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 发布日期:2023-08-31

“十四五”时期,长宁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长宁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把握“四个放在”工作基点,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主动服务上海提升“四大功能”、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长宁特色优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以“高质量旅游发展、高品质旅游生活、高频次旅游消费、高水平旅游交流”为发展主线,以“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为目标,不断创新理念,打造文旅融合的长三角新样板,构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一、《规划》实施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规划》从产业贡献、主客共享、满意美誉和文化旅游融合三个层面明确了11项主要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经梳理,截至2023年6月,长宁区在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内的重点任务基本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有序推进,基本做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1.产业贡献

(1)旅游总收入

2021年全年区域内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等共计接待境内外旅游者387.47万人次,实现收入67.74亿元,2022年全年区域内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等共计接待境内外旅游者189.21万人次,实现收入46.22亿元。随着旅游行业逐步复苏,2023年上半年长宁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等共计接待境内外旅游者307.15万人次,实现收入155.32亿元,总体趋势向好,但离 “十四五”目标(450亿元)仍有差距。

(2)入境过夜外国旅游者人次

据统计,2021年长宁全年入境过夜游客人数22.30万人次,2022年全年入境过夜游客人数11.81万人次。随着疫情的有序放开,2023年上半年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增长至11.36万人次,同比增长73.92%,居上海市前列。

2.主客共享

(1)国际化城市会客厅

加强虹桥国际化中央商务区综合配套建设,提升旅游购物体验;推出“何以爱长宁”微旅行升级古北市民中心社区服务与旅游融合体验;完成苏州河华政段步道、中山公园码头建设,提升苏州河城市文化生活休闲带提升;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为主体,建设世界级舞蹈休闲街区,打造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全力完成“十四五”目标(4个)。

(2)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2021年-2022年,新增洛克公园(新虹桥中心花园)1处旅游咨询中心,至今区内共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2家。当前长宁正积极推进长宁非遗保护中心、长宁区图书馆(愚园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同时于2022年完成中山公园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力争在“十四五”末完成目标(10个)。

(3)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2021年,全区新增2处市级“家门口好去处”。2022年,全区评选出“家门口好去处”16处,包含3处市级“家门口好去处”。2023年评选出15处区级“家门口好去处”,其中4处被评为市级“家门口好去处”。长宁至今已成功获评市级“家门口好去处”12处,基本确保在2025年完成“十四五”目标(15个)。

(4)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长宁区积极响应市文旅局下发的《开展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对本区申报基础进行初步分析后,开展示范区申报工作并按期提交相关材料,已完成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申报培训,后续申报工作将同市文旅局作进一步沟通。

(5)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域

经咨询市文旅局,文旅部自2021年起未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评审工作。建议此项指标调整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处。长宁区愚园艺术生活街区践行“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的发展理念,不断构建有内容、有温度、有趣味的人文街区,为市民游客提供有品质的生活,为讲好上海故事提供新的城市名片,于2023年成功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6)市级全域旅游示范街区

经咨询市文旅局,文旅部自2021年起未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评审工作,故上海市文旅局自2021年起,也未开展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街区评选。建议将此项指标调整为上海市旅游休闲街区2处。长宁区愚园艺术生活街区于2021年入选上海市级旅游休闲街区、静雅武夷街区于2023年入选第二批上海市级旅游休闲街区,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2处)。

(7)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街道)

长宁区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助力夜间经济发展。新华街道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推出社区音乐季、音乐节、社区市集、美好社区节、艺术季、夜读会、艺术电影品鉴会等活动,丰富夜间娱乐形式,拉动夜间消费的集聚和增长。新华历史风貌区内商业面积为4.36万平方米,共有商户232家,夜间营业商户中的文化类商户数量占比41.9%,夜间营业商户中的文化类商户营业面积占比46.5%。2022年新华路历史风貌区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1处)。

