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人大第十七届六次会议第072号建议的答复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索引号:SY00243825X0202500009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宏观经济
  • 发文字号:长发改 〔2025〕13号
  • 发布日期:2025-04-29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签发人:余双

魏玉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通过打造长宁区产业品牌推动引商留商的建议”收悉。建议围绕打造长宁区地域特色产业品牌、完善产业品牌培育机制、塑造产业链品牌特色优势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非常感谢您对区相关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长宁区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聚焦区内企业,完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布局,提高品牌产业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力,助力企业赋能。

一、加快形成产业品牌成效

1、推进产业品牌培育。一是持续推进时尚消费品牌培育。鼓励支持更多长宁品牌获得时尚100+、设计100+、品牌100+、市级设计引领示范企业等市级荣誉资质。2024年,东航餐饮的东航那碗面等两大长宁品牌入选“上海时尚出品”创新产品目录;23个项目荣获“时尚100+”;5个设计项目荣获“设计100+”;地素时尚荣获“品牌100+”。霸王茶姬、京之星电器等一批知名时尚消费品牌集聚长宁,我区获评上海“时尚消费街区集聚区”。二是强化品牌律所建设。聚焦综合性品牌律所与专精型品牌律所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等手段,助力律所提升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推动中小型律所稳健发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法律服务体系。研发推出全市首个惠企营商专业法律服务垂类大模型,深耕“大虹桥商务会客厅”“长宁服务企业大讲堂”品牌。三是推动人力资源产业品牌培育。以新一轮产业政策出台为契机,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化政策支持,积极推荐企业参评市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市优质人力资源机构等优质品牌,坚定在长宁发展的信心。四是打造中国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启动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东虹桥)-中国企业出海总部服务中心,建设全市首个海外检测认证服务平台,设立区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工作站。五是着力推动科创品牌建设。发布《长宁区全面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载体焕新、科创服务、场景活动等六大专项行动,“上海硅巷”科创生态协同平台、“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揭牌。深化“科创中国”建设,2家科技企业入选“科创中国”年度榜单。

2、推进载体园区品牌培育。一方面,推进重点行业载体园区建设。深入打造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园,以东虹桥中心为载体,集聚优质低空经济企业,吸引链主企业、功能平台入驻园区,为产融合作、项目落地提供专业化平台支撑。建设长宁金融园和西郊国际金融产业园两大金融特色产业园区,持续推动优质金融资源集聚,吸引泉果基金、国盛资本等各类金融机构近百家,两园资产管理总规模约2000亿元,打造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区域金融业态。另一方面,推进重点区域载体园区建设。东虹桥地区探索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园,以上海虹桥为总部中心、浙江为制造中心、江苏为后市场中心,规划打造长三角智能机器人产业协同基地,塑造东虹桥机器人产业集群。联合中科院微系统所、新微科技集团等作为高质量孵化器建设运营主体,推进“上海硅巷”创新策源地建设,集聚创新孵化器8家。海粟文化广场等4处获评上海“全球新品首发新地标”。

3、推进生态活动品牌培育。一是营造创新产业发展生态。举办创新说“新青年&黑科技”“问题VS方法”“新人论@包容城市”“智链硅巷 报时未来”智链加速器、MEMS 产业化技术国际研讨会、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科创市集、“硅巷早餐会”、“海归在硅巷”等活动。组织60家企业参加2024年“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系列创投沙龙,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二是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围绕品牌打造等方面开展合作,组建“长宁区金融服务业党建联盟”,打造“上海普惠金融顾问长宁服务枢纽”,围绕市区重点产业发展导向,举办“2024年投资机遇展望论坛沙龙”、“金融赋能AI招投联动沙龙”、“2024上证·大虹桥金融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多场活动,并与上海证券报签署合作协议。

二、积极打造产业发展生态

1、提升招商引资质效。一是提高“走出去招商”项目质量。深入拜访长三角等地产业链主导企业,推动一批潜在品牌合作伙伴向我区聚焦,通过招商和培育,完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布局,提高品牌产业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力。二是探索“展会招商”。借助各类展会平台,将品牌活动打造成为展示区域形象与投资机遇的重要窗口。全力拓展招商渠道的同时,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对展会招商品牌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探索建立科学严谨的招商项目评估体系,发掘品牌项目质量与潜力。三是开展海内外投资推介。先后赴日本、澳大利亚等6国(地区)和北京、广东等17省(市)开展重点招商活动,与125家商会建立日常联系机制,新增毕马威等招商合作伙伴12家。

