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卫生计生“十三五”专项规划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 发布日期:2016-12-16

区属各医疗卫生计单位:

《长宁区卫生计生“十三五”专项规划》已经区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长宁区卫生计生“十三五”专项规划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6年11月22日

附件

长宁区卫生计生“十三五”专项规划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根据《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系统总结“十二五”期间长宁区卫生计生发展成就的基础上,结合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区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回顾

㈠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本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2012年本区被确定为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务院医改办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10个试点区之一;2013年本区被确定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2011-2013年,本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成为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我区被确定为国家卫计委、财政部国家基层卫生综合改革16个重点联系点之一;2012-2015年期间,本区卫计系统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十二五”主要规划指标基本实现(见表),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表:长宁区卫生计生“十二五”规划指标落实情况

指标名称

统计口径

“十二五”目标值

2015年指标值

1、平均期望寿命

户籍人口

高于全市平均

84.01岁

2、婴儿死亡率

常住人口

≤5‰

0.06‰

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户籍人口

≤6‰

4.89‰

4、孕产妇死亡率

户籍人口

≤10/10万

0

5、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系统治疗率

常住人口

≥80%

83.58%

6、自愿无偿献血比例

常住人口

≥95%

100%

7、年人均社区预防保健经费

常住人口

100元

80元

8、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常住人口

5.5张

8.59张

9、千人口执业医师数

常住人口

2.5-2.8人

2.24人

10、千人口社区从事精神卫生(含心理)工作的专业人数

常住人口

0.22-0.3人

0.36人

11、全科医师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执业医师比例

-

50%

53.30%

12、老年护理床位数

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

500-800张

1208张

13、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

户籍人口

99%

99.39%

1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

流动人口

90%

90.73%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十二五”期间,区卫计委组织制定了《长宁区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实施方案》,并制定了区内公立医院改革的9个配套文件。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医保总额预付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评价,按照“6+X”的改革推进思路,努力实现“签约居民得实惠、全科医生受鼓舞、服务模式得转变、机制创新得发展”的试点目标。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以上海市同仁医院为模板,拓展“3-2-1”模式服务面,正在逐步形成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卫生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完成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协同服务平台、家庭医生工作服务平台,“医健通”惠民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市、区两级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城区公共卫生基础硬件设施、人才学科发展、专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完成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完成“亚信峰会”等重大活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任务;完成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结核病检测网络实验室建设等。通过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示范基地建设,为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开展中医预防保健理念宣传、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搭建“健康嘉年华”健康教育传播平台,开展滚动式健康教育传播,全面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综合水平。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区、国家文明城区。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和放射卫生等领域的卫生监测工作有效开展。落实食品安全标准、职业卫生等职能的调整。组织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控烟等领域的监督执法,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积极整合区域内优势医疗资源。整合“长宁区中心医院”与“长宁区同仁医院”,成立上海市同仁医院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能级提升成为中西医结合三级甲等专科医院。通过转型及新增等方式,充分整合、有效运作各类医疗资源,新设置2家社会资本办护理院。完成区精神卫生中心改扩建工程,根据规划,其核定床位将调整至800张。2015年,门急诊总量1000.62万人次、出院人次20.49万人次、住院手术服务9.23万人次,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97.29%。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根据国家和上海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长宁区始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发展方针,深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政府财政投入不断增长,对社区卫生的投入从2004年的1300万元增至2015年的1.48亿元。社区卫生医务人员中,中高级职称比例逐年提高。截至2015年,高级职称占6.9%,中级职称占78.63%。近五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家庭医生骨干。社区门诊量由改革前2004年的143.04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259.1万人次,增幅达81.14%。截至2015年,已为长宁区所有居委配备了家庭医生149人,实现家庭医生全覆盖,共签约常住居民297688人,签约率达42.61%,签约对象社区定点就诊率达65.61%,家庭医生定点就诊率达36.01%。

