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长宁区科委科协工作概述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 发布日期:2023-01-19

2022年,长宁区科委科协紧紧围绕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坚持疫情常态化防控与推动经济发展两手抓,在推进科技创新、助力数字化转型、服务创新产业发展、深化重点企业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孵化能级。支持企业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行业交流活动,展示长宁区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成果。举办“数创长宁,启智共赢”2022年长宁区科技创新主题论坛,以“元宇宙”会议形式,推动政企融合。深化“科创中国”试点建设,长宁区推荐的多家企业、机构入选中国科协2022年度“科创中国”榜单, 上海黑湖科技有限公司入选新锐企业榜,启迪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入选融通创新组织榜。加强科技创新载体管理与考核,将载体运营水平和成效纳入考核范围,强化绩效管理与结果评估。支持创新资源丰富的载体不断提升能级,推动东华大学围绕“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打造全链条孵化载体,先后培育了国家级众创空间“尚创汇”、上海市科技孵化器“东华大学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载体,覆盖整个企业成长周期,为不同阶段企业提供分阶段、专业化的服务,不断完善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的建设与服务。

积极整合资源,优化人才服务工作。优化长宁区人才发展环境,落实稳增长促发展要求,组织开展年度优秀人才租房补贴工作,缓解优秀人才阶段性住房困难。加快推进创新人才集聚,做好特殊人才引进工作,推荐多名重点企业高管落户上海,通过引进符合长宁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发展核心定位的重点企业紧缺急需人才,促进产业人才集聚。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选送产业人才参加长宁区2022年高层次人才研修班。打造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职能,实行更开放更便利的外国人才引进政策,今年为近五十名A类外籍人才办理“并联审批”业务,审批通过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数位居全市前列。

打造数字创新生态,助推城市数字化转型。围绕场景牵引和共性支撑,聚焦经济领域“十百千万亿”发展目标、生活领域20个典型应用场景、治理领域“两网”建设等重大任务,推动部门协同、条块联动,持续深化转型成效。聚焦疫情防控、交通出行、就医健康等9大领域,挖掘应用场景,面向全区开展创新应用场景申报。加强数字队伍建设,举办长宁区科技创新主题论坛活动、2022年长三角数字经济峰会,成立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虹桥分院)和长宁数字经济金融服务枢纽。提升“双千兆”网络能级,累计建成5G基站2000余个,实现全区5G信号的基本覆盖。打造涵盖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智慧消防、文创体育、社区服务管理等领域36个创新应用示范项目。

承接落实市区政策,有序推进“免申即享”。推荐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市级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市级创新资金项目、张江项目等;推荐企业申报上海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启明星等人才类项目,组织开展硕博士创新实践基地和科技之星团队暨“凝青杯”青年英才挑战赛“科技创新”赛道等评选工作,为人才创新提供政策支持;积极落实高企贷、科技助力贷、科技履约贷、小巨人信用贷等各类科技金融产品,并积极引导区内银行推出特色金融产品,服务科技企业融资。贯彻落实《关于推进长宁区“一网通办”“免申即享”改革工作的通知》,推动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区级配套资金、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区级配套资金2个项目作为“免申即享”政策项目试点,制定《关于落实创新资金区级匹配项目和小巨人区级匹配项目“免申即享”的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免申即享”工作落地。

强化科普创新,深化科普品牌内涵。以创建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提升区域科普服务能级。建立应急科普宣教机制,将应急科普工作纳入年度科普项目征集重点内容,开展多个疫情防控科普项目。举办以“走进科技,你我同行”为主题的长宁科技节和“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科普活动90余场,营造科普浓厚氛围。积极发动43名选手参加科普讲解大赛,其中1名选手荣获上海市一等奖。组织300名长宁家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与“越低碳,悦生活”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长宁区活动。主动融入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全面推进社区书院建设,实现社区书院全覆盖。建成数字长宁体验馆,为数字科普品牌注入新活力。扩大国际科普影响力,举办第5届国际青少儿艺术科普展,长宁区国际科普志愿服务队还代表上海参与中国科协长三角片区会议并做经验交流。推进长宁“科技小馆”建设,为青少年开辟科技体验新渠道,拓展科普传播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