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 发布日期:2023-08-30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四力四城”建设目标,持续巩固“数字长宁”先发优势,加快推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现将我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如下:

一、进展情况

结合当前工作开展情况,对规划指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科学分析预测,认为:《长宁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规划所列指标和任务,反映了我区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实际需求,是科学的、必要的。从目前来看,规划主要指标和任务完成情况总体好于预期,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平稳,个别指标任务已提前完成。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规划根据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数字底座等4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提出主要定量发展目标18项,目前基本达到时序进度,部分指标暂无统计口径,预计到2025年可全面完成规划指标。

数字经济方面,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达到394家,金融科技龙头企业3家,培育集聚具有相当能级的创新型企业64家。

数字生活方面,互联网医院数量6家,信息化应用标杆校6所,数字家园10个,公共体育场馆和市民球场智慧化改造数量达10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6家。

数字治理方面,“一网通办”平台实际办件网办比例(2021.01-2023.06)为91.89%,行政服务大厅综合窗口设置比例为100%,城市运行管理要素“一网统管”接入率为97%,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率为93.8%。

数字底座方面,5G网络覆盖率为95%,物联网“神经元”感知节点数达60万个。

(二)重点领域发展情况

1.抓机制、强保障,数字工作体系逐步完善

工作机制日益健全。参照市级模式建立了“1+1+3”领导机制,设立区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区数字化办公室,由区发改委牵头数字经济组、区科委牵头数字生活组、区府办牵头数字治理组,协同推进全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系统发展。在16位区领导的牵头调研下,形成了长宁区城市数字化转型“1+3+X”文件,即1份《长宁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1-2023年)》,经济、生活、治理3大领域年度工作方案,和一批数字化转型重点建设场景清单和工作举措。

相关政策持续完善。根据《长宁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明确了“3320”数字战略(即“3区、3带、20个数字专项”)。同时结合业务实际,拓展发布《长宁区建管委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长宁区支持节能减排降碳实施办法》等文件,切实提高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效能,更好地推动城市数字化建设。印发《关于加强数字转型法治保障的实施意见(2022-2023年)》,加强数字化转型领域制度供给和法治保障,着力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数字生态。

人才培育不断发力。对数字经济的人才和团队给予大力支持,包括高峰人才综合性支持保障、重点产业人才激励计划、核心人才团队综合配套补贴以及安家补贴、租房补贴人才公寓优先配租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区域内高层次人才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组织开展硕博士创新实践基地和科技之星团队暨“凝青杯”青年英才挑战赛“科技创新”赛道等评选工作,鼓励和推动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转型成果体验增强。召开“数字长宁·智在必行”区城市数字化转型推进大会,会上组建了区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联盟,并为首批区数字化转型生态伙伴企业颁奖。建成集聚数字创新技术展示、数字应用场景体验和数字便民服务供给为一体的数字长宁体验馆,目前累计接待参观300余批次,约3000人。数字化转型作为我区每年“政府开放月”系列活动的主题之一,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其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2.夯基础、固根本,数字底座增速转型发展

“新网络”覆盖范围扩大。加强与四家运营商交流合作,签订“十四五”期间共同推进长宁区“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提升“双千兆”网络能级,实现了全区5G信号的基本覆盖。定期组织通信网络测评,并积极协调优化移动信号薄弱点,增强居民通信网络使用体验。建成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扩大使用范围、拓展应用场景,协调三大运营商推出推广业务套餐,打造区域定制产品。

“新设施”能级不断提高。我区现有科技园区6家(含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2家,培育了苏河汇、尚创汇等知名科创载体。其中,东华大学围绕“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打造全链条孵化载体,科技园体系已有国家级众创空间“尚创汇”、上海市科技孵化器“东华大学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载体,覆盖整个企业成长周期,为不同阶段企业提供分阶段、专业化的服务。引入天猫生态实验室、清华长三院等外部创新孵化器,打造数字生态协力前行。机场集团“5G+数字孪生国际航空枢纽应用示范”项目获批国家新基建项目。

“新平台”布局更加优化。努力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携手创投机构或行业头部企业,聚焦数字文娱、时尚消费、绿色科技、生命科学、品牌时尚、开源社区等主题,累计举办创投沙龙30场,涉及企业近100家。创新工业互联网发展,建立区内工业互联网企业底数库,搭建工业互联网交流对接平台,培育更多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

