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虹桥街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长宁法治建设“三规划一纲要”要求。全年工作围绕汇聚民情、集聚民智、凝聚民力,充分运用“五融”工作举措,社区法治建设水平,丰富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有力推动虹桥从“首提地”向“最佳基层实践地”坚实迈进。现将虹桥街道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及2025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聚焦统筹谋划,引领推进法治建设
一
坚持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年组织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2次,“习近平法治思想进社区”法治讲座30余场,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进社区全覆盖。严格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全年开设7次虹动力课堂,“提升公务员依法履职能力与水平”全员线上培训、双休日专题讲座等,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入脑入心。
二
街道法治建设委员会制度机制运转良好,按期召开法治建设委年度工作会议,保障街道法治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区法治建设工作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党政主要负责人积极推进落实街道法治建设各项工作,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制订《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工作清单,严格对照清单要求将法治建设纳入街道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将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时刻抓牢“法治”这条主线
三是积极迎接实地法治督查。
迎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提升法治长宁竞争力”专项法治督查,严格对标对表督查清单要求,踏实准备30项工作台账和现场访谈,顺利完成实地督查接待访谈,上级部门对街道法治规划落实情况等均予以肯定。针对法治督查反馈中提出的需整改问题,聚焦痛点、精准施策,扎实完成各项整改任务推进落实,及时进行整改反馈。
(二)聚焦依法治理,汇集资源融解难题
一
严格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要求,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开展“三重一大”项目法治审核,全年共计审核各类合同文件400余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编写制作《虹桥街道基层法治保障实务手册》,完善街道各项法治建设职能工作流程。严格落实“应公开尽公开”原则,全年街道发文共计4篇,主动公开4篇,受理依法申请公开1条,确保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保障基层政府公信力。
二是落地落地民生实事项目。
“一网通办”在全区率先上线“人事档案查询”业务事项,精准对接居民诉求,“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接待群众解决疑难事项54件。精品小区完成总量88万方改造计划的92.3%,设计施工过程中叠加生境花园、健身步道、消防更新等居民提及率高、需求强烈的项目。电梯加装提前完成完工26台、交付使用20台的区级年度目标,每台完工电梯同时打造圆梦楼道,每台交付使用电梯打通物业移交接管途径。垃圾分类完成72处垃圾分类投放点位更新,拓宽“人工+智能”监管模式,建成3处“沪尚回收”服务点,辖区152个智能回收箱全部纳入市级服务平台,回收下单量达到1.7万次。深化大市容理念,打造市容环境观察点及全区首个市容环境美丽工作站,开展“共享清篮”等主题活动
三是巩固筑牢平安底线
梳理辖区安全生产和消防隐患场所、点位1030处,检查单位场所4211家次,发现风险问题622处,已全部整改,针对群租、交通、重点区域等开展联合巡查整治36次,3500余人次力量参与重要节点社会面巡防,有力拧紧稳定“安全阀”。“三所联动”矛盾化解质效提升,参与调解案件385件,上报典型案例9篇,1起房产纠纷化解案例被东方110采编报道。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攻坚组织联合整治30余次,新增充电接口1600余个,发现隐患382处并全部整改完毕。
(三)聚焦关键特色,搭建平台融合民智
一
街道时刻牢记“首提地”责任,融民主法治于基层实践,推动一批群众点赞的立法征询、民主协商、民智转化成果落地见效,推进立法联系点实践持续走在前列。截至12月,共完成25部法律法规征询,上报意见建议1264条,被采纳124条,4000余人次参与征询。首次探索与“两翼”单位、信息采集点、高校智库就立法项目开展双向意向选择,新增区卫健委、上海广播中心2个信息采集点,揭牌长宁工会实践点,并向长三角区域延展立法征询联动网络,提高联动征询质效。
二是拓展彰显基层民主协商成果。
做实市政协社情民意直报点,组建以“一核两点”(政协委员及专家智囊团、民情气象员)为核心的信息员队伍,广泛收集群众及外籍人士意见,收集社情民意40余篇,向市政协报送信息16篇,其中6篇被采用,2篇被市领导批示。基层协商陪伴式成长导师团与基层协商深度衔接,办成生境花园打造、公共绿道贯通、银杏季打卡不打扰等一批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
三是持续擦亮虹桥民智集合品牌
。国际社区治理品牌不断深化,围绕黄金城道绿色低碳生活实践,共创《古北古北》街区低碳生活专刊等系列街区行动计划,将居委会服务延伸到“网红”街区。围绕人才公寓新型社区治理,深化美好社区先锋行动,组织需求开放式调研,打造“下一站古北”人才公寓项目IP。人民建议征集将“送上门”与“主动征”相结合,全年围绕“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提升市容环境”等主题征集到建议313条,全部转化为增强社区治理的具体实践。
四是深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打造“虹桥下午茶”“虹桥合伙人俱乐部”品牌系列活动,开展14个专场招商推介会,成功新增43个项目,2家当年税收预期百万级外资企业顺利落地。助力企业提振信心,建立健全“两张清单”服务台账,深入落实“三级三系”联系服务机制,楼宇载体能级提升,根据网格划分,按虹开发、古北、中山西路沿线建立片区组长责任制,新增载体虹桥联合大厦设立工作专班,结合五经普摸清辖区楼宇企业基本情况。依托基层法治观察点,开展涉外营商沙龙系列活动,让企业出海更有底气,探索法治营商服务新模式
