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公安分局关于长宁区公共安全“十四五”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
  • 发文机构: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
  • 发布日期:2023-08-24

根据区“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的总体要求,长宁公安分局对长宁区公共安全工作开展综合评估,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展情况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全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底线思维,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管控各类要素,推动工作重心从应急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坚持以服务为中心,注重保安全、保秩序与促发展、惠民生相统一,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坚持改革创新,坚决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藩篱,全方位推动公共安全工作数字化转型,推广数字化手段广泛运用,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一)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1.强化各类案件防控力度。以压降警情为抓手,提升各类案件的防控力度,把重点放在占比最高的侵犯人身权利类警情以及重复报警上,把重心放在社区上,组织开展“警情高发小区挂牌攻坚”行动,开展各类警示宣传活动,引导居民尊法守法。同时,以电信网络诈骗和盗窃案件为重点,从重点人群、社区阵地、精准预警三方面入手,将防范工作做深做细,全面筑牢防范防线,实现全年电诈接报既遂数下降,保持95%以上小区入民宅盗窃“零发案”。2021年,推动建立区级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联席会议机制,成立全市首家“打击治理新型网络犯罪玄武联合实验室”,做到精准防阻和打击破案同步发力。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杜航伟专门到分局调研反诈工作,并对相关做法和成效予以充分肯定。2021年以来,全区警情、案件数保持连年下降趋势,今年上半年全区报警类警情数同比2021年下降42.5%,电网诈接报既遂数同比下降16.7%。

2.强化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以“除隐患铸平安”“砺剑”系列、“严扫净保”等专项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降警情、控发案、严打击、保平安”各项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推动长宁治安形势持续向好。先后侦破“2004.1.19东吕巷命案积案”、“10.11入室抢劫杀人”、“0903部督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专案”、“全市首例针对持证金融服务机构实施敲诈勒索的有组织犯罪团伙案”等一批大要案件,确保重大案件百分百全破。

(二)全力维护城市公共安全

3.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持续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常态化开展交通违法整治、精细化开展交通组织保障,多年来,全区交通类“110”、交通事故亡人数长期保持下降趋势。2021年以来,以“动态隐患清零”专项工作为抓手,先后清零“客载货”等突出违法隐患7000余个,清零率99.7%,有效确保道路通行安全有序。采取“科技+源头”的方式,严管渣土、工程车辆,在全区所有在建工地进出口安装视频监控,接入交警研判室,强化实时监管,并通过“易的PASS”系统、电警卡口对辖区渣土、工程车辆进行全方位管理,确保本区渣土、工程车辆重大交通事故“零发生”。同时,围绕区客货运输企业等重点单位,加强宣传教育管理力度,督促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减少事故发生,提升安全率,合力打造文明交通。

4.加强消防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协作机制,配合有效落实基层防火职能,及时排查发现、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常态化落实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管控,连续6年实现“零燃放”“零火灾”“零伤亡”。同时,以消防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工作为牵引,深入开展群租房、电瓶车违规充电等消防隐患排查治理,2021年以来,共督促整改各类火灾隐患4141余处,“三停”单位413家,并在2022年实现全年火灾亡人事故“零发生”。

5.全面加强公共安全监管。2021年以来,通过加强大型活动安全许可流程、活动现场监管、风险评估等工作,推动相关主体落实大客流风险管控措施,完成大型活动共33场。依托流量监测等技术手段,全面开展重点区域大客流实时监测预警,配套落实疏导措施,全方位提升异常感知和现场管控能力。加强对枪支弹药、危化品等重点物品的全流程管理,落实安全监管制度。

(三)全力推进公共安全工作数字化转型

6.完善顶层设计,建好区级中脑。按照市公安局“一中心,一平台”顶层设计架构,加强区层级的数据汇聚中心和平台建设,完善区级中脑。按照区级中脑总体规划,建设算力557台,其中CPU服务器284台、GPU服务器109台、30P数据存储容量(其中14P用于特征值及图片存储,16P用于视频存储)。建设人脸算法9100路实时并发分析,人体算法6100路实时并发分析,车辆图片二次分析算法每天1700万张的能力。同时配套建设服务器集群、网络传输、安全防御等体系,租赁运营商机柜34个。2022年,分局全面建成综合情报研判平台,接入20余类公安数据应用,完成对12类场景、18类重点人的标准化研判清单。