“新终端”部署日益完备。完善城市生命体征体系和神经元建设,通过各种信息采集设备、各类传感器、监控摄像机、GPS 终端等实现对城市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大气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信息采集、识别和检测。加快新能源终端、智能末端配送设施等建设,共完成电动汽车新能源充电桩建设932个,含快充充电桩104个。

安全“新保障”落实落细。整体建成事中可管理、事后可追溯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发布《长宁区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压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将数据分类分级要求正式纳入到我区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初步编制《上海市长宁区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上海市长宁区教育类公共数据分类分级规则》,启动《长宁区公共数据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修订工作。依托数据中台建设,健全数据安全防护机制;依托区政务外网、政务云等网络基础设施层的安全防护机制,压实安全防护能力。

3.强龙头、兴产业,数字经济领跑优势凸显

经济新活力全面迸发。三大新兴产业能级稳步提升,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集聚产业链关联企业460家。认定首批3家金融科技企业,区内首家公募基金泉果基金入驻西郊国际金融产业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80家;米其林、博世、奥的斯入选2023年度科睿唯安发布的《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

在线新经济再添动能。在线新经济产业跃升我区第一大产业,全区亿元以上交易量电商平台23个,交易总额居全市第一,约占全市1/4左右。“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成为市级在线新经济生态园之一,并在2022年度市“特色园区发展”考核中位列中心城区第二。2022年,金虹桥国际中心成为全市第三幢税收“百亿楼”;2023年上半年实现综税近百亿元。拼多多、携程连续四年进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强榜单》前20名。怪兽充电、深兰科技入选《胡润中国》等知名榜单独角兽企业,乐言科技、黑湖科技、虎博科技、挪瓦咖啡入选潜在独角兽、准独角兽名单,西井科技、百秋电商、东福网络等一批优质在线新经济企业不断涌现。“尚街X创邑Space”被评为首批上海市直播电商基地。

商业新模式持续创新。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以同仁医院硬钱包支付模式打响全市数字人民币试点“第一枪”;春秋航空收获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机票订单,实现空中离线消费场景;首届上海数字贸易论坛开幕论坛在长宁举办,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数字贸易创新孵化基地”落地长宁;在医疗支付、弱网环境、交通出行、数字商圈、民生保障、银发服务等场景积极开拓创新试点。结合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提升精致社区商业,累计建成“长宁民心早餐工程网点”116家,基本配备“网订柜(店)取”功能,其中数字化智能 AI 早餐点2家;智慧菜场共4家,其中美天玉屏菜市场、美天新渔菜市场入围2022年上海示范性智慧菜场名单。

产业新赛道加快布局。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数字经济赋能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书籍,在市经信委指导下完成《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促进条例》立法点课题调研结题,积极推动企业诉求吸纳进调研报告,并争取纳入相关条例。联合信通院华东分院,开展数字经济课题研究,调整优化数字经济企业监测库,研究梳理一批新赛道企业。探索生命健康产业高端研发细分赛道,制定《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并实施《长宁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引进萃绩、双良等低碳企业,建立“双D(数字化去碳化)”创新领跑者联盟,与临港集团联合打造全国首个双碳主题孵化器。起草形成《长宁区关于深化数字化转型,培育“元宇宙”新赛道的推进方案》,以“元宇宙会议”形式召开2022“数创长宁·启智共赢”科技创新主题论坛。举办“数字最虹桥 经济新动能”2022长三角数字经济峰会,成立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虹桥分院)和“长宁数字经济金融服务枢纽”。

双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启动“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进一步促进区域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深化“科创中国”试点,推荐6家企业机构入选年度“科创中国”榜单,“虹桥智谷”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获评2022年度上海唯一的优秀双创示范基地,“虹桥智谷”CTOU首席技术官联盟成员单位已有37家。持续加强创新型企业跟踪服务,目前已累计培育、集聚64家具有相当能级的创新型企业。围绕智能网联、元宇宙、数字时尚、可信数据等领域,累计举办创投沙龙活动30余场,搭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创意创投“四创融合”。

4.明需求、深体验,数字生活场景日益丰富

教育领域,获批全市首个“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率先建成区校两级教育数字基座,并获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化司领导高度认可。目前,全区106个教育单位和近6万名师生已全部接入基座,搭建21个原生应用,80个三方应用,300余个学校自低代码研应用常态化使用,有效激活了数字教育生态圈。区教育局受邀参加2022全球教育智慧大会,会上交流分享了教育数字化转型“长宁模式”。长宁作业管理平台入选教育部作业管理典型案例,与国家平台进行对接,并加以推广。

