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服务经济工作有关精神和要求,聚焦重点楼宇、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大力发扬“店小二”精神,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挖掘服务潜能,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全力以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长宁区服务经济相关要求,结合新华街道实际,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一)招商引资目标
1.新增落地企业不少于400家(含新设企业和迁入企业)。
2.引进“有规模、有实力、有实效、有产业”企业不少于35家,注册资金总数不低于6.72亿元;其中,引进注册资金大于3000万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企业10家。
3.上年和当年新引进“四有”企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为9600万元。
(二)综合服务目标
1.确保142家规模企业税收总量稳定增长2.5%,达到8.32亿元,全力做好278家税收50万元以上重点企业服务工作。
2.普遍走访调研商务楼宇(园区)和企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合理诉求,诉求解决率达到90%以上。
3.及时掌握企业异动情况,开展稳留工作,确保对口服务规模企业稳定经营,无非正常外迁情况。
(三)楼宇经济目标
提升税收落地率和单位面积产税率,2020年8幢重点商务楼宇平均税收落地率达到53.58%;单位面积产税率同比增长16%,达到3598元/平方米。推进IM长宁国际 “一街道一楼宇”工作,确保全年税收落地率达到50%以上。全力推动楼宇经济稳定增长。
二、主要措施
继续做深做实“三全一零”,从组织建设、规模增长、招商引资、联系服务、诉求服务、企业建档、扶持兑付、稳商留商、
一街一楼、金融防范等细化落实,着力推进六个方面二十条举措。
(一)全员参与,着力加强服务经济工作力量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街道服务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党工委书记陆敏任组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沈建忠任常务副组长,办事处副主任祖谷、二级调研员方立新任副组长,其他处级领导以及派出所、市场监管所、税务十一所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全面领导辖区服务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营商服务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营商服务办公室主任担任,成员由营商服务办公室、营商服务中心、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以及市场监管所、税务十一所、劳动监察队相关负责人组成,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2.落实街道营商改革。按照长委编委【2020】16号文件《关于调整街道内设机构设置的通知》,“社区发展办公室”更名为“营商服务办公室”,主要承担服务企业和优化营商环境等职责,剥离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职责、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和落实社区代表会议、社区委员会制度职责。设立营商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落实做好营商服务工作,承担招商引资、企业服务、楼宇经济等工作。研究筹建营商服务中心对外接待窗口。
3.健全“网格化+固定式”常态服务体系。按照东、中、西三个网格区域分布,对辖区内商务楼宇(园区)和企业进行划分,每个网格设4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配置“1+1+1+X”工作力量,
即:三个“1”:1个班子领导+1个营商专员+1个党群联络员。“X”:街道居民区联络员等,形成12个营商工作小组,负责对接分工楼宇、属地居民区和区域内企业的服务和招商工作。另设1个重点工作组,主要负责对接新建在建商务楼宇和各类平台、中介等其他形式的招商。“1+12”个工作组合力推进全街道区域的企业服务、招商引资和党群服务等工作。
4.全员参与服务经济。街道各科室、部门、中心和各居民区要积极支持服务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利用各类平台、载体参与服务企业工作,积极宣传推介长宁惠企政策、营商环境和长宁“3+2”重点产业,加大招商引商力度,积极引进更多更好的企业落地长宁、新华。
(二)全面推进,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综合运用区位优势、环境品质、产业优势、综合政策、服务环境、感情因素等多种方法手段,开展招商引资,做大经济增量。
