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教育局 长宁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印发《上海市盲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绩效终结性督导意见书》的通知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
  • 索引号:SY0024383050202000127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政务公开
  • 发文字号:长教督〔2020〕07号
  • 发布日期:2020-07-23

 

上海市盲童学校:

根据《上海市长宁区基础教育学校及单位五年发展规划督导评估实施意见》(长教督〔2013〕18号)和《上海市长宁区基础教育学校及单位五年发展规划督导评估方案》(长教督〔2013〕20号),长宁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上海市盲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绩效开展了终结性督导。督导组通过听取校长自评汇报和实地督查,根据督导评估指标,汇总各类信息,形成了督导意见书。

现将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绩效终结性督导意见书印发给学校,请按报告内容向有关人员传达,并结合本报告,认真分析现状,巩固现有成果,研究继续发展的生长点和发展策略。同时以此思考、制定新一轮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科学、持续发展。

特此通知

 

附件:上海市盲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绩效终结性督导意见书

 

 

 

 

长宁区教育 长宁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0630


附件

 

上海市盲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实施绩效终结性督导意见书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和内涵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长宁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依据《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和《上海市长宁区基础教育学校及单位五年发展规划督导评估方案》(长教督〔2013〕20号),组建了由专家督学、专职督学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于2020年6月15日对上海市盲童学校学校实施五年发展规划进行了终结性督导。专家组听取了徐洪妹校长的自评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访谈了学校领导、教职工、社区、家长和学生代表等共计55人次;对67名教师、155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召开了由16名学生组成的座谈会;随堂听课23节次,其中优课占比73.9%,良课占比21.7%,中课占比4.3%;观摩了学生的文艺演出;观察了学生行为规范;察看了校园环境、运动场地、专用教室及教育设施设备等。现将督导情况汇总如下: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上海市盲童学校自2014年制定五年发展规划以来,校领导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坚持规划引领,努力践行“点亮心灯”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学生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与不断创新,推动学校向“全国一流、世界先进的现代化盲校的办学目标”跨进了一大步,学校社会声誉日益提升,先后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示范性特殊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等。

 立足实际依法治理,发挥中心功能服务发展

强化依法治理。学校制定了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引入IS09001国际标准,健全学校制度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和PDCA循环流程,努力达成:“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章程统领下的制度体系健全并能有效落实,干部岗位职责明确,管理运行顺畅。党支部在学校发展中起到了政治核心作用,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程序,校务公开规范,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畅通。

实现文化育人。学校建设五感劳动实践基地、以无障碍设施建设规范为标准改造了校园道路、建立标准化试场等,百年校史文脉廊被评为2016年“上海市普教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十佳景观”。国内盲校中唯一的印制盲文的印刷厂,为学校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学校编写《点亮心灯》《春华秋实》《盲校纪事》等书籍,沉淀盲校人奋斗的历史足迹,体现学生自强不息、教师敬业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发挥中心职能。充分发挥市教委视障教育指导中心的功能作用,以《视障随班就读学生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重点发展项目,加强实践研究,力求让全市视障随班就读学生能较好地融入到普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五年来,中心建立了视障随班就读学生医学诊断和教育评估体系,形成了针对学生实施差异个性化教学的内容、方法、策略和支持系统,为资源教师有效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借鉴和服务,推进了随班就读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了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业成就,务实地推进了“上海市视障指导中心”的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内外兼修丰厚底蕴,精心铸造优质教师团队

在师德建设方面,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为重点,以育德活动为载体,加强教师的道德素养建设。制定师德考核条例,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特殊教育观、学生观;开展“黑暗中的对话”师德教育活动,坚定新入职教师的专业责任感;积极参与“上海市育人楷模”“上海市金爱心教师”等评选活动,弘扬先进。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师德师风满意度在95%以上。

在专业提升方面,学校以项目研究、分层分类、医教结合等多种举措,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教研组为单位,形成13个项目进行实践研究,研究涉及内容多、教师覆盖面广。坚持分层培养,促进每一类教师的专业成长。对青年教师,学校以“未来之星”培养项目为抓手,通过导师带教、专题培训、教学评优等措施,带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对骨干教师,积极搭建平台,通过教研组项目研究、优质课展示、国际交流、教材编写、名师基地培训等举措,帮助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推进医教结合工作,学校聘请专家,开展医教结合培训课程,使教师具备复合型专业素养,更好地融入医教结合工作。