医疗领域,构建全流程数字化医疗新流程,作为“便捷就医服务少等待”数字化转型市级试点区,已完成1.0 版七大场景和2.0版六大场景建设。鼓励本区公立医院拓展线上医疗,完成3家三级医院与市急救中心的对接,6家区属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院服务,区属医疗机构全面完成互联互通互认工作,区属医疗机构报告及影像接入率为100%。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化“心脏电子装置植入患者社区远程随访”项目,实现10个街镇远程随访全覆盖。与科大讯飞合作打造“长宁区医疗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取得包括搭建多端协同的双向转诊平台、利用AI智能分诊技术、构建智能随访平台等成果。

交通领域,构建多元化的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升级打造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信息联动及能力分析。打造区级MaaS系统1.0版,以数据衔接出行需求和服务资源,实现出行环节全流程覆盖。打造数字驾驶舱新平台,实现分区域交通指数的计算、应用展示,形成新的视觉系统。注重数字化外场设施建设,完成126个点位“一键叫车智慧屏”安装调试工作,成为全市首个完成街镇全覆盖的城区;实现全区120家公共停车场库数字化联网全覆盖,联网上传率基本稳定在82%,在中心城区名列前茅;完成120家公共停车场统一支付数字化服务,实现错峰停车线上预约21家。

文体领域,我区华住旗下43家酒店实现100%线上预订和在线选房,其中32家全面建成数字酒店。长宁区图书馆率先开展市级智慧阅读项目的场馆建设与服务试行,“新页书房”成为全市首个“智慧图书馆”。开通长宁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乐动长宁”小程序,构建覆盖全区的“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体育生活云平台”。公共体育场馆和市民球场智慧化改造数量达10家,完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6家。

养老领域,获评全市首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养老),发布首个区级数字养老报告,上线长宁“数字民政”信息平台。持续打造一批智能养老标杆场景,开展“养老院+互联网医院”试点,打造全市首个社区AI长者食堂,“为老服务一键通”服务覆盖率为87.29%,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烟感报警器服务覆盖率为89.16%,“100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至今已累计帮扶达7.5万余人次。由我区牵头研发的“老年智学手机仿真教学系统”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证书,“智慧金融”、“智慧康养”等五个场景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场景。

社区领域,各街镇应用试点建设亮点纷呈。北新泾街道被国家工信部评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数字社区·惠居家园”被评为2022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示范项目。江苏街道将独居老人智能水表、门磁等日常关爱监测场景纳入“一网统管”平台,创新的暖心为老举措获得网络好评。华阳街道率先将社会救助嵌入“社区云”平台,创新试点推出“9+1+N”社会救助类标签体系。程家桥街道开发上线智慧健康养老小程序,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虹桥街道通过数字孪生试点项目建设,立体地展现古北国际社区精细化治理的特色风貌,实现区域综合管理。周家桥街道探索推出加装电梯全周期数字化服务平台场景,激发加装电梯长效生命力。天山街道以“蓝牙嗅探+视频识别+蓝牙道钉”技术,高效治理共享单车停放乱象。新华街道作为全市首批“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之一,形成了“一个愿景、三大目标、五宜行动、六共机制”试点经验。仙霞街道探索推进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基层治理场景的应用,以公共数据流通+区块链数字身份+民主议事系统为核心助力社区减负。新泾镇形成“4+4+1”人工+智能结合的政务服务圈,缩短社区居民办事“最后一公里”距离,推动智慧服务模式创新。

5.抓精细、优服务,数字治理全面提质增效

政务服务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区网办率91.89%,全程网办率为86.67%,位居全市前列。深化审批流程再造,推动政府部门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创新推出科创配套、医疗救助等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完成互联网电商、养老院、游泳馆等业态“一业一证”改革,优化41项区级一件事项目。强化线上网办功能,上线商品房维修基金等“好办”服务,推出住宅物业服务企业综合测评等“快办”服务;拓展随申办长宁旗舰店服务功能,新增工会服务、暖新地图、“长宁楼门口”等服务专区,上线物业通、城建档案利用预约等服务项目,长宁旗舰店累计上线应用服务70余项,年累计访问量超过750万人次。