(8)国家级、市级文旅融合示范点

2021年,原长宁民俗文化中心(现长宁文化艺术中心)经文化和旅游部验收通过,成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国家级试点单位。长宁区图书馆、愚园路街区市民中心、古北市民中心、长宁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4家单位成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上海市级试点单位,提前完成 “十四五”目标。

3.满意美誉

(1)文旅消费的市民游客感受度

“十四五”以来,长宁积极策划各类覆盖全域的线上线下文旅活动,以城市为纽带,以文化为支撑,提升市民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文旅消费的市民游客感受度高于上海平均水平,居上海市前列。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打造以“虹桥国际会客厅”为核心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旅游服务核

一是加快布局重大文化旅游体育项目,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人文会客厅。推动苏州河华政步道、上生·新所二期、海粟文化广场(原文化大厦)、上海影城、WYSH翡悦里、愚园路街区、武夷路城市会客厅、苏州河华政步道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地标性文化载体完成新建或功能提升,形成多元化、品牌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复合型文化功能片区。对接上海“一江一河”贯通布局,坚持城市历史文脉与滨河自然风光相互融合,大幅拓展包含“一带十景”在内的滨河空间,为市民提供了可游憩可观赏的高品质公共空间。长宁区图书馆“中国之窗”虹桥国际图书馆挂牌“大虹桥国际会客厅”,进一步助力大虹桥营商环境。完成辖区内五星级涉外商务酒店——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的升级改造,打造全国首家以电影文化为主题的酒店,为国内外宾客提供商务、会议、旅游、休闲度假的优质选择。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项目加快推进,预计2023年底完成训练馆钢结构,2025年7月预计完成整体竣工验收预计。二是商旅文体联动释放消费活力,构建国际贸易和旅游购物中心。临空园区引入宜家荟聚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投资额超80亿元,未来将成为市民娱乐休闲、购物聚会、工作生活一站式体验新地标。积极联动区内各商圈,连续举办四届长宁区五五购物节,拉动消费,释放内需潜力。2023年,指导携程设立五五购物节专区,以丝路电商直播、“点亮一江一河”等创意形式,发布“51超旅省钱卡”提供独家旅游优惠,打造覆盖上海、影响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旅游消费狂欢;紧抓“马拉松经济”,以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为契机,联动终点中山公园商圈各企业商业商户推出“马拉松惠购”主题活动;支持春秋国旅举办“约惠五五,畅游春秋”活动派送千元优惠券,将愚园路城市微游等产品推向市场。三是拓展新泾江南文化会客厅内涵,发挥新泾镇“民间艺术之乡”、北新泾“苏河源”历史文脉以及区非遗中心资源优势,挖掘江南文化内涵和苏州河变迁史,建设完成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长宁沪剧展示馆,成为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点”。新泾镇西郊农民画再次获评2021-2023年度“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泾中学获评市级“非遗示范校”。四是优化拓展虹桥机场国际航运服务,提高国际旅游集散枢纽服务水平。虹桥机场完成集成系统优化升级,建立AI预测模型、打造地面作业评分系统、配置灵活规则库、搭建仿真平台以及登机口延时发布,提升虹桥机场整体周转增长率超过10%。2022年,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B岛完成改造投入试运行,采用人工+自助混合式柜台值机,为游客提供选座、登机牌打印、行李托运等自助乘机服务,并提供RFID行李全流程跟踪服务,方便旅客掌握行李的实时动态,大大提高旅客出行效率。五是发挥上海世贸商城区位优势及国际贸易平台效应,依托200多家海外企业、外国签证中心、20个商协会及代表处等商务资源,打造集展示、交易、办公、咨询等功能的综合商业平台,举办全球文旅住宿大产业博览会暨长三角国际度假产业博览会、秋冬上海MODE服装服饰展、上海国际高端葡萄酒及烈酒展会等近百场各类时尚、文化艺术等国际精品展会,持续推动商务旅游市场繁荣,带动旅游消费。