——计划生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区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单独两孩”政策。2014年3月至2015年底,全区共批准单独两孩1340例,占同期全部再生育批准数的61.19%。落实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父母特别扶助金,落实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给予年老一次性奖励,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家支持、立足本区、面向家庭”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长效机制。与区妇联和教育局联合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启蒙指导服务。7个街道(镇)社区0-3岁科学育儿指导站获得“上海市社区优生优育指导服务示范单位”称号。做好流动人口信息通报与协查工作,来沪人员免费孕检信息掌握及入库准确率达100%。优化行政审批项目,有22项人口计生事务工作纳入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一门式受理。与区妇联、公安分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连续多年开展“呵护女婴·保护母亲”打击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势头。

——学科人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本区卫生计生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围绕“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工程的推进,搭建平台、设置项目、加速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给医学人才强有力的支持。制定《长宁区卫生系统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实施办法》、《长宁区卫计委关于奖励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引进高级人才、招聘紧缺专业人员及全科医师的办法》,解决了历年没能解决的“外地户籍进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超过40岁进编的问题。每年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培训,如全科医师、医院管理、护理管理等项目,拓宽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成才培育途径。目前,共有区级“名医工作室”13个、“医学名专科”13个、“优秀家庭医生工作室”7个、“青年医学人才星云计划”培养对象18名、“明日之星卫生人才培育工程”培养对象32名、“登顶计划人才培育工程”培养对象6名,“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引航计划”培养对象10名。获得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项。

——精神文明和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行“5S”管理和改善服务年活动,将细节管理、流程管理融入医疗卫生服务各环节,狠抓质量,优化流程,提升行业服务能级。建立以“修医德、精医术、铸医魂”为核心的长宁卫生计生“信我”品牌。深入开展五“十佳”(医生、护士、医技、公卫、后勤)和“十佳”计生工作者的评选和宣传,编发《身边的感动》等宣传册,积极宣传弘扬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典型。1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人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医生、2人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1人被评为上海市十佳护士、1人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医生提名、2人获第十五届“银蛇奖”提名;1家单位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并荣获上海市优质护理优秀奖称号,1个科室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1个科室荣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1个科室荣获上海市先进模范集体,1个科室荣获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科室荣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区属所有单位均被评为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其中16家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政风行风建设方面。积极贯彻中央纪委和市、区纪委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执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九部门下发的关于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九不准”和市卫计委“十项不得”精神,将政风行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和党政工作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周密部署,开展委和基层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签约,明确工作任务、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各单位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落实,群众参与的领导机制与工作格局,从组织体系上、机制上加以积极落实。“十二五”期间,本系统政风行风第三方测评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在全市各区县和本区各委办局排名位于前列。

——政府职能转变有序推进。2013年8月,原区卫生局、区人口计生委两个部门合并组建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结合深化医疗卫生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卫生计生法律进机关、进单位、进社区等活动,完成卫生计生“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卫生计生重要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制定本委职责内的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22项、业务手册22项,制定了行政审批批后监管方案。开展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清理,梳理出行政处罚权力、行政强制权力等行政权力清单348项、对应的行政处罚责任追究等行政责任清单4329项。制定了《长宁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2-2015年)》,发挥综合规划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进区卫生监督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改革,扎实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卫生计生监督网络进一步健全。深入开展卫生监督稽查,不断提高监督执法质量和效果。结合政府实事项目,牵头组织多部门联合开展无证行医专项整治行动,无证行医数量在辖区内显著下降。

㈡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卫生计生系统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政府职能转变还需推进。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有待提高,政府职能还需进一步梳理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行政审批批后监管工作、卫生计生执法资源整合等有待进一步加强。

——资源结构问题仍需改善。社区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辖区内有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硬件建设未达到标准。特别是江苏、华阳、新华、程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老旧、场地狭小,需每年修补,群众就诊场所拥挤,病房电梯无处安装,与长宁国际化精品城区不相适应,康复、老年护理等群众需求量大的专科建设相对滞后,无场地拓展业务。社会办医品牌不多、规模不大、国际化程度不高。

——服务能级问题尚需提升。区域内没有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处理疑难杂症及危重疾病的能力还不能满足长宁居民的需求。社区医疗服务中眼耳鼻喉科、妇科、口腔科等社区百姓需求量大的科室功能在弱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能级需进一步提升。

