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对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0050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政府办公室
  • 索引号:SY0024381610202200091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文化
  • 发文字号:长府〔2022〕27号
  • 发布日期:2022-07-28

陈甦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将长宁西部地区打造成具有浓郁民俗民间文化城市新地标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今年恰逢“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之年,提案就如何积极发挥长宁西部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新泾地区“民间艺术之乡”展示地、传承地、体验地,加强沪剧、江南丝竹、撕纸、西郊农民画等非遗技艺的青年传承人培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制,将人才培养与激活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相结合等提出了宝贵意见。

我区高度重视第0050号建议,积极与市文旅局、市财政局等会办单位进行对接,并多次召集区相关单位对建议内容开展专题研究,现将有关办理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升对内协同力与对外影响力:打造长宁西部民间民俗文化新地标

围绕建议中提出的“促进区、社区、企业合作牵手,联手建立协同保护机制,打造浓郁的西部民俗民间文化空间与环境理念”的建议,我区近年来已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是筹备成立区非遗保护协会,激发非遗产业发展活力。为进一步激发长宁西部地区民俗民间文化发展新动能,提高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效能,鼓励优质的社会组织、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事业发展,我区近期正在积极筹备成立长宁区非遗保护协会(民非组织性质)。此协会拟由长宁区文化旅游局作为指导单位,吸纳文化企业、社会组织、非遗保护机构、文艺专业院团等文化类企事业单位为成员,吸纳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文化企业家、非遗艺术家等为专业会员,盘活长宁国家级、市区各级非遗项目资源,灵活运用文化政策,主动寻求创新突破,适度扩大非遗挖掘范围,吸引优质文化企业注册长宁,使更多优质的准非遗项目落户长宁,真正落实保护非遗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充分发挥非遗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不断促进项目合理利用,推动非遗融入长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愿景,响应时代呼声,开创长宁西部地区民俗民间文化发展新局面,构建传统文化在新泾地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格局。

二是激发传统节庆文化活力,构建非遗进商圈联动机制。结合“我们的节日”传统节庆活动,按“春夏秋冬”提炼出四季品牌,通过巧妙设计,精心编排,将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腊八等相关传统节庆习俗内容,整理成独具长宁新泾地区特色的民俗快闪、非遗体验、民间才艺展示、皮影戏演出等一整套“非遗进商圈”民俗民间文化菜单。根据人们不同的节庆习俗,调整相关内容,植入区域经济消费圈、白领生活圈,形成独具长宁文化IP和新泾地区“传统文化进商圈”联动机制。在临空园区各类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化,在党群服务站点、相关企业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与光大安石虹桥中心沟通对接,探索在商场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等。通过展示民俗文化,增进园区党员及广大群众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推动保护文化遗产与做好园区治理的深度融合。

三是搭建市区两级联动平台,形成传承传统文化合力。在市级层面,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自2012年起,设立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累计投入约1亿元,用于补助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支持了包括沪剧、昆曲、江南丝竹等在内的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通过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资助,在代表性项目的抢救性保护、本地特色项目的资源转化、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等方面取得了积极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文教结合支持非遗进校园。一方面,市级财政部门通过部门预算为京剧、昆剧、沪剧等承接非遗传承工作的国有院团提供正常运行及体制改革经费保障。另一方面,支持市级教育部门通过文教结合专项活动推进非遗项目融入学校教育,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超过7000万元,打造了“非遗校园传习教育计划”“戏曲进校园”等诸多品牌活动。在区级层面,长宁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良好的民俗文化基础。一方面,我区积极争取市级财政部门和文化部门支持,新建改建了包括虹桥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程十发美术馆在内的一批市级重大文化场馆落地长宁区,有效提升了长宁区的文化资源基础,为长宁区顺利开展文化传承工作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通过配合开展市民文化节、市民夜校等全市性文化活动,搭建市、区两级联动平台,推动我区积极开展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和教育普及活动。在市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长宁区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积极争取并有效落实中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资金,推动长宁区公共文化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

二、注重年轻化: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

围绕建议中提出的“以‘双减’政策为契机,探索运用年轻化的方式提升传统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的建议,我区近年来具体举措及成效如下:

一是优化我区文化阵地功能,激活总分馆协同互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与原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机构合并后,长宁非遗保护中心(北渔路95号)作为长宁保护传统文化的专业机构,将调整优化原有场馆设施功能,聚焦非遗传承传播特色,集宣传推广、传承保护、传习研究、研学旅游、互动体验、项目展示于一体,建立“两中心三基地”(即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沪剧传承保护中心、非遗影像保护基地、海派年画传承基地、海派书画艺术馆)。以建立市民艺术学校长宁分校非遗教学点为契机,与社区分馆联动,因地制宜,结合主题开发延时服务项目,举办“非遗传承、民俗体育、沪语推广、传统美术、经典阅读”等特色培训课程,吸引青年白领群体到公共文化场馆参与传统文化培训项目。实现公共文化阵地错峰开放,形成“非遗特色”的“文旅融合”总分馆联动机制,与长宁区新泾镇、北新泾街道、虹桥街道、仙霞街道等形成“一街一品”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品牌项目。

二是不断培育民俗表演团队青年成员,将“非遗进校园”与文化志愿者招募巧妙结合。民俗行街表演,是指民众在中国传统节日、庙会、庆典、重大仪式等活动中,按照传统习俗在音乐或锣鼓节奏下边行走边表演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是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主要表演节目有以下几种形式,有莲湘舞、荡湖船舞、八仙高跷舞、花轿舞、蚌壳舞、大头娃娃舞、舞龙舞狮等。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推进,此种民间散存的行街艺术表演形式由于受到场地等的限制,正逐渐面临危机,走向衰落。2003年5月,长宁非遗保护中心正式启动民俗行街团队保护项目,寻找招募民间艺人,培训形成传统的行街表演队伍,相继成立了大头娃娃队、莲湘队、蚌舞队、湖船队、高跷队、舞狮队、锣鼓队、红绸队、江南丝竹队等群众行街团队。目前正在将民俗行街团队的培育孵化逐步推向长宁现代职业学校、上海市盲童学校,在中、高职学生中传习舞龙舞狮等非遗项目,并与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相结合,鼓励中学生走出校园,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讲解工作和其他传统文化保护的志愿服务工作。同时,继续做好新泾中学沪剧艺术传承基地非遗传承梯队建设,将沪剧艺术小演员送上舞台,参与沪剧新戏的创作排练,完善学校内沪剧教育课程设置,将“非遗进校园”工作逐步向“非遗在校园”延伸。

三是深入实施“非遗在社区”项目,吸纳更多力量参与非遗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针对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不少非遗项目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等问题,努力恢复和再造城市非遗生存空间与土壤,让非遗在社区历史文化和环境发展中不断被再创造,并有效发挥非遗传承在增进社区凝聚力、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增强市民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18年,市文旅局制定了《“非遗在社区”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活动有阵地,资源有供给,管理有机制,推进有保障,社区有生态,国际有影响”的工作目标,将常态化的非遗传承传播活动覆盖到全市各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村文化活动室、居民小区、学校、商圈、楼宇等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广泛引导非遗传承人深扎社区,吸引各年龄段市民群众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动,已在全市范围培育了一批“社区氛围浓、区域特色强、文化认同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示范项目,以及“阵地保障有力、长效常态开展、活动内容丰富、实际成效突出”的示范点。目前,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已被市文旅局认定为“非遗在社区”示范点,一批富于区域特色的非遗实践品牌愈发亮丽,民俗文化传承传播氛围日益浓厚,主动参与民俗活动与非遗传承的年轻群体越来越多。

三、强化文旅教融合:探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宁路径

围绕建议中提出的“让城市文脉能存续于历史、活在当下、服务未来,让长宁的非遗项目活起来,活跃在百姓的日常生活里”的建议,我区相关举措如下:

一是提升文化场馆旅游功能,突出非遗文旅深度融合。用打造一个浓郁的西部民俗民间文化空间理念,既沉淀城市的历史文化,又将城市历史记忆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和文旅业态。抓住文旅融合建设契机,提升非遗阅读空间功能和内容,引进“喜马拉雅”数字图书馆技术,开发数字有声明信片,将长宁老洋房老建筑、网红景点、新泾地区民俗风貌等旅游信息,以数字明信片的形式进行集中展示,提高旅游咨询服务水平,使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旅游服务在“非遗书房”功能上进行叠加,形成具有“长宁地标”的非遗文旅融合机制,推动“文化遗产+旅游休闲”与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围绕打造“新泾江南文化圈”,与新泾镇开展总分馆合作,改建完善民间文化地标性场馆,如新泾镇民间文化艺术展示馆、新泾镇发展史陈列馆、新泾阅空间、新泾镇周浦撷阳休闲长廊等。通过赋予不同的文化主题,凸显场馆文化个性和特点。结合“文化和遗产日”开展“多彩农民画·魅力最虹桥”长三角地区西郊农民画主题系列活动,围绕“全国民间艺术之乡——西郊农民画”举办展览、研讨、论坛、创作等系列活动,讲好新泾地区江南文化传承新故事。