2. 构建富有幸福感获得感的海派艺术旅游生活圈

深化“艺术愚园”“人文新华”“静雅武夷”“漫步番禺”主题街区建设,将“建筑可阅读”与“城市微旅行”相结合,以愚园路-武夷路、番禺路-新华路、延安西路-虹桥路等路段为重点建设海派艺术旅游生活圈。一是持续打造愚园艺术生活街区,融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理念,将愚园路打造成为艺术、时尚、创意策源地;通过租赁、置换等方式活化愚园路上的文物建筑;复原路易·艾黎故居旁建筑底楼成为布展空间,成为弘扬国际主义精神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完成亨昌里“初心弄堂”打造,成功实施上海首个成片式风貌建筑群岐山村保护性修缮;2023年愚园路艺术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上海市全域旅游示范街区。二是不断凸显新华历史风貌区中西文化交汇的风格特征,挖掘讲述新华路的历史文化故事,提升“漫步番禺”环境品质,复制推广幸福里、上生新所等成功经验,推进上升新所二期建设,更新改造上海影城,围绕电影、音乐、休闲、特色餐饮等元素,将潮流元素与老建筑结合,举办“理想之地——上生·新所城市更新及历史文献展”、“都市观奇”主题展等近50多场文化艺术展览及公教活动,打造U形文化和旅游带,构建文创体验旅游集群。2022年新华路历史风貌区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上生·新所获评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三是在虹桥路风貌区打造以“国际社区的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微旅行定制服务,推出时代之声、融合之美、经典之韵三条各具特色的线路,让中外游客领略宋庆龄纪念馆、SMG广播艺术中心、古北市民中心、黄金城道步行街、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程十发美术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沿线特色文化街区场馆的人文之美。四是武夷路街区采用微更新的方式释放更公共空间,打开老洋房围墙,增加景观绿化,植入艺术小品,提升街区人文品质,形成如武夷路MIX320、武夷路305弄“文化会客厅”、黑湖科技产业园区等文商旅融合“网红”时尚打卡地,进一步深化“静雅武夷”内容内涵。2023年,武夷路获评上海市旅游休闲街区。五是持续推进“建筑可阅读”工作,推动更多历史文化名人旧居挂牌和开放,完成“建筑可阅读”第二批挂牌22家,更新二维码22处。结合“海派城市考古”等主题推出长宁“建筑可阅读”3.0版,与上海广播电台合作推出“倾听长宁”声音纪录片,深入讲述长宁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

3.培育高质量旅游融合新生态

近年来,长宁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作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沉浸式、参与式、微旅游”的方向,积极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消费新场景,探索文旅融合的“长宁模式”。一是“旅游+文化+交通”,携手春秋旅游打造“何以爱长宁”微旅行,串联长宁各类特色点位,融合音乐、非遗、建筑可阅读等形式,让市民游客体验城区文化氛围;联合哈罗单车共同推出200余辆“何以爱长宁”樱花粉共享单车,投放在黄金城道、程十发美术馆、长宁区图书馆、愚园艺术生活街区、新华路等10个长宁特色文旅打卡点,让市民游客在骑行中体验长宁之美。二是“旅游+文化+非遗”,传承市级非遗项目牡丹嫁接技艺,与中山公园“兆丰印记”空间合作,通过展览展示、手作互动、技艺传习等活动为游客提供生活美学体验,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支持海派年画展、旗袍嘉年华、沪剧演出、蛋雕作品展等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推动非遗项目蛋雕进入上海动物园,常设蛋雕艺术馆展陈空间,售卖“蛋”文化文创产品,开发“蛋”主题的考察研学课程。三是“旅游+文化+绿地”, 将公园绿地与旅游公共服务紧密结合,完成中山公园内长宁区旅游咨询中心的更新改造;结合新虹桥中心花园桥下空间更新,在公共体育场所中,叠加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完善苏州河健身步道慢行系统,合理设置中山公园码头旅游引导和标识系统;推动旅游厕所建设。四是“文化+旅游+商贸”,深化“虹桥之秋”文化旅游购物节品牌打造。近年来,“虹桥之秋”积极推动文商、文旅、文绿融合发展,逐步成为“国际国内文化交流、社区市民大众节日”的节庆文化品牌。依托“三节”的平台集聚效应,吸引了如长宁来福士、虹桥南丰城、KING88等大型商业机构主动参与,除了每年不断加强金秋消费节的优惠力度,还在长宁各大商圈、历史风貌保护街区和时尚地标开展德国啤酒节、第三届全球文旅住宿大产业博览会暨长三角国际度假产业博览会、夜生活节、美食节、蝴蝶展等品牌活动,激发市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助力区域经济增长。五是“旅游+文化+教育”,支持鼓励刘海粟美术馆、程十发美术馆、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SMG东方广播中心、虹桥当代艺术馆、上生·新所等文化场馆、文创园区资源与企业、校园、商圈开展跨界合作,向中小学校开放美育课程,为市民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艺术展览+公共教育+购物+美食”新游学线路。

