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区体育局对照《长宁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相关要求,扎实抓好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重大工程项目、高水平体育赛事、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工作,切实推动长宁体育朝着“优质+均衡”方向发展,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长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贡献体育力量。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长宁体育“十四五”期间主要指标共8项,涵盖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体育赛事、体育产业等领域。
表:“十四五”中期长宁体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进展情况
序号 |
指标名称 |
数量单位 |
基准值 (2020) |
中期评估值(2023) |
目标值(2025) |
进度情况 |
1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
m2 |
1.16 |
1.34 |
1.3 |
已提前完成 |
2 |
社区市民健身中心 |
个 |
5 |
4 |
10 |
进度正常 |
3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
% |
42.8 |
50.1 |
≥46 |
比例正常 |
4 |
市民体质监测达标率 |
% |
97 |
98.4 |
全市前列 |
比例正常 |
5 |
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本区常住人口比例 |
‰ |
2.41 |
1.45 |
≥2.5 |
进度正常 |
6 |
体育产业占全市规模 |
% |
6.05% |
8.1% |
7% |
已提前完成 |
7 |
承办全国性以上体育赛事数量 |
个 |
1 |
3 |
3 |
已提前完成 |
8 |
注册青少年运动员总数 |
人 |
1602 |
2479 |
1800 |
已提前完成 |
二、具体任务完成情况
(一)全民健身工作战略推进情况
1.完成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编制工作。根据规划的任务要求,区体育局加强全民健身顶层设计,完成《长宁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长府〔2021〕46号)、《长宁区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长府〔2021〕39号)、《长宁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等相关计划办法的起草编制工作,为“十四五”期间开展全民健身工作提供政策指引。
2.体育设施建设情况。以“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为抓手,推动“内环-中环-外环”体育设施的均衡布局,积极克服不利因素影响,有力推进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项目、娄山关路445弄综合项目、临空中心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完成洛克体育公园、新虹桥中心花园球场、虹桥体育公园、长宁生态绿道等设施建设运营工作。截止2022年底,全区共计体育场地2048片,体育场地总面积91.6154万平方米,较2020年“十三五”末期80.566万平方米,新增11.049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16平方米提升至1.34平方米,并列中心城区第二,提前完成《长宁区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3平方米以上的目标。配合区教育局落实好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
3.发挥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效能。以数字赋能、体育惠民为指导,提升公共体育设施数字化工作。完成区内7个市民运动球场11片场地智能化改造,通过后台实时人流监控提升安全保障。在长宁温水游泳池、林百欣游泳馆推进游泳场馆防溺水智能化项目,通过“人防+技防”实现数字赋能,实时监测游泳场馆安全状态。提升长宁网球场智能化服务,市民可直接通过“来沪动”“乐动长宁”小程序在线完成球场预订。打造仙霞新村街道虹旭智慧健身步道为我区首条“智慧健身步道”,增加智能化系统,将数字体验融入全民健身运动。与区大数据中心联动,将区域公共体育场馆、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数字化信息、体育赛事活动报名等纳入随申办市民云(长宁旗舰店),推动政府大数据平台资源共享和开放,逐步实现“智慧体育”发展。
4.扎实做好“体医融合”工作。积极推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通过整合体育、养老、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打造“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长宁区已建有长者运动健康之家6个(虹桥、华阳、江苏、仙霞2个、北新泾),2023年计划新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3个(新华、虹桥、新泾镇)。着力打造“体医融合”区级运动处方师队伍,与仙霞街道试点探索“体医融合”运动处方师培养计划,开出全市首张社区“运动处方”,着力培育一支服务于社区居民的运动处方师专业队伍。开展运动康复、慢病治疗等领域培训,广泛开展市民体质测试服务,以每个年度体质测试样本不少于万人为目标,推动体质测试服务进社区、进楼宇、进园区、进校园等。
5.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加大对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全区现有53家体育类社会社会组织,2021年至今新成立6家社会组织(长宁区西部围棋俱乐部、长宁区万国击剑俱乐部、长宁区武术协会、长宁区象棋协会、长宁区游泳救生协会、长宁区围棋协会)。其中,7家为3A及以上体育类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二)做实做细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工作
