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0月,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工作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全面宣传贯彻落实《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对标上海深化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目标要求,按照长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总体任务,着力提升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持续打响长宁文化品牌,推动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1. 严格落实公共文旅场馆疫情防控工作。根据中央、市委、区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精神,落实相关工作要求,完善防控机制,细化防控规范,强化防控宣传,优化防控措施,凝心聚力打赢全市疫情防控阻击战。与区大数据中心协作为各公共文化场馆安装“数字哨兵”确保来往人员有迹可循。1-9月局属各单位、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开展病毒消杀268次,出动检查人员累2562人次。长宁文化艺术中心、非遗中心在市、区统一部署下变身“小哥驿站”,服务防疫大局。
2.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相关工作。将原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更名调整为“长宁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更名后原组织架构不变,由41个委办局、街镇、企事业单位组成。参照文旅部关于第一、第二批示范区复核要求,制定《关于长宁区文旅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迎检工作领导小组的实施方案》,由局主要领导担任复核迎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并抽调文旅系统各单位骨干力量组成复核办公室、材料制作、宣传活动、接待四个专项工作团队,形成自上而下工作合力,统筹推进示范区复核各项目标任务。
3.开展“乐嗨过大年”长宁区文化旅游活动。区文旅局于2022年春节期间,以“如虎添艺”为主题,组织策划虎年少儿生肖画展、京昆戏曲体验营、戏曲名家品剧讲坛、新春年画展、送欢乐艺术团、公益电影放映等十余项惠民文化活动,并在苏州河华政段、虹桥商圈、临空园区等公共空间、商圈、楼宇举办“非遗新体验”民俗文化活动,推出“何以爱长宁”双层巴士旅行线路,叠加非遗文化、传统年俗、海派时尚、老洋房等元素,打造沉浸式微旅行体验。全区各公共文化场馆、社会主体等文化机构至今为止共推出形式丰富的线上线下文化活动238场次,吸引50万人次参与。举办纪念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顾月珍先生诞辰100 周年活动,在央视频、国家文化云、哔哩哔哩等线上平台播放收看人次达65万。
4.加大线上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力度。2022年“万千百”文化惠民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于2月底完成区级项目征集、专家评审、入围项目公布、预算调整等相关流程,3月上旬因疫情形势日趋严峻各项线下活动暂停举办。为满足广大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全区各级公共文化场馆疫情封控期间积极整合优质文化资源,截止9月中旬推出云观展、云课堂、云赏戏、云讲坛等丰富的线上文化活动5322场次,点击率超过15万人次。其中由区文旅局与区文明办、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快乐暑假——云上约”青少年暑期系列活动被《中国文化报》专题报道。
5.加大群众文化交流和展示力度。组织策划“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活动,联动全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在各大商圈、文化场馆、旅行社、历史风貌街区,通过开展红色故事讲演、戏曲展演、非遗展示、美术展览等形式,线上线下营造热烈祥和的节庆氛围。强化群文作品创作打磨,选送12件优秀作品参与群星奖上海地区选拔,其中4件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最终口琴合奏《爱上这座城》于9月喜获第十九届“群星奖”。开展“以艺抗疫”专项行动,3月至今组织全区文化干部创作音乐、诗歌、美术、书法、摄影、非遗原创作品469件,其原创中歌曲《爱如星辰》抗疫期间被东方卫视滚动播放。
6.创新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推进“智慧图书馆先行馆试点”,区图书馆创新打造一套结合系统借阅、数字阅读、开放获取的智慧阅读服务系统,在满足图书馆运行管理所需的人证核验、刷脸通行、读者画像、图书推荐等智能算法的同时,以读者为导向提供智慧阅读服务体系,拟于9月下旬投入试运行。升级公共文化内容供给线上平台,全面完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掌上点单”模式,增加结算管理、培训配送、电影管理、文艺指导员配送、专题配送等功能,延伸开发平台移动终端小程序,形成个性化、精准化闭环管理。加强场馆设施的数字化监管,为区、街镇文化场馆24个点位安装“数字哨兵”,通过一次扫码实现防疫快速验证、入馆快速通行,有效解决老年人、残障人士不便使用智能终端的“数字鸿沟”问题,助力疫情精准防控、保障场馆设施安全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