4.提供国际人文品质服务旅游

提升旅游要素服务品质。一是引导区内文旅场所发展升级,结合上海电影节的国际影响力,支持电影节“始发地”上海影城、电影节主会场银星皇冠酒店焕新升级,实现“海派电影”元素与酒店的联动融合,打造中国乃至全球电影艺术的创新策源地和艺术高峰的展现地、海内外影迷打卡膜拜的“电影圣地”,并与长宁区“人文新华、漫步番禺”建设计划交相呼应,构建影视与生活融合、传统与先锋交汇的上海文化新地标,擦亮长宁文化和旅游金名片。二是着力优化文旅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新华街道顺应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节拍,不断优化新华历史风貌街区休闲、艺术、电影、文化等产业布局,推出“凯田集荟”分时步行街,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有机融合点亮夜间经济,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三是在古北社区探索打造以“国际社区的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微旅游定制服务,开发出时代之声、融合之美、经典之韵三条各具特色的线路,后演化为长宁10条微游路线,让更多中外游客体验长宁的多样魅力。

建设高品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一是升级改造长宁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通过重新设计视觉标识体系,增设展览架、休闲区、多媒体设备,加强服务人员培训等措施,优化内部环境,打造复合型、开放式的文旅服务空间。推出丰富的文旅活动,2023年全新打造新虹桥中心花园咨询点,打造文化、体育、绿地融合的新空间。推荐公共文化场馆、景区、公园内24家厕所参与旅游厕所评估定级,提升硬件水平。二是在各级各类文化场馆、旅游咨询中心设置意见箱、意见征集簿,在各场馆微信公众号开设意见征集栏,两年来收集并反馈留言建议2000余条,充分汇集民智、体现民情、表达民意,建设贴近民生的高品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加强政策扶持,宣传好、运用好新一轮文化和旅游发展政策,用好文化发展基金和政策资金,撬动社会资源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在新一轮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政策的修订中,加入文旅公共服务发展等支持条款,鼓励高品质的重大文旅品牌活动落地长宁;每年动态调整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细则,着重支持文旅场馆建设、特色文旅产业发展和集聚、特色品牌活动、原创精品内容等区域内文旅重点项目。

建立志愿型服务惠民体系。一是构建“1+10+N”文旅志愿服务长效管理机制,以区总馆为总枢纽,街镇分馆为基层服务节点,招募党员志愿者和离退休人员、社会热心人士、在校学生等3000余名文旅志愿者,通过党建引领、文化共建,着力推动公共文化场馆与其他条块阵地服务功能的融合。二是创新打造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深化“送欢乐艺术团”“青梦园”“乐享艺术”“图丁”“红色印迹”等特色志愿服务团队,推出“长艺日夜伙伴”“新华三十日·我志愿”“江苏˙午间公益一小时”“虹桥˙融服务”等服务品牌,构筑具有长宁特色的文旅志愿服务网络。其中,江苏路街道愚园路“红色印记”宣讲团团长霍白荣获2021年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