(四)聚焦宣传普法,讲好故事融通中外
一是持续提升对外宣传能级
。举办“五融凝民心 合力绘新篇”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群众性主题活动,以及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展“立法伙伴 携手同行”立法点设立九周年活动,发布新书《虹桥伙伴》,充分展示虹桥生动案例和实践成果。全年接待445批次9465人次实地考察,外籍和港澳台人士49批1303人次。挂牌设立全市首批“人民城市观察点”(新华社主办),加入“上海国际社区对外信息服务联盟”,与全市其他8个涉外街镇形成交流共学机制。
二是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制定年度普法责任清单及重点项目并予以公布,依托党建引领和社区资源,联动司法、公安、城管、公证、海关等多方力量开展谁执法谁普法,推出集市法律咨询窗口、法治推理游戏、法治夏令营等普法活动。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大家说”创新平台,聚焦治理难题汲取群众智慧,汇聚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力量,举办系列活动11场,深入研讨社区民主法治问题,最终形成一批人民建议和实事项目。
三是拓展优化社区普法路径。
贯彻“八五普法”要求,持续推进“六进”法治宣传教育,在宪法宣传周等节点,全年共举办虹桥街道法治文化节等线下活动13场,举办各类法治讲座65场,发放双语普法折页1200余册。围绕国家安全、扫黑除恶、防范诈骗等主题组织集中宣传17场,“点对点”宣传反诈1.4万余人次,制作反诈原创漫画《军警说反诈》,形成全域反诈氛围。深化法治营商保障,面向企业楼宇经营者发布优化营商专题电子问卷200余份,会同律所、高校制作中英双语《国际社区法律事务指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篇,探索涉外营商服务新手段。
二、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情况
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接受上级实地法治督察,按照整改意见严格落实整改。班子成员严格遵纪守法,未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落实法治政府建设重点任务;组织开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法律法规学习为主题的专题学习2场;全年街道共收到检察建议4件,均妥善答复,未收到司法建议;共参与3起行政复议案件答复,均无纠错问题,完成1件履职申请答复,全年无行政诉讼案件。全年收到信访事项89件,均按时办结。
三、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年来,虹桥街道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动性仍需增强,手段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拓展。二是在行政履职、行政执法能力上仍然需要提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能力仍有不足。三是在法治营商建设的整体水平上,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明年的工作中,虹桥街道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现有的不足和短板进行重点解决,切实保障法治建设立实立稳。
四、虹桥街道2025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2025年,虹桥街道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以贯之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融汇民情、融合民智、融解难题、融通中外、融炼机制“五融”举措,以法治引领辖区高质量发展:
(一)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完善街道领导干部学法清单,持续开展干部队伍法治能力培训,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牢记首提地责任,持续用最直接、最鲜活的基层实践,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内涵。以基层立法联系点设立10周年为契机,建好市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展示馆,推动“东西联动”,深化“国沪联动”,继续促进立法征询意见数量质量双提升,将民主立法成效和民声民意转化为治理发展效能。
(二)严格落实依法行政要求,深化社区法治治理效能
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武装基层干部队伍,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履职,持续完善各项法治职能业务流程,强化干部队伍法治素养,有效防范和化解法治风险,确保街道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全方位构建多力量共建、多主体共治、多成果共享的依法治理模式,聚焦社区服务、民生实事等社区群众需求,强化社区法治资源供给,构建以古北市民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点为核心的“十五分钟法律服务圈”,将“三所联动+N”贯穿在社区治理各方面,推动从“解剖一个问题”上升到“解决一类问题”。
(三)持续擦亮法治品牌,创新基层普法模式
要抓住“八五”普法收官年这一节点,结合虹桥地域人群特色,用基层“小窗口”持续讲好中国民主法治故事,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同基层普法相结合,用好“主流媒体、社会化媒体、网络新媒体”宣传矩阵,传播“民主好声音”。通过“养老服务”等热点议题开展针对性普法。叠加生境花园中法治微景观宣传元素,进一步建设法治宣传品牌阵地。结合基层法治观察等抓手,推广涉外营商法治沙龙等特色营商活动,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法治服务,进一步深耕涉外法治宣传窗口,让“法治彩虹桥”成为响亮的法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