7.深化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按照四道防线规划,完成小区微卡口、道路标清改智能高清、道路车辆人像卡口、环保卡口、智慧巡车、高空瞭望(全区高空瞭望覆盖面积已达到60%)等7类共6465个摄像机建设。同时,配套建设光缆、立杆以及购买地下管道等项目,基本建成“控边界、防区块、保重点、强叠加”立体化防控体系。目前,完成10个街镇、3个委办局(民防办、教育局、政法委)及1个重点场所(中山公园)的视频资源联网,共计5234个摄像机。接入163家单位楼宇、393家人群密集场所,共计2470个摄像机。建设3000路并发视频实时监看的共享通道,为市政法委、区城运中心、区各委办局及各街镇提供共享服务。

(四)全力推动服务举措创新

8.持续优化良好营商环境。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率。审慎适用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及各种强制措施,依法保障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重点领域、新兴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等违法犯罪行动,营造公正、公平、干净、有序的营商环境。先后侦破多起部督集群案件。

9.扎实推进便民服务举措。全力组织落实户籍、身份证等更多业务“跨省通办”、户口事项“全市通办”,依托“一网通办”以及线上人工帮办等形式,提升在线办理率、全程网办率和一次性办成率。同时,增加居住登记、居住证自助办理硬件投放,实现“零材料、零跑动、自助办”和“即审即批”以及居住证“网上签注”。迅速落实市局人才类落户审批流程,通过电子证照和数据共享,提高申办人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如2022年,办理人才类落户6166人,其中人才引进1909人,居住证转常住户口2168人,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2075人。

(五)全力加强市域社会治理

10.优化社区警务机制建设。继续坚持“传统+科技”发展理念,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向协同治理、共建共治方向发展。制发“1+6”系列社区警务文件,全面铺开圈群入网工作,以“智联平台”构建警民互联互通网络桥梁为基础,打造集防范宣传、问题收集、便民服务、协同治理等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社区警务运作平台。2021年以来,长宁区社区“圈群”工作,共纳管微信群4399个,纳管网民2.7万余人,人口覆盖率超37.26%,通过平台值守预警已破获30起治安类案件。扎实开展“平安屋”“平安商户联盟”建设,建立18个24小时值守点位,做到“人、房、物”同步推进,充实巡防辅助力量,织密群防群治网络。

11.加强人口信息采集。抓好“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推广实有人口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标准地址和实有房屋登记准确率、实有单位登记准确率、实有人口登记准确率。同时,密切关注本区域人口趋势变化,确保登记人员数和注销人员数符合人口变动基本趋势。根据节点及时研判来沪人员流动情况,调整证实有人口管理工作重心,抓好来沪人员信息登记,确保本区实有人口登记率、准确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纠纷类警情面广量大易升级。目前,全区报警类110已下降至日均40起左右,达到历史最低,仅高于金山、崇明。通过对2022年全区2万起纠纷类警情全量分析,重复纠纷类有1410起,近七成升级为侵权等报警类警情,均为“灰犀牛”前兆,需要加大关注及跟进措施,进一步做好防范处置工作。

二是治安管控工作压力始终存在。

三是重点部位防控力度仍需加强。

三、环境变化与趋势分析

近年来,长宁公共安全形势持续稳定,但各类不安全不确定因素依然大量存在,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区位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聚焦”“放大”效应,对安全稳定工作形成了更大挑战。

(一)政治安全领域风险加剧。

(二)维护社会稳定难度加大。长宁作为“大虹桥”七千平方公里内唯一的中心城区,既全域纳入,又处于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的交汇点,具有显著区位优势。近年来,本区数字经济一直走在前列,金虹桥国际商务中心成为去年全市首家“百亿楼”。繁荣的楼宇经济、在线经济也带来了治安维稳方面诸多隐忧。特别是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由此导致的投资失利、员工失业、租赁纠纷、债务纠纷等极易引发涉稳风险,且集中反映在经济园区及头部企业,不仅占到维稳工作大头,且已成为一项常态化维稳任务。