推进平安旅游市场建设。一是落实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区146家区内文旅单位签订《长宁区安全生产告知承诺书》,2021至2023年上半年,对全区490余家文化、旅游场所共开展专项检查2682次,共出动人员11458人次,查处违规经营114家次,有力维护了区域文化市场秩序。 制定发布《长宁区处置文化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二是深化文旅市场分层分类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强化文化市场“负面清单”的监管模式,依托文化市场信用信息红、黑榜,营造诚信自律的文化市场环境,做实“双告知”“双随机”工作机制,确保文旅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开发长宁区演出市场内容监管智能辅助系统,实现智能审核、机器翻译、数据累积等功能,并投入使用,大幅提高演出市场行政审批效率。三是每年定期召开长宁区出境团队旅游业务工作会议及座谈会、区文旅行业安全工作和市场管理工作会及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培训等,吸纳新成员,加强旅游安全风险防范,指导区内文化市场新业态规范发展。四是探索构筑“多方多元、递进立体”式的旅游纠纷一站式服务平台,自2020年成立旅游投诉协调中心以来,集中承接文旅行业消费投诉工作,处理投诉4万余件,占全市各区承办量的50%。

5.建设全域在线旅游新高地

一是加快推进全区文旅场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文旅场所的智慧服务能力。当前,长宁区已基本实现文旅场所的高速通信网络(WIFI/5G)全覆盖,推动长宁旅游咨询中心、上海动物园等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积极探索开展文旅场所及景区数字化转型试点,2023年5月苏州河中山公园码头正式投入使用,虚拟导游“悠悠”根据游船实时定位,通过智能播报屏,以语音和画面的形式向游客就周边景点进行系列讲解。完成区内32家酒店数字化改造。二是优化“上海长宁文旅”移动端“何以爱长宁”小程序,开放“城市微旅行”、“文旅藏宝图”、“心机小文创”等服务,完善矩阵建设,集聚区域内文商旅资源,打造市民群众文旅智享的数字应用场景。三是顺应数字化发展新浪潮,培育在线旅游新场景。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推出AR数字化导识系统“随行小喵”,游客既可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登陆,在AR虚拟形象“猫宁”、“奶特”的导览下通过短视频和文字实现线上“云游”,又能以扫描“猫爪”的方式线下打卡场馆特色活动空间。上生·新所在AR导览的基础上对场馆运营作出进一步的融合创新,于2023年“五一”期间推出了《解密孙科别墅》特别活动,吸引游客通过AR游戏的形式探寻这幢百年建筑。

6.加快集聚高能级旅游市场主体

一是依托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动航空经济集聚。以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为载体,集聚了包括东航系、春秋系、机场集团系等一批航空龙头企业,进一步吸引海内外知名航空企业总部及关联企业、国产大飞机航空公司和相关企业、航空联盟及机构入驻,推动与航材、航油、航时等航空要素相关的功能性机构和平台落地,打造全球航空企业总部基地和高端临空服务业集聚区。二是发挥高校创意人才摇篮作用,提升旅游产品创新策源能力。与东华大学签订新一轮战略协议,将东华大学特色优势与长宁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深化时尚产业对接,共同推进新华路园区的提质升级、协同发展。“FISC新华365”项目预计于2023年底建设完成,将充分保留新华路历史风貌街区的特色,发挥东华大学聚集时尚产业的优势,以绿色低碳、创意性、国际性、时尚性,打造上海时尚设计的新地标。

