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社区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居民区分类治理,努力提升社区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优化分类治理,推进治理精细化”为创建主题,聚焦售后公房类、普通商品房类、涉外商品房类、部队小区不同类型居民区的不同特点,探索开展居民区分类治理工作,促进精准对接、分类施策,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形成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共治自治良性互动的基层治理格局。
二、工作方法
1、对售后公房类小区。面对存在“困难群体多、特殊人员多、四乱现象多”等问题,从老旧设施的改善和老年、困难、特殊等人群的服务入手,在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居委会为主导,以小区中老弱贫幼为主要工作对象,强化老龄、民政、治保等条线工作,注重采取邻里互助的方法指导居委会开展居民自治工作,统筹各类资源,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
2、对普通商品房小区。面对存在的“停车难、流动人口管理难、物业管理难”等难点,注重以区域化党建为平台,深化居委会、社区民警、业委会、物业公司、群众团队、社会组织等共建联建机制,明确多方工作分工和职责,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引导各方参与社区事务。注重用共同需求、共同利益来调动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坚持互惠互利、成果共享。
3、对涉外商品房小区。面对存在的“陌生化、国际化、网络化”等特点,以观念融合、服务融合、资源融合入手,形成礼仪公关、服务推进、契约管理、权益代理、民主参与、文化交融等涉外社区工作方法,采取公益项目、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的方式吸引涉外人士参与,构建社区多元文化服务联盟,以共同的价值取向凝聚社区共识。
4、对部队小区。面对存在的“人员松散、底数不清、无人管理、门难以进”等矛盾,从部队实际需求出发,寻找工作结合点,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健康、法律、后勤、培训、服务进军营结对活动,将居民区为主体军地共建转变为居民区牵头,引导社会组织与部队、企业与部队、教育卫生机构与部队结对的军地共建模式,拓展军地共建联建覆盖面。
三、工作任务
1、召开社区物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
充分发挥各单位各部门综合协调的管理职能,每半年召开一次物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明确解决物业管理问题的工作程序和方式,及时协调解决业委会换届选举、物业公司选聘、停车难、楼道堆物、违法搭建等物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
2、召开涉外商品房管理服务联席会议
成立涉外商品房居民区分类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及时研判和协调解决与外籍人士服务管理社区发动参与难、公共事务管理难、居民需求满足难等相关问题。
3、调研统计各居民区分类治理情况
摸清全街道居民住宅小区情况,对各类居民小区数量和居民户数进行统计复核,调研不同类型居民区人群结构、管理难点和居民需求,形成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服务清单。
4、打造分类治理优秀居民区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居民区打造1-2个分类治理优秀小区,做到有项目点位可看,有治理故事可听,有自治地图可学。
5、建立分类治理实训基地
建立居民区分类治理实训基地,使之成为培养优秀居民区工作人才的现场教学点、带教挂职点、参观交流点。
6、实施分类治理自治项目
按照“有平台、有载体、有资源、有队伍、有活动、有特色、有实效”要求,完善自下而上的自治项目征集、申报和评估机制,在立项、听证、申报、评审、路演、验收等环节,做好自治项目全流程管理。
7、提炼总结分类治理优秀社区工作法
根据《长宁区居民区分类治理攻略》,围绕基本情况、主要做法、主要成效等内容,提炼总结1-2篇优秀社区工作法,进行宣传推广,为居民区工作者指明解决社区治理难题的方向和路径。
8、汇编分类治理优秀案例
征集在推进居民区分类治理工作中形成的典型案例,精选优秀案例汇编成册,每家居民区至少申报3篇优秀案例,为不同类型居民区实施分类治理提供实践经验,促进学习交流借鉴。
9、建立社区治理达人储备库
挖掘培育一批在社区共治、居民自治、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矛盾化解等领域作出贡献的非体制内基层治理能人,每家居民区至少推荐申报5名治理能人,加强宣传,树立典型,营造人人参与社区治理的良好氛围。
10、建立社区工作者督导员(师)队伍
继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提高社区工作者社工证持证率。按1:10配比,建立社区工作者督导员(师)队伍,通过师徒式督导、训练式督导等方式,以点及面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加快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11、开展分类治理培训
把居民区分类治理课程纳入居民区书记、社区工作者、居委会成员培训核心课程,配套健全培训师资和教材,不断提升居民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能力。
12、创建分类治理美丽楼道
充分发挥楼组在居民区分类治理中的基础作用,调动居民在楼组建设中的积极性,开展美丽楼道建设活动。成为居民共享美好生活的公共空间和沟通交流的平台,推动居民自治深入到楼道、文明新风引进到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