(三)治安防控形势发生明显转变。通过平安建设不断深入,本区命案、抢案年均降至个位数,盗窃等传统多发性案件“断崖式”下降,目前总量占比不到1成;但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主的非接触类案件持续高发,从2019年935起、占比19%上升到2022年的739起、占比近50%,涉案金额达到1.48亿,同比上升26%,成为掣肘平安长宁建设最大的问题。此外,个人极端风险日趋增加。2022年长宁虽未发生极端恶性案件,但纠纷类警情近1.7万起、占110总数1/5;因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32起,升幅达28%;接报扬言类警情780余起,发生自杀事件48人次,这充分说明当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公众心理脆弱失衡,一旦激化升级,极有可能造成事端。

(四)网络舆情管控任务艰巨。互联网是安全稳定最大变量,一些自媒体平台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网络舆情负面炒作产生巨大破坏力,如不能敏锐感知、果断应对,极可能从现实社会的“小风波”发酵为网络社会的“大风暴”。长宁作为中心城区、精品城区,舆情炒作的风险比其他地区更加突出,需要在突发案事件处置中更加规范高效敏感。

四、思路举措

(一)主要工作思路。

2023年,分局将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深化“情指行”一体化机制运行,有力推进长宁公安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更高水平平安长宁。

一是全力做好维护安全稳定各项工作。充分认清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的重要意义,保持面上严管态势,坚决守牢“不出事”底线,为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建设任务。加快推进以综合情报研判平台为牵引的“情指行”一体化机制建设,咬定目标、踏准节点、压实责任、确保质效,努力实现警务实战不断提档升级。

三是全面深化基层基础建设。以固本强基为导向,进一步加强社区警务和街面巡逻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治安掌控力,夯实社会治理根基。

四是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进一步构建系统严密、运行高效的执法监督管理体系,依托数字化执法办案中心建设和应用,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五是持续加强队伍从严管理。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持续深化“铸魂、强基、赋能、提质、保底”五大工程建设,实现政治、基础、能力、质效、作风高质量发展,着力锻造“三个绝对”“四个铁一般”高素质过硬公安队伍,为履行好新时代公安使命任务提供坚强队伍保证。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坚决确保政治安全。

二是严密防范涉稳风险。

三是持续净化治安环境。持续压降警情。强化警情分析,把握规律,找准漏洞,精准防控,突破侵犯人身权利、重复报警等多发警情压降瓶颈,确保报警类、侵犯人身权利类、交通事故类110同比下降。坚持打击防范两手抓,实现盗窃类刑事案件破案率超过95%、治安案件结案率超过65%、99%以上居民小区入民宅盗窃零发案,50%以上小区无电诈,综合考评成绩进入全市前三,并形成长宁经验。

四是强化公共安全管理。针对性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排堵保畅措施,持续深化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专项工作,严防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和长时间、大面积拥堵。严厉查处行人非机动车违法、酒驾、超载等突出违法行为,确保交通类110同比下降。深入开展基层防火监督,着力加强对老旧小区、建筑工地、群租房、“三合一”场所、餐饮场所、仓储场所等重点部位的隐患排查整改,严厉查处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违规充电等易引发火灾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火患,坚决遏制火灾事故多发态势。

五是深化社区警务改革。深入推动派出所工作重心回归“社区主防”,紧紧围绕街面巡逻、治安防控、人口管理、矛盾纠纷化解、圈群宣传等主责主业,制定一本社区民警工作手册,形成一个社区警务绩效评估体系,建立一套社区民警职业发展机制,做强一支踏实肯干、能力过硬的责任区警长队伍,打造一系列适应治安实际、反映地区特色的基层亮点品牌,进一步丰富社区警务机制内容,支撑保障派出所真正成为“保一方平安”的综合性战斗实体。

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

2023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