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不断延伸参与者对象,充分吸纳社区单元,扩充社区多元主体边际,在传统参与者对象包括居民群众、在职党员、驻区单位、在地企业等基础上,不断扩大社会组织、街区小个专、社区行动者、专家学者等新兴领域群体。同时构建党群办、服务办、平安办、管理办、营商办、社会工作办等部门共同构成的新华路街道志愿者联席会议,整体统筹志愿者工作。居民区、街区、楼宇党组织以项目为抓手,逐步完善基层治理结构,鼓励更多群体参与和共享治理成果。
二是不断扩大阵地覆盖面,创新建设线上阵地——公益平台2.0,通过平台定期发布项目、向社区公布公益项目的进展成效、展示公益组织风采等,拓展志愿招募、居民共创、企业爱心捐赠渠道;同时巩固线下阵地,依托现有党群服务阵地,构建新华社区“1+3+17+X”(1个新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个片区分中心、17个居民区文明实践站、6个“宁聚里·新华PLUS”综合性党群服务站点,20个“凝聚家”在职党员报到站,29个“暖新巢”新就业群体站点,以及依托IM国际、宝地新华等楼宇资源建立的10个新域驿站等)的志愿服务阵地网络;突出常态化运营,每月组织开展“5日我听你,社区治理大家谈”“15日我和你,志愿服务上街区”“30日我等你,组团服务进楼宇”行动,共同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开展。
三是不断鼓励形成服务“同心圆”,同一个小区面向居民群众,开展关爱老人、文化传承、平安守护、文明训导、美好楼组、儿童友好等传统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在职党员开展小善我来行(帮扶结对)、小事我来议(协商议事)、小忙我来帮(社区志愿);同一个街区面向“新华小桔瓣”街区志愿者,关注灵活用工群体如骑手等,开展随手公益,发动社区营造师参与微项目微治理、“一平米”项目等,发展一批讲述人,开展街区故事汇、新华录共创,深入探寻小店家(小个专)新华好物、不断发起特色小店联盟;同一个社区面向驻区单位、在地企业、社会组织等,发挥公益平台2.0、新华社区基金会功能,组建15分钟生活圈、物业治理、社区营造三个专委会,开发、对接如积极老去、美好社区节、议题公园等项目,共同推动社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