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陈捷、舒云晖、陈丽敏委员:
关于您提出的“060”号“关于进一步发挥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加快完善老年认知障碍诊疗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加快老年认知障碍诊疗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过去几年,率先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行动,构建和完善长宁区认知障碍照护体系,形成共同关爱认知障碍老人、共同助力认知照护服务的良好氛围。
一、持续做好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工作。基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采用市民政与市精卫中心合作开发的认知症功能筛查系统的微信小程序(霍特芬)进行社区滚动筛查,整合辖区内丰富且专业的专科医疗及照护资源,由市精神卫生中心负责技术支撑,由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负责多方联络、科普宣教、人员培训,由街镇负责组织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健康监测和早期筛查和识别,区精神卫生中心负责治疗诊断、康复指导,社会组织负责提供需求评估、社区养护服务,几个环节间互为支撑和循环,形成“宣教-筛查-诊疗-干预-照护一体”路径。
2020年,长宁区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全覆盖,各街道依托认知照护领域专业社会组织,以认知障碍为主题开展筛查、咨询、活动体验、社区干预等服务,为认知障碍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和支持。五年来,全区累计开展了风险筛查近7万人,分析得出风险人数占老年人口的14.39%,明确了服务对象范围;实施早期干预6.03万人次,开展社区科普、个案干预、家庭支持等各类服务7.84万人次,将老年认知障碍全链条服务支持融入“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
二、实施干预措施,提升干预效果。根据老年认知障碍筛查评估结果,医院和社区专科专病门诊制定了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咨询等多元化手段。在市民政局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长宁区首创发布“一导则、两标准、一指南”标准体系,为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友好社区、居家和社区照护提供标准支撑,我区建立了“标准+实践”支持体系。通过标准制定指导实践创新,我区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家庭支持中心并实现街镇全覆盖,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嵌入“专业照护型日托”等、在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嵌入“记忆角”等,并积极探索认知障碍照护特色的“家庭照护床位”、“认知障碍特色家庭医生工作室”等服务内容,链接各类养老服务组织、服务资源,为认知障碍老年群体及家庭提供专业支持。
三、加强初级诊疗能力,提升服务质量。由精神科中高级医护人员、心理治疗师、家庭医生、精神康复师等组成的多学科专业服务团队,由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社会服务队伍,由街道和居委干部、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制定工作职责,分别负责老年认知症诊疗服务的宣教、指导、筛查、识别、诊断、治疗、转介、干预和社区综合服务,初步架构了三级服务网络。
区卫健委加强了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老年认知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初级诊疗服务。
四、扩大辐射范围,形成多维介入、转介、督导机制。由市区两级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定期为街道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专业服务培训和业务督导服务,担负老年群体心理健康宣教、培训和指导等职能,倡导营造关爱老年群体的氛围;区域初步完成区精神卫生中心老年记忆门诊和社区认知症家庭支持中心的建设,探索建立社区老年情绪障碍和认知症就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打通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含高风险人群)与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的家庭照护、个案服务、专科就诊的多向流转路径,疏通“医院-社区-家庭”的全程服务。
区卫健委积极探索构建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的老年认知障碍防治网络,建立同仁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共建的老年认知障碍诊疗、护理、评估网络,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式,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建立畅通的转诊渠道,为更多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我们还加强了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康复中心等的合作,共同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干预服务。
下一步,区卫健委将继续深化社区老年认知障碍干预和初级诊疗体系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感谢对长宁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附件:关于进一步发挥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加快完善老年认知障碍诊疗体系的建议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5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姓名:胡晋阳 联系电话:22051282
联系地址:长宁区长宁路599号12楼 邮政编码: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