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民盟长宁区委:
贵党派在区政协第十五届四次会议提交的《关于打造非遗展览引领示范区的相关建议》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长宁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我局对此提案高度重视,结合现阶段建设成效与后续发展,答复如下:
长宁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和创新发展推进过程中,着力研究非遗在文旅领域的创造力、影响力,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接市民阅读需求,打造各级各类非遗书房,围绕非遗主题举办系列阅读推广活动。一方面,区图书馆与非遗保护中心双向联动,以“民俗、民间、民族”文化特色为基础,借助“智慧图书馆”模式,打造“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与区卫健委合作共建,成功申报两项非遗项目,并开设集典籍收藏、文化展示、健康知识普及于一体的沉浸式阅读新空间“名中医书房”;
指导北新泾街道图书馆依托苏河源资源优势,开拓以非遗为主的特色馆藏建设等,以上多馆点作为基层非遗特色公共文化设施的典范,受到了市民的关注与欢迎。另一方面,在区总馆、街镇分馆体系内,广泛开展非遗主题的阅读推广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大众化。
二是立足文化艺术活动,全面整合资源,推动非遗成果惠及百姓。依托“总分馆”机制,联合各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立多项非遗工作室,包括昆曲、面塑、江南丝竹、西郊农民画、海派撕纸等,巩固非遗服务阵地。持续推进非遗“五进一在”工作,结合春节、元宵、端午等民俗节日,以“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楼宇、非遗进园区、非遗进绿地、非遗进商圈”的形式,组织举办一系列民俗活动,扩大非遗受众范围。重视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建成长宁沪剧艺术馆、设立沪剧传承基地、开展沪剧名家课堂、推出原创沪剧大戏《同舟》等,提升宣传推广成效。
三是创新“非遗+文旅”融合,促进“非遗交流”迭代升级,扩大非遗展示新渠道。在非遗文旅方面,将沪剧、叶雕、撕纸、面塑、西郊农民画等长宁特色活动项目,纳入“何以爱长宁”微旅行线路;同时,构建起“一中心、多点位”的非遗文旅地图,推出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非遗探访游、体验游、研学游等线路,有效推动了非遗和文旅的深度结合。在非遗交流方面,组建皮影戏、中国结、舞龙舞狮、响铃等几十支非遗志愿服务团队,多途径开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推动优秀非遗项目“走出去”,邀请专业非遗团队“走进来”;此外,与云南绿春县结对开展面塑、撕纸等非遗培训课堂,实现非遗项目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兴文化”的交流跨越。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单位,非遗保护中心沉浸式空间获得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颁发的“沉浸城市故事会”先行建设推广单位称号等,大力提升了长宁非遗的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依托现有工作成果,完善顶层设计,聚焦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标准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非遗文化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振,推动示范区从“高量”迈向“高质”发展,并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从政策导向上引领非遗融合社会经济效益,促进非遗文化向优质化发展。在制定出台《上海市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认定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市长宁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情况评估管理办法》等制度基础上,加强非遗与科技、体育、健康、艺术的融合发展,重视非遗要素在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体现,引领非遗文化建设向社会经济效益靠拢,加快促进非遗的标准化、均等化与优质化发展。
二是推出“非·长”非遗品牌,开展“1+7+X”特色系列活动。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为出发点,推出“非·长”非遗品牌,开展“1+7+X”特色系列活动: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长宁区少年宫合作开展青少年非遗体验等活动,会同各街镇同步开展非遗主题活动;在七大传统节庆期间举办民俗展演等活动;每月定期开展“非·长”传习工坊体验课堂,每月邀请长宁非遗传承人开班授课,让市民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之美,推动非遗的“五进一在”工作。
三是搭建馆校企平台,加强各区域非遗交流,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依托我区国际化、数字化的优势背景,搭建馆校企平台,落实“五个一”计划,即联合高校、国企,布设“传统工艺基因展厅”,设立“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实施“非遗人才培养计划”,研发“非·长”新文创,开展非遗调研与理论研究。此外,加强与郊区、西部对口城市及友好共建地方盟组织的非遗交流,通过与非遗中心周边街镇开展 CityWalk 沉浸式文旅体验,打造 AR、VR 等数字化文旅新场景,增强长宁非遗项目层次感和丰富度。
联系人:魏佳妮 公共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
联系电话:22051117
联络邮件:weijn@shcn.gov.cn
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