7.以文化活动助力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形象

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长宁区开展各级各类、线上线下文化旅游活动73200余场次,覆盖人群8000余万人次。长宁区将各类文化节庆活动作为展形象、汇资源、促交流的艺术窗口,更是聚人气、引流量、促销费的功能平台,发挥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放大节庆品牌效应,助力城区旅游形象。一是推动城区消费的引流效应。依托国内国外文化艺术资源,持续举办“舞动长宁·中国‘荷花奖’舞剧评奖”、虹桥国际草地音乐节(原上海长宁国际草地钢琴音乐节)、“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节,上海市民舞蹈大赛及长三角舞蹈风采展示活动、“虹桥之秋”文化旅游购物节、上海旅游节长宁区活动,不断增强办节、办赛能级和惠民力度。二是营造城区温度的品牌效应。推出“苏州河畔的城市记忆”“微行十年·阅见美好”城市文化微旅行十周年特别活动,持续打造以“漫步街区”为特色的主题式、全景式、体验式阅读推广品牌。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高校、院团、文化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联手打造上生˙新所、临空音乐公园、黄金城道、中山公园、新虹桥中心花园、愚园艺术生活街区、苏河华政步道等地标性音乐艺术商圈、音乐艺术绿地、音乐艺术街区,营造国际精品城区文化氛围。三是做强文旅融合的平台效应。吸纳长宁来福士、高岛屋、大融城、虹桥南丰城、KING88、龙之梦等大型商业机构参与文化活动,连续开展咖啡文化节等助力区域经济复苏。支持首届上海数字艺术国际博览会、原创芭蕾舞剧《宝塔山》《大地之光》、舞剧《海上夫人》、百老汇亲子剧《帕丁顿熊》、电影《长空之王》、纪录电影《演员》等10余部作品和展览在长宁首展、首演、首映。

8.深化文旅对外交流与区域合作

一是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同意在天津、上海、海南、重庆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批复》,区文旅局配合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指导有意向并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二是与苏州相城区、宁波海曙区、安徽省池州市、广西柳州市签署文旅合作协议,支持安徽省淮安市、安庆市、江苏省盐城市等地区在长宁开展旅游推介会;与陕西省西安美术馆开展非遗交流,加强城区间旅游市场交流合作;支持文旅企业开展经常性互动,举办旅游产品营销优惠活动,联合开展宣传推广。三是落实对云南省红河州金平、绿春、红河等地文化帮扶,连续多年邀请云南绿春、金平、青海甘德文化艺术团来沪举办专场演出,并邀请西藏自治区文联来沪举办专场演出与西部绘画作品展;积极落实文旅部“春雨工程”边疆行项目,与克拉玛依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推动两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四是依托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地区示范区城市互动,持续开展长三角中青年艺术家版画邀请展、长三角水墨画邀请展、长三角群众文化原创作品交流;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主题,开展长三角手风琴巡演,上海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等活动,吸引了来自波兰、俄罗斯、塞尔维亚、巴西、日本、德国、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开展文化交流。

二、 需要关注的问题与挑战

(一)文旅场所数字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的到来,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也从原有的“信息化”转向“数字化”,这也对文旅场所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长宁区已有部分公共文化场馆进行了智慧化升级,但总体智慧化建设程度并不高,部分场馆的数字化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仅限于文稿、影像资料的电子化,与当前智慧旅游趋势下,科技赋能打造互联互动、智能识别、人机交互、智能体验等景区新功能新体验,打造沉浸式文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文化融合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目前长宁区在文化和旅游融合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区域发展角度来看,东西部文旅资源融合呈现不均衡现象。如一些较大型音乐、舞蹈等文化演出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演出资源较少。在微旅行线路开发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西部街区涉及较少。对于长宁程桥、北新泾、新泾镇以及临空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需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三)旅游品牌优势辐射范围有限

江南文化一衣带水一脉相承,作为共同纽带将长三角城市群串联成一个紧密共同体。因此,在长三角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如何避免同质化文旅产品竞争,提升长宁旅游品牌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有待进一步思考。此外,长宁文化旅游活动多以“小而精”为特色,由于区域内大型场馆较少等客观因素等,因此如大型演唱会等引流类大型活动较少,受众群体以当地居民为主,活动辐射面较窄,带动经济增加有限。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全面落实“最虹桥”引领行动,进一步构建“一核两带三圈多点”的长宁文化旅游格局

