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政协第十五届四次会议第127号提案的答复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 索引号:SYMB2F308480202500007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文化
  • 发文字号:长文旅〔2025〕7号
  • 发布日期:2025-03-28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于韬委员:

您在区政协第十五届四次会议提交的《关于推动长宁非遗保护中心提质升级的建议》提案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长宁非遗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对于提升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的整体水平,推动本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非遗保护中心的提质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完善非遗保护和管理体系。参照上位法,制定《上海市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认定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市长宁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情况评估管理办法》,拟于2025 年上半年出台,这将进一步规范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认定和监管制度,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为保护中心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促进非遗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打造文化空间新地标方面成果丰硕。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作为首批“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之一,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沉浸式文化体验,2024 年获“沉浸城市故事会”先行建设推广单位称号。完成对长宁非遗保护中心沿北渔路、天山西路街面设施的微更新,打造了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成为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点”;建设“长宁沪剧展示馆”展现沪剧传承成果;长宁“非遗之家”正式揭牌,为非遗文化交流展示提供平台。这些新型文化空间和传播路径,在展陈形式和文化传播上提供了借鉴方向。

三是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建设成果显著。2024年,长宁区有4个非遗项目获评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组织开展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青年人才申报推荐工作,有 5 人申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 人入选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年人才。丰富的非遗项目和优秀的传承人才队伍,是保护中心提质升级的核心资源。

四是丰富非遗活动内涵。民俗节庆活动和线上活动精彩纷呈。全年开展 33 场民俗节庆活动,服务人数过万;线上推出《笔尖上的节气》第三季等活动。这些活动积累了大量的人气和经验,也为保护中心开展特色活动提供了思路。

五是广泛开展非遗传承实践。在“非遗在社区”和“非遗进校园”方面成效显著。各保护单位全年开展“非遗在社区”活动 502场次,4 个项目、示范点在上海市“非遗在社区” 示范点(项目)评选中榜上有名。非遗“海派面塑”传承基地校揭牌,开展16 场“国风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实践的广泛开展,扩大了非遗的受众群体,也为保护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025年,结合您提出的宝贵建议,我们已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并制定了后续推进计划:

一是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优势。优选长宁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设面向市民的讲座、培训、赏析等文化惠民活动,发挥非遗之家平台的整合优势,围绕代表性项目开展文化普及、宣传推广、拓展传播等工作,进一步促进长宁非遗形成具有特色亮点的品牌项目,加大力度发挥非遗文化在公益活动开展、区域合作、文旅融合、品牌建设、对口帮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通过举办民俗展演、技艺传授、美育展览、非遗讲座等活动赋予“传统七大传统节庆”(春节、元宵、上巳、端午、七夕、中秋、腊八)的现代价值。推进“沉浸城市故事会”试点建设,对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长宁沪剧艺术馆、江南老街微缩景观三个空间加以打磨,挖掘具有长宁品牌特色的老故事、新故事、好故事,用传统戏曲戏剧、讲座体验等方式赋予沉浸式空间跟多的文化内涵。积极谋划与其他行业(如旅游、教育、商业)等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丰富沉浸式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是夯实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借助北渔路沿街“非遗之窗”展示区域,加强与长宁对口交流地区非遗工作的联动,定期举办非遗文创产品展示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文博宣传月及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打响“海派非遗新体验”品牌,进一步拓展“非遗在社区”“非遗在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进宾馆”覆盖面,加强文商旅结合,推动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和传承,鼓励非遗传承人在社区、学校“深耕厚植”。

未来,我局将持续关注非遗保护中心的提质升级工作,再次感谢您对长宁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与关注,希望您能继续为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魏佳妮 公共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

联系电话:22051171

联络邮件:weijn@shcn.gov.cn

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3月28日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