二是开辟“非遗手造”定制服务,凸显民俗一条街文化特色。作为保护非遗的专业机构,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拥有独立的建筑和便利的交通,坐落于北渔路民俗一条街起点,毗邻地铁2号线北新泾站出口处,每天往来穿梭此地的周边群众、搭乘地铁的上班一族、匆匆求学的莘莘学子不计其数,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全市16个区非遗保护机构中并不多见。为充分运用好这一宣传窗口,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可将北渔路95号南侧沿街面外墙橱窗进行升级改造,提供“非遗手造”定制服务,宣传推介非遗艺术品,以“民俗快闪”模式搭建非遗文创集聚区和特供区,形成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非遗展示场景,与北渔路民俗街区商圈氛围衔接,逐步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激活非遗生产性保护内生动力。

三是围绕“一江一河”战略布局,挖掘苏河源历史人文内涵。2022年是深化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为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入贯彻“一江一河”发展战略,充分展现苏州河长宁段文旅特色,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拟围绕苏州河临空板块,聚焦新泾港人文历史(长宁路哈密路交汇处),融入苏州河沿岸绿地自然风光,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场馆所在地北新泾的历史文化巧妙结合,挖掘北新泾作为苏州河源头的历史文脉,追寻其历史上远近闻名的沪西农副产品集散地文化遗存,包括关帝庙、虞姬墩在内。该址东起哈密路,西至关帝庙(即现蒲松北路长宁路片区),旧时整片区域为北新泾街市。建镇于南宋,兴盛至清代,店面林立、商业繁荣、长三角水路贯通,是上海开埠后位于长宁境内的古老繁华的历史街镇。下一步,我区拟打造“苏河源”历史文化街区“一街一品”文旅特色走廊,一是结合“文创展厅”建设,制作北新泾苏河源历史、现状与未来的虚拟场景。二是充分挖掘城市历史的文脉,打造北新泾苏河源历史文化体验中心。三是对照《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开展苏州河“城市文化生活休闲带”工程、打造苏州河海派文化展示带等要求,创建“苏河源”城市创享项目。整体项目预计于2022年7月正式启动,预算金额共计112万元。

四、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穿于非遗保护全过程

一是以原创作品为抓手,与长宁沪剧传承中心、沪剧团合作,将虹桥街道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在努力打造最佳基层实践地的“最样本”社区过程中,将人民的“金点子”转化为“金果子”的点滴感人事例创编成非遗作品形式,生动讲述和演绎中国式民主故事。

二是以特色项目为抓手,聚焦虹桥街道的“国际”、“融合”特质,探索创新“非遗有范儿”项目,依托虹桥中外学校童心荟、虹桥海外人才荟等平台优势,分两个阶段进行非遗保护与传承:“输出”阶段:以“一街一品”项目打造为契机,按需配送点单,持续性将长宁非遗项目在“家门口”、“楼门口”、“校园内”进行全域展示和推广,促进长宁非遗项目活起来,亮起来。“输入”阶段:探索整合社区共享空间,开展世界各国非遗集市、展览、工作坊等各类活动,充分诠释国际社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开放、包容精神。

下一步,长宁区将继续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全面提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软实力”的目标要求,创新推进“在加强文化建设上打响品牌”的各项规划部署,在“十四五”关键之年,抓住我区文旅系统机构改革契机,发挥两馆合并后各项优势资源叠加效应,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将公共文化和非遗保护的服务范畴和功能定位,更多融入到城市更新、街区打造、社区治理中,更多地参与文旅融合、文教结合、文商汇合。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打造精品民俗文化街区,在凸显长宁民俗民间文化核心竞争力上不断下苦功夫,做好文章。

长宁区人民政府

2022年7月28日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长宁路599号   邮政编码:200050

承办人姓名:桂敏玲               联系电话:22051488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