一是进一步丰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旅游服务核内容内涵。拟联动安徽池州市、马鞍山市、宁波海曙区、苏州相城区、江苏省镇江市等苏浙皖重点城区,举办文旅推介、艺术巡展、文化交流等活动,助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二是深入挖掘文化底蕴,讲好长宁“苏河故事”。根据《上海苏州河旅游发展总体方案》,围绕上海市“一江一河”高峰旅游项目,以苏州河长宁段码头建成为契机,联合相关部门探索开发苏州河水陆联动文旅节庆项目,深入挖掘文化底蕴,讲好长宁“苏河故事”,进一步打造苏州河城市文化生活休闲带。三是深化“何以爱长宁”微旅行系列活动。以愚园路-武夷路、番禺路-新华路、延安西路-虹桥路等为重点打造海派艺术旅游生活圈,深化“何以爱长宁”为主题的微旅行系列活动,加入新打造的绿色程桥、悦动临空等新一轮特色街区,以摄影、绘画、音乐等形式展现长宁城市更新的成果。

(二)聚焦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旅资源整合,进一步扩大长宁文化品牌影响力

推动文旅供给侧结构改革,强化从资源到消费、从互联到共享的转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文旅资源进一步深度融合,将长宁四大文化品牌进一步转化为提升城区旅游形象的核心动力。

1.全力构建文旅资源融合平台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完善多层次的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宣传好、运用好新一轮《关于进一步推进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细化管理办法,开展好长宁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切实加强对项目的跟踪、指导和统筹,提升政策扶持效应。二是深入整合资源,探索成立“虹桥文旅荟”,集合市、区文化机构、专业院团等资源,构建文旅全产业链交流共享平台。用好文化发展基金和资金,撬动社会资源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围绕市文旅局“大美术馆”计划,以“华漾美术馆”“新苑美术馆”为样本,搭建艺术场馆与社区、校园共建平台,鼓励场馆释放潜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三是不断挖掘本区文旅资源,继续推出一批市、区级“家门口好去处”、“家门口好服务”。指导深化愚园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新华路风貌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武夷路街区上海市级旅游休闲街区集聚区建设。

2.持续提升长宁城区旅游形象

发挥长宁舞蹈、音乐、阅读、演艺资源集聚优势,依托虹桥路舞蹈音乐艺术群和天山路商业体剧场群,开发国际化艺术体验产品,助力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用好“虹桥舞蹈”品牌,发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平台功能,探索体现海派文化特色的舞蹈驻场演出,加快集聚舞蹈工作室、培训机构、演出剧场、公共排练空间等舞蹈类服务产业。用好“长宁音乐”品牌,依托新虹桥中心花园、临空音乐公园等载体,引入优质音乐资源,强化与上海广播电台、上海民族乐团、阿基米德等专业音乐平台和演艺团队紧密合作,联手打造长宁地标性的音乐艺术商圈、音乐艺术绿地、音乐艺术社区。用好“城市演艺”品牌,盘活天山路沿线虹桥艺术中心、缤谷二期小剧场、可当代艺术中心等剧场资源,开发具有文化旅游特色的演艺产品,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驻场品牌;培育上生·新所、猫悦上城等一批“演艺新空间”,鼓励发展“休闲街区+微演艺”“商业综合体+微演艺”等微演艺项目。重点推进刘海粟美术馆+海粟广场、程十发美术馆+古北SOHO等开展城市艺术综合体试点,创新城市艺术综合体体验模式,营造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消费新场景。

(三)深入挖掘人文底蕴,讲好长宁故事,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针,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升科学治理水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赓续城市文脉。一是加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区域内文物建筑普查和保护项目库。推进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电子化巡查检查,探索数字化手段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动长宁海派城市考古,探索“建筑可阅读+旅游+文化”,扩大微旅行线路吸引力和覆盖面,展现城区文旅形象。二是夯实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积极开展文博宣传月及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打响“海派非遗新体验”品牌,进一步拓展“非遗在社区”“非遗在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进宾馆”覆盖面,加强文商旅结合,推动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和传承,推动具有长宁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