——人力资源配置依旧不足。各类卫生人才发展不够平衡,尤其是公共卫生医师、社区精防医师、全科医师和临床儿科医师总量偏少,近些年人员流失比例偏大,且学科人才建设不足。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在国家、市对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统一推进下,财政、医保、人保、发改等综合配套改革未形成有效机制,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亟待健全。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群众对于医改惠及百姓的“感受度”不高,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信息化资源配置利用不足。各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硬件和机房建设落后,抗攻击和灾难恢复能力弱。各医疗卫生机构电子病历标准化和分级评审尚未达标。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服务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能力需进一步增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资源丰富,但在运用大数据为管理提供决策支撑上不够。信息系统间的整合、互联互通不够。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按照中央部署,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向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挺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长宁要对接好上海的发展目标,突出长宁特色。总体来看,长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站在新的高度,面临着城区发展转型升级和发展新理念、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㈠城区发展总体目标提升

“十三五”时期,长宁区对接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继续紧扣“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区综合功能”的主线,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努力建成创新驱动、绿色智慧、时尚活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㈡人口结构老龄化和服务需求多元化

“十三五”时期,长宁区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进一步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并呈年轻化、低龄化发展,人群精神障碍发病率逐渐上升。生育政策的调整实施,加之周边郊区人口就近就医需求,广大群众对于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妇产科、儿科服务等方面的需求逐步增加,卫生计生服务压力持续加大。

㈢医改需要攻坚突破

“十三五”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爬坡过坎”攻坚阶段,对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路径创新提出更高要求。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探索建立符合国家要求、具备上海特点和长宁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

㈣信息技术和科技发展加快

“十三五”时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无线城市、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逐渐普及,为卫生计生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医学科技不断突破,医学影像、创新药物、基因技术、生物医用材料、互联网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推出,将促进健康服务手段的革新和新的医学模式的产生。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㈠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战略,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推进卫生计生事业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和健康服务,为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长宁建设贸易功能突出、现代服务业特色鲜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创新驱动、时尚活力、绿色宜居的国际精品城区目标作出贡献。

㈡基本原则

——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注重民生项目,突出社会公益性,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能动作用,把调动人员积极性和人力资源配置作为改革发展的方向。落实政府责任,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市民提供。

——保障市场,激发活力。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卫生计生服务业发展环境,拓展卫生计生服务市场,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各尽其能的卫生计生发展氛围。

——盘活存量,发展增量。进一步优化卫生计生资源的总体结构和布局,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重品牌建设、质量发展,发挥大型优质医疗机构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非基本卫生计生公共服务的国际化、特色化水平。

——提升能级,内涵发展。瞄准同仁医院等公立医疗机构能级提升的目标,以及本区外向型国际城区的建设要求,不仅要注重硬件建设,更要注重科研、人才、制度等软件建设,吸引集聚高端优质资源,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㈢发展目标

重点围绕创新驱动、绿色智慧、时尚活力的国际精品城区建设目标,完善区域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按照“确保公益、促进均衡、保持领先、激发活力”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审批,加强管理,实现基本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服务全覆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人才、学科建设,提升公立医疗机构服务能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多元化办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需求。

四、主要任务和举措

㈠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深化卫生计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续做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建立完善卫生计生领域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加强与市、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主动对接,提高政府监管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应。全面实施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完善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流程、规则和方法,推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资源配置和人员配置从审批环节向监管环节转移。

2、推进卫生计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加强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消毒产品、传染病防控等领域的监督管理。完善无证行医综合治理格局,创新监管手段,突出医疗服务全要素、全行业监管,维护医疗服务秩序。建立医疗服务监管信息化平台,切实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建立健全居民住宅小区二次供水卫生管理档案,二次供水水箱的“一箱一档”建档率达到100%,加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的卫生审核,保障二次供水卫生安全。推进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深度融合,加强监督网络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共治,采取随机抽查、告知承诺、举报奖励等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监督力量的积极作用。推动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创新发展,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提升监督信息化能力。

