等宣讲活动,将体育健身运动融入城区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培养市民群众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体育健身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助力长宁健康城区建设,提升长宁市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此致!

上海市长宁区体育局

2023年4月19日

 

 

联系人姓名:戴彬  苏玉菁      联系电话:22051204

联系地址:长宁路599号        邮政编码:200050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