1.注重源头招商、资源招商。通过项目开发商及合作方的资源优势开展招商,通过老园区、老洋房、商务楼等存量资源吸引战略投资者、经营合作者开展招商。
2.注重招商引商、在地招商。通过关注重点规模企业新业务拓展、新投资意向、股权重组、关联公司变动等进行招商。注重在地招商(转化),总结企业转化的经验做法,对经济普查梳理出的10多组营业收入5000万以上企业逐个分析,逐一对接,力
争再转化一批。
3.注重中介招商、平台招商。注重五大行、律所、金融机构、咨询中介等专业机构招商。注重街道商会、澳大利亚商会、安徽驻沪办事处、街道各类协会、联盟等平台作用发挥,运用企业资源、人脉优势开展招商。
4.注重其他形式招商。走出去招商。关注商务楼宇(园区)买卖、股权转让、企业重组等过程中出现的一次性税源。建立快速对接机制,第一时间将资源转化为招商信息,提升税收落地率和单位面积产税率。
(三)全力挖掘,进一步做大做强楼宇经济
1.主动做好新建商务楼宇的招商服务。聚焦今年“一街一楼宇”IM长宁国际,积极对接IM长宁国际设立企业服务点,重点抓好招商服务对接,确保全年实现落地率50%以上。加强与东方明珠项目、鼎佳商务楼项目等今年将建成项目以及融侨中心、新十钢安顺路项目、金地商置项目、华山夏都宾馆、上生新所二期等在建项目招商服务持续对接,从源头把控企业税收落地率。积极引导互联网+生活服务业、高端时尚创意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的优质龙头型企业入驻,不断形成优势产业集聚效应。
2.加强推进中小规模存量商务楼宇改造提升。加强与楼宇业主的沟通、指导和服务,分类施策,提出操作性建议举措,鼓励和协助老旧存量楼宇做好更新和改造,提升楼宇品质,引进优质
企业落地落税。有一批老旧园区尚待改造提升,如番禺路上的上海手表五厂、新华路上的东华大学科技园、江苏路上的贵冠商务园区等;有12个老旧中小商务楼,如仁达商务楼、长荣大厦等。
3.重点提升8个重点楼宇和上生新所税收落地率。进一步抓好未落地企业转化,开展商务楼宇入驻企业的重点走访和政策推介。进一步抓好空置面积利用,按照面积、租金进行分类梳理,加强集中宣传推介。通过经普企业数据分析比对和整理,重点梳理一批税收较大、但注册在外区外省市的优质企业,开展针对性走访和服务,做好转化工作,进一步提高辖区税收落地率。抓好上生新所企业服务点运作,设立常态的企业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医疗保健、白领活动、公益宣传等便民服务项目。
(四)深度对接,着力推动规模企业稳增长
1.加强规模企业深度联系走访。开展分层分级服务,按照纳税不同规模配置对接层级、对接频次,加强走访跟踪服务。对税收100万元以上的142家规模企业安排街道全体领导班子带队开展重点走访联系,倾听企业意见和诉求。聚焦企业难点、痛点、重点问题,开展“会诊式”调研,通过现场会诊、力量整合、搭建平台,及时回应企业关心的问题。对500万元以上企业建立专人、专班、专业、专题的“四专”服务模式。对国盛企业系,成立专门服务小组。坚持每月一次的“三十日,我等你”组团式服务进楼宇。
2.全力以赴做好稳增长。全面了解企业基本信息、业务范围、经营发展情况等,了解企业员工居住、生活、娱乐和学习培训情况,重点关心企业需求和异动情况。建立重点企业“一企一档”管理。定期开展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从税收、经营、人员等多维度对每家规模企业进行分析,发现下行企业立即进行跟踪对接,寻找应对举措。加强增减量分析,发现出现减量企业情况,积极主动查寻增量潜力企业,及时弥补缺口,力求保持规模企业税收稳定增长。
(五)全域服务,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1.及时解决企业诉求。根据各类型企业实际状况,细化诉求分析,针对企业经营发展、优惠政策、业务培训、人才资源、自身管理、员工生活等各个要素的需求,对接区街居企资源,为企业提供全面、具体的解决方案。要沉下心去发现有潜力的企业,要更加关注企业有没有感受,要特别关注与稳增长相关的企业诉求。认真做好诉求归档和统计工作,形成“企业问题清单”和“政府服务清单”。
2.积极做好扶持政策宣传和配送。综合运用好招商引资类、重点产业类、科技创新类、人才服务类等各类政策,做好推介、解读、培训、申报、兑付等相关工作。高效做好扶持政策兑付,帮助企业降本减负、孵化培育、提升能级,实现可兑付企业能付尽付,不断提升企业对我区扶持政策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3.加强服务资源推送。整合街道各科室、各中心面向企业的资源,汇编形成服务企业手册,搭建企业服务配送平台。积极推送街道各部门面向企业的各类活动项目,形成面向辖区企业的服务项目清单,包括政策宣传、融资服务、场地推荐、人才推介、党建服务、组团服务、公益活动和文化服务等项目,不断提升企业感受度。实行服务企业“六个一”举措,不断拓展服务企业特色项目,深入开展送健康、送祝福、送文化、送政策、送服务、送活动等“六送”暖情服务项目。组织重点企业参观考察、财务经理沙龙、楼宇服务、政策培训等。关注商务楼宇、园区白领需求,借助街道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区级支持,提供就餐、交友、就医、健身、文化、培训、情感疏解等服务,优化区域服务软环境。
4.持续推进稳商留商工作。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完善异动企业动态跟踪机制,定期排摸区域内重点企业异动情况,做到第一时间知情、报告、处理。对提出外迁的企业,及时协同区市场监管局、区税务局等部门立即开展稳留工作,严格按照《服务企业稳商留商工作流程》、《街镇稳商留商服务工作指引》办理,确保辖区内企业稳定发展。想方设法不发生规模企业外迁情况,特别要全力挽留上生所、中华制药厂等千万级企业。