3、继续完善卫生计生行业协会管理

大力支持卫生计生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好简政放权,加大第三方社会资源政府委托和购买服务项目力度,尤其是专业技术服务、咨询、业务培训、行业自律、职业培训等方面。加强对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管理,持续推进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做好委托和购买服务项目的事后评估,加强信息公开,推进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

4、加强精神文明和政风行风建设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卫生计生软实力。加强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弘扬“大医精诚、平等仁爱、敬畏生命、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增进社会各界对医学事业、医务工作者的理解与尊重,引导居民形成科学就医理念和对医疗服务的合理预期。推进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加强源头治理,坚决整肃医疗卫生计生领域不正之风。

㈡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加快医疗服务能级提升

1、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能级

改造升级上海市同仁医院,使之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设施完善、管理现代、服务一流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参照上海市三级医院建设标准,改扩建或异地迁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提升天山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级,建成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优化提升区妇幼保健院,落实妇幼保健所业务用房,将区妇幼保健院建成立足长宁、兼顾上海的“国际化、标准化、全程化、一体化”的儿童保健中心、妇女保健中心和围产保健中心;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对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的需求;对接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战略,建设“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使之成为长宁高新医疗技术和医疗卫生高端人才的孵化基地。加强医疗质量考核,完善质量管理,开展各类医疗质量控制检查和管理督导,帮助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大力推进临床路径及电子病历应用,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优化医疗流程,保障医疗安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逐步实现护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促进区内护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2、拓展社区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推进华阳、江苏、新华、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布局,完善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功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与养老体系衔接整合,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对社区托养机构(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的支撑作用。提升老年护理床位、舒缓疗护床位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依托家庭医生服务,逐步实现养老机构常规医疗服务全覆盖。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医疗机构等为载体,支撑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以及居家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实现社区内各类老年群体医疗服务的全覆盖。

3、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紧缺医疗服务供给

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评审制度,进一步规范和简化社会办医审批流程。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辖区内医疗资源紧张的区域和服务项目。健全为老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发展专业康复医疗机构。在有条件的二级医院设立康复、老年护理床位,实施治疗、护理床位分类管理政策。加强消毒供应、病理检验等机构建设,提升产科、儿科服务能级,建设社区精神卫生康复站。

㈢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引领,持续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继续加强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平台建设

进一步增强各委办局和街道(镇)的大公共卫生意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以区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区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专业委员会、区健康促进委员会为基础平台的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体系。将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范畴,公共卫生相关指标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建立相对完善的政府投入和补偿机制。深化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优质资源,共建长宁区健康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动对接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构建大卫生、大健康公共卫生服务格局,不断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核心,二三级医疗机构为依托和技术支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2、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巩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创建成果,持续加强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强化基于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基于信息化的医防联动应急处置平台,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即时应急联动响应。升级改造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强卫生应急装备标准化建设,规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建立素质过硬、响应快速的突发卫生应急事件处置队伍,依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专业机构建立区域性卫生应急培训演练中心,不断加强区域内卫生应急队伍的专业培训及实战演练,使卫生应急队伍在人员数量、组成结构、处置能力等方面能够适应不断提升的卫生应急和生物反恐需求。夯实卫生应急社会基础,提高社区居民的危机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控

依托家庭医生开展社区居民慢病自我管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探索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干预新方法、新手段,不断提升慢病防控综合应对能力。进一步做好眼病、口腔病综合防治工作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巩固“健康嘉年华”等健康教育宣传品牌,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建设1-2个社区精神医学实践基地,推进区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建立社区康复服务协同创新模式。继续夯实、储备及扩充实验室检测能力,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种类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每年确保检测能力扩充或储备3项。不断加强病毒、细菌、药敏、分子分型等检测能力建设,探索高通量病原快速检测方法,建立常见病原菌的分子分型数据库,成为PFGE分子分型网络实验室。进一步加强区域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工作,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参数实验室检测能力,组织实施食品污染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监测,开展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监测,进一步完善本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新发、再发及输入性传染病及人群健康危害因素的综合监测,对重点传染病及健康相关疾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提出风险预警及政策建议。