2、积极搭建产业联盟。持续推动“虹桥智谷”CTOU首席技术官联盟活动,2024年举办“聚焦大模型,赋能科技创新”、“科融天下,才聚未来”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培育”等主题活动,邀请国内行业翘楚以及区域内产业的优秀代表,聚焦大模型、大算力、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探讨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成果。搭建 100 家数字经济企业组成的首席数据官联盟。成立 11 个区数据创新实验室,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市场监管领域改革,颁发全国首张外商独资购物中心业态综合许可证,试点餐饮业、剧场经营等4个重点行业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设立市场监管合规指导站,在全市率先推出市场监管服务官制度,为百余家总部企业配套“1+1”专人服务。组建全市首个专业网络交易市场监管所,直播带货全流程智慧监管模式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揭榜清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荣获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优秀案例。引导行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台在线旅游平台经营主体合规指引,建成全市首个健身行业“公证提存”预付资金监管平台。

三、持续推动品牌质量提升

1、加强质量提升机制建设。建立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4+N”项目质量提升模式。引入长宁区质量基础设施服务联盟的技术力量,多次组织质量专家主动上门对链主及链上企业进行精准“把脉”,一对一帮扶指导实施方案,分析绘制质量图谱,制定问题清单和质量攻关清单,推动链主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2、突出重点项目引领示范。推动以“上海万宏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为链主单位的养老服务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和以“上海百秋尚美科技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链主单位的数字零售综合运营服务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合力推进产业链发展。上海万宏养老服务集团获得“上海品牌”认证并通过了市级标准化示范试点验收,上海百秋尚美科技服务集团先进管理模式荣获第四届长宁区政府质量奖质量金奖。

3、强化政策引导激励。出台《长宁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形成“1+5”政策体系,支持发挥产业能级优势。将《长宁区促进质量提升、品牌发展、知识产权运用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促进质量提升、品牌发展相关政策纳入实施意见,在品牌发展、人才队伍和政府质量奖项目方面设置奖项,支持培育质量品牌优势、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

下一步,我区将持续注重品牌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特色产业、资源禀赋、综合配套等优势,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形成长宁区独特的引商留商抓手。具体举措如下:

1、塑造区域特色品牌优势。大力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宁片区建设,以发展临空经济、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为抓手,进一步增强长宁片区开放枢纽功能、创新策源功能、产业牵引功能。积极参与上海市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相关工作,积极推进“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深入挖掘我区数字产业优势,谋划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抢抓直播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快打造以时尚消费为引领的市级直播经济集聚区。持续推进时尚消费街区集聚区建设,重点打造愚园路、武夷路等市级商圈重点商街特色。着力打造虹桥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园(长宁园),培育集聚一批低空经济头部企业,打造适航审定服务中心、创新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保障中心,努力建设长三角低空经济总部集聚区。

2、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落实区营商环境建设8.0版行动方案,推广“一址两用”等首创性改革成果,持续提升企业登记服务水平。深化市场监管服务官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建设,发挥专利超市和数字知识产权平台作用,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供需对接。不断提升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能级,持续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宁聚”计划,加快培育集聚科创人才,推动人才链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规范提升“一件事”集成服务,推进政策服务免申办、异地事项跨域办、全流程帮办代办,持续打造“智慧好办”服务品牌。

3、营造开放创新生态。更加主动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推进中国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建设,做强中国企业出海总部服务中心等平台功能,举办“虹桥出海沙龙”系列活动,主动参与“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做优“大虹桥-中欧企业”跨国交流合作平台、大虹桥中日企业交流发展联盟等平台功能,召开“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圆桌会议”,进一步提升长宁涉外经贸专业服务和功能优势。大力激发科技创新动力,高水平建设“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加快培育高质量孵化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投沙龙、“硅巷早餐会”、“创新说”等特色品牌活动;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鼓励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挖掘、整合科创载体空间;扎实推进科创母基金三期基金设立,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

此外,围绕我区产业品牌优势,探索研究发布“企业满意度指数”、产业竞争力评估报告的可行性,提升企业品牌效应,持续加强产业培育,助力打响区域特色品牌,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给打造长宁区产业品牌提出宝贵建议,同时也希望您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我区经济发展,把实际工作中好的建议提供给我们,继续为长宁发展出谋划策。

 

 

上海市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4月7日

联系人姓名:盛莹                 联系电话:22051162

联系地址:长宁路599号1120室    邮政编码:200050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