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绿色低碳韧性社区建设目标,北新泾街道立足居民需求,依托“五社联动”机制,推动首批“社区植物旅馆”试点落地新泾四村、新宁小区,让闲置角落化身公益性开放式空间,多方力量变身“护绿小能手”,以便解决居民远行差旅无人照看绿植的困难。
“社区植物旅馆”面向试点居民区实际住户开放,所有绿植花卉登记“入住”均为免费。为保障居民隐私,“入住”植物仅插放编号牌,对应的居民信息通过登记形成台账,仅相关工作人员或志愿者知晓。结合天气情况,“旅馆”户外开放时间为3月30日至10月31日。
项目启动前期,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结合新泾四村、新宁小区居民自治“能动性”强、拥有一批种植达人的特质,将项目试点落地在此。“旅馆选址、运行机制、植物‘入住’规则、旅馆公约等细节,都经过多次征询会议,民主自主协商参与度更高。”新泾四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骏说,新泾四村多年前成立了“七彩园艺护绿队”,这是一支自发组成的自治团队,成员多为绿植爱好者和绿植达人,在提升小区公共绿化环境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得知“社区植物旅馆”项目后,“七彩园艺护绿队”主动加入,目前团队负责“旅馆”日常管理和维护运营,每日轮班巡逻、浇水、维护环境卫生。
作为北新泾街道首批“社区植物旅馆”,新宁小区和新泾四村的建设理念相同,却各有特色和细节,这也是居民自治发挥力量的魅力所在。记者在新宁小区看到,“旅馆”设置了立体款花架,布局上紧贴墙壁。“‘旅馆’的选址靠近居委会和小花园,一旁还有慢行步道,居民来往较多,立体款花架不会影响空间的使用。”哈密新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梁燕介绍,在志愿者和居民的集思广益下,花架上方巧妙使用铁丝固定,遇到下雨刮风也不担心花架倒地。沿着步道,“我在哈密植物旅馆等你”的指示牌令人忍俊不禁,太阳花、九里香、吊兰、蟹爪兰等植物有序摆放,呈现出有层次感的绿意氛围。不少花盆内,还配有品种说明,让“旅馆”兼具科普知识的作用。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陶鹏飞与北新泾社区形成紧密联系,并给予了诸多专业意见。“我之前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和上海本地园艺机构有合作,他们是我背后的‘锦囊’,能一同为社区居民答疑解惑。”陶鹏飞说,“社区植物旅馆”的创想已在他脑中构思多年,在北新泾街道的支持下实际落地,让自己十分有成就感,也希望在未来继续为社区贡献力量。据悉,以新泾四村、新宁小区为试点,北新泾街道将把“社区植物旅馆”打造成特色品牌,进一步进行优化。包括依托街道社工站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通过督导、培训、沙龙等方式为社区志愿者、达人、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赋能、增能;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吸纳社区志愿者加入护绿队为植物旅馆进行维护;挖掘社区种植达人,孵化社区“花匠讲师”,为社区居民提供花卉种植养护课堂;探索校社联动,与辖区幼儿园联手设立“自然实践基地”,为儿童开展生态教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