4、完善妇女儿童保健管理工作网络

继续贯彻落实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核心的母婴安全工作机制,探索以生命全程管理为导向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工作,创新设计个性化的妇幼服务包,逐步提高家庭中绝经期妇女、孕产妇和幼儿等服务对象的签约率,建立常态化的家庭医生制妇幼健康管理机制,并将妇女儿童与生殖保健服务纳入家庭医生多点执业范畴内,激发服务活力。联合区妇联和教育部门,协助开展面向家庭的社区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重点加强养育人指导培训,切实提高指导服务水平。

5、深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涵建设

继续加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与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区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建设。围绕社区居民健康服务需求,研究制定公共卫生“治未病”健康服务准入与应用标准。探索市场机制的引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健康服务创新发展与应用转化机制,推进“治未病”服务技术转化,形成“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系列产品,满足社会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

6、加强健康城区建设

继续维持国家卫生区、国家卫生镇(新泾镇)的巩固工作,推进城区环境卫生“精品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整体提升城区环境水平。培育示范性医院、学校、机关、企业等单位,发挥其在全区健康促进领域的引领辐射作用。高水准、广覆盖地推进一批室内外健康促进支持性环境建设项目,切实促进城市人群健康与环境健康的协调发展,加强控烟宣传和执法。推进“健康中国行”、“健康嘉年华”、“健康好声音”等健康教育区级传播品牌。

㈣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1、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模式

实现社区首诊和梯度就医模式,以公立医院为主体,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就医模式为目标,形成“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就医格局。进一步完善区域3-2-1协同服务机制,建立全科与专科服务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和规范,在区内二三级医疗机构设立社区转诊专窗,更好衔接社区转诊患者,探索“1+(1+n)+1”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完善区域远程医疗工作,试点设立病理诊断中心和影像诊断中心,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断水平,保障社区居民获得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

2、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完善公立医院治理架构和运行机制,落实各个管理层级的职能,健全工作机制。建立规范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投入补偿机制、客观公正的监管评价机制、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集约高效的药品器械采购机制。依托信息化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加强目标管理,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综合评价机制,优化和调整区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促进综合评价结果应用。进一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运行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内涵,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进一步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实行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全行业管理。

3、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建设为中心,明晰平台功能定位与目标责任,凸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的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理顺政府、市场、医务人员和居民间的关系,发挥资源整合、技术支持、管理支撑作用。以建立基于基本项目的运行新机制为核心,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基本项目与标化工作量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的政府补偿机制、人员管理机制和薪酬分配机制。构建内部市场机制,明晰医务人员的目标责任与合理机制,激发服务活力。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主线,在与居民签约的基础上,点面结合,逐步形成社区首诊、分诊有序、支付补偿等关键环节的制度与政策合力,逐步推动家庭医生服务成为政府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有效形式之一。

4、统筹推进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

探索建立区域内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种类遴选协商协调机制,满足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用药需求,促进药物合理使用。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的主导地位,满足居民用药需求,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金额占比。建立区域药品采购、使用和可追溯的监管信息化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加强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管理,控制不合理使用药品、医疗器械以及过度检查和诊疗,强化医药费用控制。逐步公开医疗机构诊疗门(急)诊次均费用、住院床日费用、检查检验收入占比等指标,并纳入医疗机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目标。

㈤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

1、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贯彻落实《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增加全区产科、儿科医疗资源配置,积极应对可能产生的生育堆积现象。以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家支持、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优生优育促进工作机制。

2、强化计划生育管理服务

加强执法检查,控制和减少违法生育。加强综合管理,在实施居住证制度、生育保险、户口随迁等方面实行计划生育审核,并将计划生育诚信信息纳入社会征信系统。稳步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区域、部门协作机制,坚决依法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使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合理水平,促进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继续发挥街道计生管理网络作用,积极推进社区计划生育行政事务办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落实便民措施。