师资建设卓有成效,教师队伍发展良好,学校培育出1名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2名市名师基地成员;教师在国家、市、区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评比中多次获等第奖。

 资源整合系统推进,着力塑造盲童健全人格

整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强不息一体化的德育内容体系。一是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内容序列。学校以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开展各学段的分层教育研究,建立了四个价值范畴、四个学段16级分层教育目标和实施策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小落细落实。二是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教育序列。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精神为核心,构建了“增自强、树自信、懂感恩、会生活”四大板块10个项目的教育内容序列,明确了各学段“自强不息”教育目标、要求和实施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更好地融入社会。

形成了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学校以“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为引领,建立125个学生心理档案,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预防模式,每一预防体系的目标体系、平台体系、活动体系、预警体系规划合理、工作扎实,有效地保障和服务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在班主任、家长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专项培训,学校与家长为每一位多重障碍学生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护航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针对差异按需施教,全面培养残而有为的学生

加强课程改革。学校注重学生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研发形成符合视障儿童需求的视功能康复、运动康复、言语语言康复、感知觉康复等11门特色课程资源,实施个性化教育,促进视力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

优化实施路径。学校与专业机构合作,推进医教结合,建立教育、康复、保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学生的视力进行检查、评估与康复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教育康复平台,教师利用内置模块准确把握学生个性化需求,制定教育康复方案,实施个别化训练,使教育评估、医学评估和课堂教学、康复训练深度融合。学校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展了基于iPad的盲校学科教学实践;与AMD中国公司合作,建立了计算机实验室,让信息技术为盲教赋能。

推动教学研究。学校依托《视障儿童教育、康复与保建相结合的实践研究》课题,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满足视障儿童个性化需求的康复教育实践研究》荣获上海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同行中的引领地位。从课堂观察来看, 教师敬业,认真负责,采用分类教育和个别化教育,尽力按普通学校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

探索职教模式。学校以视障学生职业发展为立足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区相结合,校内装备了保健按摩、美容按摩、物理治疗、足部按摩和钢琴调律等实训教室。校外建立了上海曙光医院、上海香山医院、上海奉贤区中医医院、上海南空干休所等等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促进特长发展。学校重视学生身体活动,严格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积极开设门球、花样跳绳、合唱队等系列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学生运动的体育项目,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艺术教育特色明显,通过举办草坪音乐会、雅言浸润人生、红歌演唱会等各种校园艺术活动,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发展艺术特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视障学生更加自信、自强。

五年来,学校各项工作已得到教师、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同。从问卷调查的总体满意度来看,98.5%的教师对学校总体“很满意”和“较满意”,其中“很满意”占91%;96.8%的家长对学校总体“很满意”和“较满意”,其中“很满意”占78.7%。

二、主要问题与建议

 学校“点亮心灯”办学理念仅在学生工作中贯彻落实,其办学理念内涵的实践诠释不够完整,未能有效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建议:学校进一步推动办学理念的贯彻落实,以办学理念统领各项工作,尤其需要渗透于师资建设、家长学校等一系列工作中,切实提高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育人成效,为盲生成长提供更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队伍梯次发展不明晰,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师数量不足,与学校“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办学目标不相符。

建议:学校借助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的制订契机,从更高层面来规划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完善教师梯队发展方案,以高端教师培养为重点,以项目为纽带,吸引和凝聚教师追求卓越发展,使学校师资队伍的发展水平符合学校“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办学定位。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课程结构设计尚需完善;学校对多学段,多障碍类型及程度复杂的学生提供的教学支持不够全面、充分。

建议:学校加强课程结构的顶层设计,清晰表述课程理念、课程宗旨等概念关系,合理设计各年级段、各类学生所需的各类课程,整体架构学校课程新体系。进一步健全评估机制,加强对每个学生学习康复情况的综合分析,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分层施教,实施个别化支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从融合教育角度看,学校缺乏对视障随班就读融合有效性的研究。

建议:学校进一步充实完善医学诊断和教育评估体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等内容的心理和行为的评估,探索基于融合教育的视障学生随班就读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实施策略,使更多教师走进“视障中心”,让“视障中心”成为研究中心、辅导中心、实训中心、辐射中心,推动特殊教育走向开放式的融合教育,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督导评估结果

基础性部分评价等级为: 优

发展性部分评价等级为: 优下

本次总体评价等级为:   优

   

 

长宁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0年6月30日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