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民革长宁区委:
《关于丰富完善长宁区地方文献征集的建议》提案已收悉,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牵头相关科室、单位认真研究,结合相关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反馈如下:
近年来,长宁区图书馆在长宁区文旅局指导下,深入挖掘地方文献资源,有序推进地方文献征集、整理、保存和开发研究工作,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在提案中建议的文献分类系统化、征集渠道拓展、特色体系构建、本地资源挖掘等方面持续加码加力,取得喜人成效。
一是馆藏初具规模,分类方向明确。区图书馆长期以来始终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收集和保存工作。2021年,将原本分散保存于9楼的地方文献进行了全面且系统化的整理,并在8楼专门设立了地方文献室。室内精心设置了25排图书专架,按照不同主题进行分类陈列,逐渐形成了长宁风采、红色上海、上海史料、民国史料、文博文旅等特色主题性资料区域。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目前已拥有长宁地方文献书目清单近700册,上海地方文献达4000余册。在分类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的多元性以及读者的阅览需求,对每一类文献都进行了细致的筛选与编排,确保各类文献能在相应主题下有序存放,方便读者查阅。例如,在“长宁风采”主题下,涵盖了长宁区的风土人情、特色产业、区域发展历程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现长宁的独特魅力。
二是拓宽征集思路,丰富保护方式。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除了通过采购获取地方文献正式出版物这一常规且常态化的渠道外,区图书馆在2023年创新性地将“长宁名人”这一主题作为地方文献建设的重点方向。为了获取更为全面且具有深度的相关文献资源,我们采用了有偿征集的途径,最终成功获取94 种共129册“长宁名人”相关文献资源。这些文献涵盖了个人著作、与名人相关的历史资料等多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献馆藏。同时,为了妥善保存这些稀缺、珍贵的资料,我们对部分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文献资源进行了数字化转化工作。利用先进的扫描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将纸质文献转化为数字格式,并进行多重备份存储,有效降低了文献因时间、环境等因素导致损坏或遗失的风险。
三是构建特色体系,展现地域文化。为贯彻落实区文旅局主题教育实施要求,将“长宁地方文献研究有待深入”这一问题纳入整改问题清单,对存放在区图书馆8楼地方文献室、5楼资料室、6楼密集书库中的长宁地方文献进行排摸,组织专业人员对地方文献进行重新整理评估。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建设五大类融合区域文化风貌的主题,分别为“博古通今˙长宁史志”“西区漫步˙长宁符号”“学贯中西˙长宁人杰”“民俗非遗˙长宁传承”和“人文发展˙长宁新辉”。在构建这一特色体系过程中,充分挖掘长宁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域特色符号、杰出人物贡献、民俗非遗传承以及现代人文发展成果等要素,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长宁的传统文化脉络。
四是加强开发研究,提升传播效能。我们积极对与长宁有关的学校、道路、医院、人物、艺术等主题展开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复旦中学、利西路、天山中医医院、顾月珍、程十发等具有代表性的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获取了丰富资料。在此基础上,开辟了“发现长宁”“人文长宁”“馆藏鉴赏”等专栏。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或馆内交流资料《长图文撷》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过程中,我们注重内容的呈现形式,搭配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以及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与互动。同时,各街镇分馆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本地文化资源挖掘工作,结合街镇特色,举办了各类文化活动,进一步展现了街镇文化特色,形成了区馆与街镇分馆联动的良好局面,让长宁地方文献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与利用。
下一步,长宁区将对地方文献建设工作进行总体架构设计,积极与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协作,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地方文献建设工作水平,为传承和弘扬长宁区地方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持续拓展地方文献征集渠道。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丰富地方文献的获取途径。在采购方面,加强与各大出版社的合作,及时获取最新出版的与长宁区相关的地方文献信息,并优先采购。对于一些具有收藏价值的稀缺版本,有条件的可通过参与竞拍的方式,争取将其纳入馆藏。同时,积极开展口述历史开发工作,组织专业团队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采访与长宁区历史发展相关的老居民、老专家、老教师等,将他们的口述内容进行整理、记录并转化为文字资料,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地方文献。此外,加大对灰色文献(如内部资料、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未正式出版的研究报告等)的收集力度,通过与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参加行业会议等方式,广泛收集各类灰色文献,不断丰富馆藏资源。
二是加强文献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对现有的珍贵资料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转化与保存工作,确保数字化后的文献质量能够满足长期保存和研究利用的需求。在数字化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规范,方便后续的检索与管理。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开展书目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图片或影像数据库建设工作。通过建设这些数据库,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官方网站或数字资源平台,便捷地查询和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料。
三是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原有地方文献馆藏资源,进一步明确建设重点。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献进行深度二次开发,例如,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长宁区历史事件、民俗文化活动等,组织开展讲座、展览等。通过这些方式,将地方文献中的静态信息转化为生动的文化产品,便于公众理解和接受。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地方文献研究工作,开展课题研究等活动,提升地方文献研究的学术水平。此外,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打造沉浸式的地方文化体验场景,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长宁区的历史文化魅力,进一步提升地方文献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联系人:魏佳妮 公共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
联系电话:22051171
联络邮件:weijn@shcn.gov.cn
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