城市运行新韧性逐渐增强。聚焦“高效处置一件事”,持续优化实战管用平台,完成区级城运平台大框架建设,汇集上线26个应用场景,涵盖智眼预警、进博保障、应急联动、智慧消防、数字城建、数字房管、数字市容、智慧城管、智慧气象等场景。夯实数据治理基座,承接上海市数据分类分级和国家政务数据直达基层试点工作,完成十余个专题库、模型算法建设并投入使用。

生态治理新成效明显提升。初步建成我区智慧生态治理系统,搭建“慧生态”数字平台,建成包含环境空气标准站、网格微站、环境水质岸边站、哨兵站、功能区噪声自动站、工地扬尘监测系统、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系统为基础的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于现场巡视、实验室监测、在线监测和遥感监测为一体的生态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初见雏形。长宁区垃圾分类“一网统管”、“1+4+X”智慧生态治理系统被评为2022年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治理数字化示范项目和标杆场景。

公共安全新应用全面深化。大力推进综合情报研判平台建设,构建以风险防控“一平台三体系”为主体的新型警务机制。打造立体化防控体系,深化“雪亮工程”及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全区所有高架匝道、轨道交通、地面道路进出口和小区出入口均已实现监控全覆盖。部署警用无人机、高空点位、智慧巡车和执法记录仪,实现高空、地面和移动点位叠加,推动平安建设提档升级。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应用场景仍存在零散化现象,资源未得到有效配置,应用效率有待提升;二是市场化参与的程度仍需提高,未形成长久有效、可持续的多方协同建设运营机制;三是基层数字化人才仍存在缺口,现有基层人员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当前数字发展需要。接下来,我区将对照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继续加大推进力度,认真分析研判,紧跟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调整,争取尽早完成指标任务,确保规划实施切实可行。

三、环境变化与趋势分析

当前,数字化转型正在飞速发展,数字技术也以新的理念、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全面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给生产生活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影响。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了数字中国“2522”整体框架(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提出了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上海全面深化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进一步落实“2+3+X”政策框架(“2”即《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和《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3”即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X”包括出台《上海市数据条例》、出台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政策措施、制定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等),以“4448”施工图为抓手(即制定法规、政策、图谱、方案四类文件,实施数字底座桩基、数据要素集聚、数字创新引擎、超级场景绽放四大专项行动,推进四十个重点应用,持续建设八个市级示范区),深入打造数字经济升级版、智慧城市样板地,加快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发展的“重头戏”之一,长宁必须抓好抓牢转型机遇,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以“3320”数字战略为抓手,率先应用新技术、转换新动能、探索新经验,当好转型工作排头兵,奋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四、思路举措

(一)主要工作思路

到2025年,将长宁建设成为数字经济转型标杆区、数字生活示范引领区和数字治理最佳体验区,形成东部数字技术创新集聚带、中部数字应用场景集聚带和西部数字企业总部集聚带,打造状态全面感知、数据深化驱动、智能全盘分析、业务完整闭环的数字化转型“长宁品牌”,全方位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上走在全市前列。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优化转型机制,强化场景牵引。充分发挥区数字化办作用,完善工作专班牵头机制,优先落实全区统一场景、重大项目建设要求,定期跟踪推进制度,开展应用场景建设成效后评估。建立市场化参与引导机制,搭建平台企业、转型服务供应商和中小企业的供需对接平台。持续完善“揭榜挂帅”机制,加大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应用场景开放力度,通过场景共创全面招引企业、延揽人才。

二是把握核心优势,迸发经济活力。持续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深化“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进一步挖掘优质企业主体,打造特色产业园中园,推动功能性平台建设。探索新兴赛道行业发展,推动元宇宙、智能终端、绿色低碳三大新赛道区级行动方案落地实施,推动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数字产业生态集群,加快推进“虹桥智谷”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构建专业化、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标识度和影响力。加快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重点推进实施五大专项行动,孵化一批有竞争力的原始创新型企业。

三是争创标杆示范,提升品牌影响。积极向上对接,聚焦教育、医疗、颐养、文旅、治理等市级重点场景建设,争取先行先试落地长宁,选树一批优秀场景标杆,形成复制推广效应。优化参与体验,持续完善数字长宁体验馆功能布局,鼓励部门、企业动态展示数字化转型成果,探索建设元宇宙体验区。加强品牌宣传,举办首席技术官联盟交流沙龙、参观考察、学术论坛,开展城市数字化转型宣传体验活动,营造政企共建、社会共享的转型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