3、积极推进家庭发展能力建设

推进实施“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围绕生育指导、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养老照护、家庭文化等内容,组织开展面向社区家庭的新家庭计划培训以及宣传指导服务,积极开展幸福家庭创建工作。认真组织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探索研究针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人的实事项目。

㈥加强学科人才建设,服务卫生计生改革发展

1、继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政策

围绕长宁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区和虹桥人才特区建设,不断优化区域医疗卫生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人才招聘、引进、交流等工作的服务指导,优化人才发展的人文和服务软环境。引进国内外医学高端人才,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积极加强人才政策研究,强化部门协作,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和绩效分配机制。继续完善区卫生计生系统“211工程”优秀青年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区校合作和双向挂职等方式,拓展管理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卫生人力资源信息开发和利用,逐步健全本系统卫生人力资源信息网络。

2、分层分类开展全员培训优化人员结构

充分发挥我区“3-2-1”协同机制的优势,采取聘请导师带教、师徒结对等形式,加快专业学科人才培养。围绕需求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岗位技能轮训等,不断拓宽专项培训渠道,帮助、鼓励基层单位充分用好各专业优质资源,与先进国家或地区逐步建立专业学术、科研课题等合作,选送重点学科带头人、全科医师、各类人才梯队成员出国(境)研修和专项培训。依托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加强社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

3、学科人才项目联动发展促进人才提升

着力搭建市重点专科、市科研项目、区特色专科等项目建设平台,培养医学领军人才。以完善学科建设为目标,实现学科人才联动发展,支持学科带头人队伍创新发展。完善实施“引航计划”、“星云计划”、“ 青年医师资助培养计划”等,培养学科带头人梯队。大力推进“315工程”建设,围绕“名医、名科、名院”建设目标,以区域临床诊疗中心、医学特色专科、临床优势专科(专病)、健康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为载体,稳步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全科医疗科等诊疗科目建设,加强专业机构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力争在全市达到较高水平。

㈦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服务和管理创新

1、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

逐步完善卫生管理决策平台建设,结合医改要求,逐步建成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将信息化工作由业务范畴逐步拓展到物资、耗材、药品、人事、医德医风、应急指挥等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实现管理精细化,决策智能化。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和以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电子健康档案标准化建设。

2、加快信息化与创新卫生服务模式的融合

搭建新型工作平台,为一线卫技人员提供智慧、便捷、高效的工作平台。加强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试点工程和区域公共卫生人员信息化工作站建设,完善区域慢性病防治信息化平台,实现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慢性病防治和社区随访管理的信息共享。深化卫生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实现跨空间、跨领域、跨时间的各类医疗资源整合和防治一体化,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3、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加强远程诊断治疗中心建设,逐步覆盖长宁区基层卫生所有常规诊断项目。利用大数据、移动医疗、临床路径、远程医疗等为医护人员提供便捷工具,实现业务规范化。进一步拓展惠民服务工程建设。在已有“医健通”服务体系基础上,利用新兴技术,为患者和医生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服务平台,探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五、组织保障

㈠政策保障

1、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计生投入机制

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需求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持续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改革、医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卫生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建立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投入机制,支持和应用国家先进医疗技术和高端医疗设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卫生计生事业。

2、建立高效规范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

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度分离,建立对经营者履行职责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激活医疗机构微观运行效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为核心,推动公立医院机制创新。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评价体系,加强绩效考核。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建立公共卫生机构综合评价体系,以履行政府公共卫生职能为导向推进公共卫生绩效考核。

3、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和全行业管理

建立协调统一的医疗卫生管理机制,创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根据属地化管理要求,对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实行区域性全行业、全覆盖管理。以区域卫生规划为依据,对区域内的医疗资源配置实行宏观调控,明确各职能部门和机构在提供和发展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职责和主导作用。加大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市场执业行为,健全行业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㈡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把卫生计生规划的实施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规划的落实。重点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基础医疗服务网络和短缺资源的发展,并承担投入托底责任,切实保障本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的落实,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落实各部门职责

