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芦路代表:
您提出的《完善区内集中式租赁住宅项目的社区管理职能》的代表建议收悉,收到建议后,区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实地走访“虹桥人才公寓”项目,学习调研外区同类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管理情况,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项目简要情况
“虹桥人才公寓”位于临空园区,是本市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38.8万㎡,可供房源5420套,其中西、南地块共3598套计划于2023年底竣工交付;东地块约1822套房源,计划于2025年一季度竣工。该项目主要对接临空园区,服务于大虹桥板块,目标客群为新市民和新青年(年龄集中在25~45岁)。靠近北翟路处留有3000平方米公建配套用房。项目入住后,新长宁集团按1:200左右户数比例配备25-30名管理人员,保洁、保安另外购买服务。
二、走访调研情况
1.外区已有管理模式。10月20日,区民政局会同区委组织部、区房管局、区地区办、新泾镇、新长宁集团等相关单位实地走访调研“虹桥人才公寓”项目,了解项目情况并进行商讨。11月1日,区民政局再次会同各相关单位前往杨浦区城投宽庭江湾社区保租房项目学习调研社区管理工作,杨浦区房管局、新江湾城街道、城投置业介绍了该社区情况并交流。
经了解,与常规社区相比,保租房社区在居住人群特征、治理模式、服务需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一是居民更年轻、学历更高。杨浦城投宽庭社区开业运营近一年,入住率为93-95%,其中,24-35岁占80%、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0%。二是管理主体更多元且业主单一。城投宽庭江湾社区采用运营+物业一体化模式,由城投自有专业团队直营直管,新江湾城街道辅助管理,无业委会。三是保租房居民主要需求是居住证办理、党员关系转接、文化体育、子女就学等服务,运动健身、唱歌、交友等需求占比较大。同时,保租房居民对社区治理的需求和期待与一般社区基本相同,居民希望所在社区公共管理规范、公共服务均等、公共安全到位,有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
2.全市面上情况。经向市民政局了解,目前,上海市保租房社区的治理模式主要分为四种,包括设立党群服务联系点和社工站模式、混合嵌入属地社区管理模式、独立设置居委会模式、运营公司和物业公司管理为主的无直接属地居委会模式。比如,徐汇区龙南佳苑、馨逸公寓、普陀区馨越公寓通过成立党群服务站的形式提供党务、政务、服务保障;闵行区“浦心 Family”人才驿站通过成立“租委会”的方式,以“社长+楼长+租委会代表”为架构,构建起上下连贯、执行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松江区泗泾华润有巢国际公寓社区日常由运营方和物业公司管理,疫情期间由所在街镇辅助管理。
三、纳入社区管理工作措施
“虹桥人才公寓”住户均为租赁人员,流动性大,难以满足居委会成员“属地化”要求,暂不具备成立居委会的条件。区民政局坚持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结合“虹桥人才公寓”居住人员数量多、结构单一、租住期限短等实际情况,结合外区自治管理和第三方管理的经验,并征询了区委组织部、区房管局、新泾镇等意见,拟建立健全人才公寓在社区管理组织架构、物业管理服务、自治共治等方面的治理机制。
1.成立党群服务站。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符合保租房社区治理需求的党群服务阵地,发挥党组织统筹社区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参照城投宽庭张江社区近4500套房,配置4名人员驻点党群服务站,“虹桥人才公寓”党群服务站拟配备5-7名工作人员,初期可先配备4名,后续根据管理情况做适当调整。在社区公建配套用房中设立办公场所、活动场所、服务设施等,开展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发挥社区治理职能。
2.逐步完善服务站平台功能。先期,结合租户居住证等办理需求较多的特点,设立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延伸服务点,配置虚拟服务窗口、自助服务终端机等设施设备,以满足租户日常办事需求。后期,推动党建服务与租户多元需求契合,用好街区、园区、商务区的资源优势,推动资源多方整合、服务多向发力、模式多元融合,为社区居民提供党建服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文化服务等功能的同时,不断提升满足保租房租户需求的精准性。
3.落实条块协调联动。强化主管部门主责和社区属地责任的协同,压实各条线主管部门的第一责任。房管物业、规划建设、公安消防、应急、卫生、园区管理、社区管理等多个条线需厘清主体责任,通力协作、紧密协同,快速响应租户需求和社区建设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新泾镇属地统筹作用,将保租房社区及时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共同推动形成党建引领、条块协同、街区共治、租户自治、智能高效、富有韧性的保租房社区治理格局。
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
2023年11月15日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长宁路1436号 邮政编码:200051
联系人姓名:印海红 电话:60198933
(此页无正文)
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办公室 2023年11月1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