(六)坚持创新,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1.构建企业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依托全区资源、政策及产
业集聚优势,围绕区“3+2”产业,推进“营商通”企业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先行先试,构建统一的区域性企业数据资料库。认真做好新华辖区市场主体基础数据库数据核对工作,做好营商通平台5大功能应用。同时,结合企业“全周期”的基本需求和街道招商、服务团队“全流程”的工作职能,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二个”信息化服务应用。进一步加强对存量企业的动态跟踪与精准服务,方便企业了解区域性综合资源的各类信息。在优化营商环境,便利招商服务等方面,促进服务形式的多元化、信息化和互联网化,提高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工作的效率。
2.定期做好辖区经济运行分析。全面掌握辖区经济情况,每季度梳理各项经济指标进展情况,对招商引资、企业转化、规模企业稳增长、重点楼宇落地提升、企业外迁等进行全面分析。在全面分析面上经济形势基础上,重点选取一定数量税收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作为监测企业,作深度经营情况分析,及时掌握辖区经济运行状况,为全区经济运行分析提供支撑。
3.分类梳理培育特色产业。对接长宁区航空服务业、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时尚创意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金融服务业“3+2”重点产业,培育新华辖区产业集聚优势,做大做强新华特色产业。培育人工智能企业、区块链、5G技术运用企业的发展,会同区科委探索特色产业楼宇打造。提前布局番禺路特色街区打造。
三、制度保障
1.统筹协调制度。由营商服务办公室统筹,东、中、西网格协调推进企业走访和招商引资工作,各科室、部门、居民区及派出所、市场监督所、城管中队、税务所、司法所等双重管理单位要根据辖区内商务楼宇(园区)清单、重点企业清单和其他企业分布情况及相关职责做好企业走访工作,及时将企业诉求、招商引商信息报送至营商服务中心。
2.汇总监测制度。每周梳理走访企业情况和诉求反映情况。建立“一企一表”和“一楼一档”,加强过程管理,留有工作痕迹,确保可查、可控。每周汇总招商引商项目信息。各科室、部门、居民区及双重管理单位等获取的招商引商项目信息,要及时报送至营商服务中心,营商服务中心建立“一人一项目”全程跟踪流转机制,从项目对接、服务、政策推介、注册、税收落地开展全程服务。每月做好规模企业税收分析和重点商务楼宇经济数据监测。要及时跟踪排摸税收异常规模企业情况,及时了解重点商务楼宇入驻企业情况变化。
3.信息通报制度。每周三前要报送走访企业的动态、诉求、招商引商信息和典型案例等,营商服务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汇总,并做好后续跟踪服务。要通过“走进新华”社区报、“人文新华”微信公众号,及时宣传各网格走访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
4.协调处置制度。对企业走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诉求,能够协调相关科室、部门解决的,要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对需要街道和区层面统筹协调的,要及时梳理报送营商服务办公室;对于不符合法规政策的诉求,各网格要及时耐心做好解释引导工作。
5.定期培训制度。为更好地宣传服务企业工作和相关政策,将定期组织开展企业优惠扶持政策、长宁区三大产业政策、招商引资政策、服务企业工作、企业商事登记制度、税务政策、人才政策等的专题培训,全面了解长宁区的各项产业政策和服务经济工作。
6.保障激励制度。街道财政、人事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服务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经费保障和人员配置。建立奖惩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街道上下做好服务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目标绩效管理,对每个网格、部门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干部人事办要加强对服务经济和招商引商工作成效的督查考核,把参与服务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情况列入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对参与服务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的同志,给予表彰和激励。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新华路街道办事处
2020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