各有关部门加强政策联动,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卫生计生规划落实,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区发改委加强对卫生计生规划相关政策保障的协调落实,依据卫生计生规划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监管;区财政局按照财政补助政策落实相应经费,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和激励作用;区卫计委按照本规划的总体要求,对区域内卫生资源要素的规划、审批、调整、监督和评价依法进行管理;区人社局(医保办)进一步落实医保政策和卫生计生人事政策;区科委加强对卫生信息化规划指导、项目审批,推动卫生信息化项目的落实;其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3、加强考核评价

区政府强化针对本规划的监督和评价,建立卫生计生规划实施和资源配置的监督评价机制,分阶段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工作责任制,实施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并列入本系统和本单位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本规划期满后,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附件:1.长宁区“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发展主要指标

2.长宁区卫生计生“十三五”重点项目

3.名词解释

附件1

长宁区“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统计口径

属性

区“十三五”目标值 [注]

1、 平均期望寿命

户籍人口

预期性

≥82岁

2、 婴儿死亡率

常住人口

预期性

≤7‰

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户籍人口

预期性

≤8‰

4、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

常住人口

约束性

≥90%

5、孕产妇死亡率

常住人口

预期性

≤15/10万

6、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户籍人口

约束性

≥90%

7、常住人口计划生育率

常住人口

约束性

≥95%

8、出生人口性别比

常住人口

预期性

108.4

9、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户籍人口

约束性

接种率≥98%

外来人口

约束性

调查接种率≥98%

10、重点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

户籍人口

约束性

高血压患者管理率≥35%

户籍人口

约束性

糖尿病患者管理率≥30%

11、无偿献血率

常住人口

预期性

≥15‰

12、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常住人口

预期性

7.5张

13、老年护理床位数

60岁以上户籍

老年人口

约束性

1.5%

14、千人口(助理)执业医师数

常住人口

预期性

≥2.8人

15、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常住人口

预期性

≥3.6人

16、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

常住人口

预期性

0.33人

17、千人口全科医师数

常住人口

预期性

0.4人

18、市民健康素养

常住人口

预期性

具备健康素养的居民比

例每年提高0.5%以上

注:常住人口按71万人测算。

附件2

长宁区卫生计生“十三五”重点项目

一、创新提升类

1、改造升级上海市同仁医院,创建三级综合性医院。

2、改扩建或异地迁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3、天山中医医院建成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

4、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长宁区健康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5、建立常见病原菌的分子分型数据库,成为PFGE分子分型网络实验室。

6、升级改造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基于信息化的医防联动应急处置平台。

7、区妇幼保健院建成儿童保健中心、妇女保健中心和围产保健中心。

8、建设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

二、基础保障类

9、落实区妇幼保健所的业务用房。

10、推进江苏、华阳、新华、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11、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布局,完善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功能。

三、支持系统类

12、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的标准化建设。

13、加强远程诊断治疗中心建设。

14、建立医疗服务监管信息化平台。

附件3

名词解释

1、“6+X”:“6”指组建分工合作的服务团队、推行防治结合的契约服务、实行人头包干的支付制度、建立服务导向的分配机制、形成自由选择的竞争机制、构建分级诊疗的协作模式;“X”指以服务优先为原则,强化信息化技术支持,丰富家庭医生服务手段,纳入“治未病”理念与方法,依托集约化运作与远程技术支持,完善临床诊疗协同服务模式。

2、1+(1+n)+1:指由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区级综合性医院+n家区级专科医院、1家三级综合性医院组合而成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3、PFGE分子分型网络实验室:PFGE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基因分子分型方法,可以对同种细菌进行分子分型,根据基因型是否相同判断是否为同源。如果分子分型相同,就可证明是同源的,预示可能会有细菌性疾病的爆发。现在普遍应用在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同源性判断,便于溯源分析。此外,还可进行疾病分布特征分析和预警分析。各个实验室形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即为网络实验室。

4、市民健康素养: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其评价指标为健康素养具备率(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即全市所有区县15-69岁的城乡常住人口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户6000余名,对其进行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健康技能等3个方面的问卷调查,正确回答80%及以上测评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