1.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强化区少体校作为青少年业余训练主阵地的作用,游泳项目获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沈蕴被评为“上海青训名教练工作室”成员。推进游泳、射击两个区办二线运动队的发展,2021、2022年共为上级运动队输送77名优秀人才。2021年东京奥运会,长宁区有6名运动员代表中国队参赛,均取得第八名或以上成绩,长宁区体育局被上海市体育局评为“奥全运突出贡献奖”。加强体教融合,深入推进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运动项目布局,已完成田径、健美操等10个项目的“一条龙”布局。加强社会办训单位日常管理,继续扶持击剑、高尔夫等八个项目的十余家社会办训单位的发展,其中:上海金剑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长宁区云霄青少年跆拳道俱乐部、上海长宁区拼搏体育健身俱乐部获评2022-2023年度“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
2.加强青少年竞赛体系建设。制定完善《长宁区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暨长宁区“青春杯”、“希望杯”中小学生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3000多人次青少年学生参与桥牌、击剑区级青少年品牌赛事活动;举办2023年“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等赛事活动,积极承办市运会青少年组手球(中学男子组)和桥牌等2个项目比赛,不断丰富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体系。
3.加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发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用,组织好“庆六一”青少年体育开放日活动,为区域内青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运动指导。为11所传统体育特色学校配送体育课程,涵盖7个项目,服务2000余名学生。为新华路街道等开展爱心暑托班公益课程配送,并获评“长宁区小学生爱心暑托班优秀合作单位”。
(三)着力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1.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项目。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项目现已完成一区基坑第四道砼支撑施工、基础底板砼浇筑、第四道砼支撑拆除、地下四框结构砼浇筑、第三道砼支撑拆除、地下三框结构砼浇筑以及二区基坑第一道砼支撑施工等工作。按照项目当前施工进度,预计2023年底完成训练馆钢结构,2024年底完成主体育馆球体钢结构桁架及上部网壳整体提升及卸载工程,2025年11月完成机电安装、装饰装修等工作,整体竣工验收预计2025年7月。
2.娄山关路445弄综合项目。娄山关路445弄综合项目现已完成桩基工程、地下连续墙施工。整个项目计划今年完成大底板工程,并实施地下室回筑施工,完成地下三层的柱、梁、板工程。10月底出±0.0,年底前地上结构施工至五层。计划2024年1月主体结构封顶,实施装修工程,计划2024年12月竣工。
3.临空中心项目。临空中心项目自立项以来,不断优化功能设置、空间布局、整体外形等方面设计方案。整个项目计划于2024年2月开工建设,2025年8月竣工。
(四)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水平赛事体系
1.做好重大赛事活动承办引进工作。2021年、2023年分别举办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赛,在赛事承办过程中,注重将体育赛事与教育、文化、旅游、商业、科技的融合,不断优化赛事活动的体系建设,以体育赛事助力打造“人人都享有品质生活”的美好城区。2023年,承办活动,151名市级机关局级领导和2100名市级机关干部从虹桥体育公园出发,途径长宁外环生态绿道,完成相应的6公里和10公里线路徒步活动,进一步展现长宁宜居、宜游的城区形象。将特色赛事与长宁丰厚的历史底蕴、人文故事、经典建筑相结合,充分展现长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城区形象。积极做好全国金融系统桥牌邀请赛、全国击剑甲B联赛、自由搏击国际对抗赛等重大赛事活动的对接协调工作。
2.优化赛事活动体系建设。结合“1+5”的赛事体系建设,以赛事活动组织为突破口,鼓励体育类社会组织、体育类企业积极参与长宁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天山杯”老年人气排球等国家级赛事,“敏之杯”乒乓球赛、“双拥杯”篮球赛、“虹桥杯”羽毛球赛等“一街一品”市级赛事,“长超联赛”五人制足球赛等区级品牌赛事,做到周周有赛事,累计举办200场赛事活动,约14万人次参与。
3.做好新兴赛事活动引进和承办。加强与江苏路街道、天山路街道以及五星体育等单位的合作,在金虹桥商圈、愚园路弘基广场等场所开展电竞比赛,以电子竞技为载体,外向拓展数字化场景应用的广度,内向延伸体育事业发展的深度,将赛事办出影响、办出品牌,并通过体育赛事活动引流商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服务园区、楼宇、商圈的白领人群,在东瀛中心开展剑道、飞镖等赛事活动,在华政附中开展射击、射箭等赛事活动。落实滑雪、飞盘、高尔夫等体育配送服务,做好项目的推广普及。
(五)引导体育产业发展
1.做好体育产业的整体谋划。加快推进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项目,积极协助做好虹桥体育公园开放运营,抓好两个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壮大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根基。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长宁区发展体育产业实施意见》,并分别向区政府常务会和区人大常委会专业汇报长宁体育产业发展情况,为全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2.做好赛事引流和企业引进工作。“十四五”期间,长宁举办两届“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赛(上马系列赛)”(2021、2023),精心设计赛事线路,串联起虹桥商圈、中山公园商圈、大融城商圈、临空园区,并将比赛定在5月1日,与“五五购物节”融为一体,在赛事起终点商圈联动开展“女子半马惠购”活动,更好发挥体育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功能。同时,紧扣“1+8”招商联合体的功能作用,加强与虹桥等街道的对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共引进企业18家,重点企业3家,积极做好体育类企业的培育扶持工作。
3.规范做好体育彩票销售管理。不断在规范完善体育彩票管理制度、加大责任彩票宣传力度、严格落实风险防控、拓展品牌宣传方阵等方面加大力度,制定完善《体彩安全管理规定》《大额预约购彩管理办法》《高中低风险台账和标准》等体彩销售规章制度,2021年销量为10924.79万元(完成率159%),2022年销量为8945.73万元(完成率86%),2023年上半年销量为7084万元(完成率85.2%),总体呈上升趋势。
