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签发人:崔莉霞
王军良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保障改善长宁区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长宁区在保障和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方面,持续创新、优化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我们通过适老化改造、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深化医养结合服务以及推广智慧养老服务,致力于打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的养老环境。现将具体进展答复如下:
一、针对“居家环境适老化程度不足”问题,精准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长宁区将适老化改造纳入市、区为民办实事项目,构建“政策保障+精准服务+广泛覆盖”的改造体系。一是分层分类补贴。针对户籍老年人实施差异化补贴,低保家庭100%补贴、低收入家庭80%补贴,80岁以上及特殊困难家庭最高50%-40%补贴(每户最高3000元),2020年试点以来累计完成1835户改造,实现低保、低收入家庭全覆盖,市区补贴达680万元。二是扩面提质“焕新”。2024年启动适老化“焕新”计划,打破户籍限制,60岁以上老年人均可享受30%补贴(最高3000元),年底前完成110户改造,进一步惠及更多老年家庭。三是精细化服务。依托街镇样板间和体验展厅开展政策宣传,建立“一户一案”定制化改造方案,改造方案覆盖地面防滑、安全扶手、紧急呼叫等核心需求,通过标准化流程提升改造实效,切实改善老年人居家安全与生活质量。
二、针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分布不均”问题,构建“嵌入式+全覆盖”服务网络。以《长宁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为引领,统筹资源优化设施布局。一是夯实基础供给。全区现有养老机构57家、床位7033张(护理型床位占比61%),万名老年人床位拥有率居中心城区首位;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1个、日间服务中心32个、长者照护之家18个,实现街镇全覆盖。
二是织密社区网络。打造“社区综合体+家门口服务站”层级,建成家门口养老服务站15个、睦邻点332个、老年活动室205个,重点补齐全区特别是偏远社区服务盲区。三是深化医养融合布局。在新华路、华阳等街道建设6个“三站一体”(护理站、卫生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综合体,推动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提升社区服务触达率。
三、针对“医养结合服务深度不够”问题,构建“机构+社区+居家”联动服务模式。通过签约服务、资源整合、智慧赋能,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效。一是持续深化“居家养老服务与长护险服务相结合,家庭照护床位为补充”的居家医养服务模式。社区和居家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签约率达100%,长护险覆盖1.25万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1044人,建成家庭照护床位746张,为高龄、困难老人提供上门巡诊、健康管理等个性化服务。二是机构合作深化。11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5家与同址医院、护理院整合,其余机构均签约合作,实现医养联合体全覆盖;长宁区第二社会福利院与同仁医院共建互联网智慧健康管理平台,支持老人线上预约挂号、复诊续方,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政策保障支撑。2024年联合多部门出台《深化医养结合发展实施方案》,从制度层面明确服务内容、频次及资源整合机制,推动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四、针对“智慧养老服务应用有限”问题,打造“数字赋能+场景落地”创新生态。依托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养老特色实验基地建设,推动技术与养老深度融合。一是平台整合赋能。建成“数字民政”系统,升级智慧养老平台,集成信息收集、服务预约、远程监护等功能,实现养老服务“一网通办”。并在政务微信推出全市首个养老机构管理轻应用,提升监管与服务效率。二是场景创新落地。试点“一键通”“智能水表”等适老化设备,在程家桥街道“春晖苑”等站点叠加智能监测、健康管理功能;培育5家智慧养老院,推动智能穿戴、紧急呼叫系统普及,实时守护老人安全与健康。三是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社区培训、为老服务体验等活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同时扶持本土智慧养老企业,打造示范基地与品牌,扩大技术应用覆盖面。
下一步,长宁区将持续聚焦老年人多元需求,以“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为目标,进一步扩大适老化改造覆盖范围、优化社区服务均衡布局、深化医养结合服务内涵、拓展智慧养老应用场景,全力构建“有温度、有品质、有保障”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老年人获得感与幸福感。
最后,再次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并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区的养老服务工作,为我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建言献策。
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
2025年4月21日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长宁路1436号2号 邮政编码:200051
联系人姓名:张笛 电 话:62744726
电子邮件地址:zhangdi1@shc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