(六)厚植长宁体育文化
1.弘扬体育精神。组织小运动员观看东京奥运会和全运会,为长宁参赛运动员加油喝彩,进一步弘扬奥林匹克和中华体育精神。开展奥运健儿回母校活动,以榜样亲身经历激励鞭策小运动员刻苦训练、努力奋斗。做好长宁体育年度印记和高级教练员风采展,加强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教研团队等榜样的宣传报道。
2.加强业务交流。注重加强与兄弟区、友好城区、对口帮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相关领导带队赴云南省红河县、安徽省池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杨浦区等地考察交流,加强在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场馆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和合作,并先后接待安徽省马鞍山市和池州市体育代表团来访,与两地分别签订《体育工作合作协议》,邀请两地组队参加2023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赛。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十四五”以来,长宁区体育局积极推动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重大工程项目等工作开展,但对标实现长宁体育“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全民健身赛事品牌影响力有待加强。能结合市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体育赛事需求,送赛事进园区、进楼宇、进文化街区,但是在塑造全民健身赛事品牌影响力方面还有所欠缺,体育赛事展现城区形象的方式还需要不断丰富。
2.青少年体育竞技能力有待提升。市运会作为检验各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在第十七届市运会比赛中长宁代表团在团体奖牌、团体总分、重点项目团体奖牌和重点项目团体总分等几项排名中相对靠后。
3.重大工程项目进程有待加快。因疫情等多种原因,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项目、娄山关路445弄综合项目、临空中心项目三个重大工程项目进程相较规划制定时间相对滞后。
(二)原因分析
1.将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作为打造长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体育名片的意识有待增强,对部分传统体育赛事活动缺乏推陈出新的方法,在实现体育赛事+文化、旅游、商业、健康的融合力度还不够,在新赛道、新场景应用上还需要加大力度,推动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在完善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打通学块选材的限制,以及确保优秀培养的持续性做的还不够扎实,10个一条龙项目没能完全建立从小学到高中学段的有效衔接。同时,教练员梯队建设不够完善,没能对教练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年龄、层次及项目结构上的不合理情况给予及时纠正和完善。
3.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项目和娄山关路445弄综合项目因疫情以及渣土运输线路、运输方式、运输价格等调整,较原计划滞后。临空中心项目设计方案目前尚在第四轮优化中,导致其他各项工作无法如期推进。
四、思路举措
(一)主要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长宁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对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围绕体育强国建设以及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对接长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科学把握长宁体育事业发展方向,持续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不断提高体育设施能级,提高赛事活动品质,提升业余训练质量,发挥体育产业的溢出效应,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充分发挥体育在提升长宁城区品质和增进市民健康方面的功能,推动长宁体育事业各项工作不断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乐动长宁”全民健身赛事品牌效应,开展丰富多元的体育赛事活动,巩固多元主体办赛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市民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持续打造“一街(镇)一品”等品牌赛事活动,继续办好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赛等重大赛事活动。同时,将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与青少年、职工、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融合发展,为各类人群提供类型丰富、选择多样、更具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体育服务,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全民健身,增强市民体质和科学健身素养。
2.优化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体教融合方式,调动各类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探索更加开放多元的办训模式,加快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相结合的青少年业余训练体系。举办教练员培训班,学习先进的训练理念和科学训练方法,提高专业素质和科学训练水平,增强青少年体育整体竞争力。
3.加快三个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项目要求各参建单位统筹做好施工安全和进度,加强安全巡查力度,将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按时间节点推进。在目前土方运输已全部完成的基础上,确保保障施工安全和质量,加快项目地下结构施工。实施设计方案以及可研批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施工、监理招标工作,取得施工许可证,开始项目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