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宁区政协第十五届四次会议第122号提案的答复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 索引号:SY0024384790202500008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政务公开
  • 发文字号:长科委〔2025〕6号
  • 发布日期:2025-04-22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签发人:詹镭

袁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进一步夯实数字长宁科技成果和创新的提案”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长宁区自“数字长宁”战略实施二十余年来,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长宁坚持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探索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等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努力为区域发展做好科技支撑和服务。

一、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2025年,《长宁区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施》发布,重点围绕鼓励科技研发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三个方面,提出14项政策,进一步构建长宁科技创新良好生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重点企业创办或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建设高质量孵化器,支持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功能性平台的建设,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长宁区全面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于2023年发布实施,以六大专项行动为街区明确了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设定了创新动能、服务管理、创新人才、影响辐射四维指标体系,设定高质量孵化器、创新功能性平台、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科创新空间、产业集群、各类联盟人才、论坛活动、应用场景等定量指标,筹建由政府、科研院所、企业、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硅巷战略委员会,以第三方智库形式参与硅巷议事协商,提供科学咨询,充分发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上海代表处等资源优势,建立营商合作伙伴机制,扩大创新生态圈。

二、创新成果转化模式

长宁区探索政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共赢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东华大学通过运营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形成符合自身优势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一)中科新微“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

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立项支持,该项目以新微科技集团构建的四链融合产业创新生态为基础,围绕集成电路技术成果在应用创新方向上的成果转化全链条,进一步深化产业生态建设,梳理完善新微“三位一体” 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并开展社会化、专业化概念验证工作,打造新微特色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该项目聚焦集成电路领域科技成果在集成电路制造、商业航天、智能汽车和生命健康等产业方向上的应用创新,依托下属各研发中试平台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开展成果转化之前的技术概念验证;协同整合体系内的产业链资源,为成果对接合适的应用场景,快速融入市场,开展市场概念验证;为验证有效的成果,对接产业和资本支持,加速产品从概念到市场的转变。通过该项目,最终打造新微特色的概念验证体系,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同时围绕创新体系开展概念验证工作,促进成果转化落地,验证完善体系有效性。

(二)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

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于2020年设立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依托东华大学双一流学科,以学校科研团队为核心智库,以学校科技成果为源头供给,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和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工作,旨在搭建“技术转移+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投资”的三轮驱动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聚焦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构建了研发、小试、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推广、转化、落地孵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并形成了技术评估、市场判断、转化模式设计、合作方筛选、商业谈判、企业注册、投融资服务、投后管理等成果转化服务产品。

三、拓展数字应用场景

长宁秉持“容缺、容错,扶新、扶特”的理念,厚植包容审慎的宜创土壤,积极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探索和开放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在智慧医疗、智慧商业、智慧教育、智慧生活、智慧养老、智慧文旅、智慧交通、数字治理等多个领域,引导应用场景开放和示范应用项目建设,推动实现企业发展和产业惠民的有机结合。按照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围绕医疗、教育、文旅、出行、养老、社保、家园等7个数字专项行动,支持区内人工智能企业积极参与市、区试点场景建设。智慧医疗、数质教育、数字家园、数智扶助等5个项目列入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活领域)揭榜挂帅场景创建示范工作。教育数字基座建设获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化司领导高度认可。

四、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2024年,长宁区出台《长宁区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涵盖了人才引进、人才培育和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

在人才引进方面,一是用好户籍政策,综合运用人才引进直接落户、留学生落户、居住证转常住户口和居住证积分等梯度化的人才落户政策,为企业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对不符合上述人才引进条件,又是企业紧缺急需的人才,纳入特殊人才引进保障机制。二是坚持需求导向,结合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用好高峰人才支持、高层次人才配套资金资助、“宁聚”产业人才认定及激励、鼓励社会力量引才引智等各类人才引进支持项目。

在人才培育方面,一是鼓励和促进本区博士后研发工作,支持本区企业和区属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申请入驻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积极引进和培养博士后。二是鼓励本区企事业单位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团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等,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紧缺专业人才联合培养。

五、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长宁深入挖掘链主企业生态,持续加强各方资源合作,持续举办沙龙活动,通过搭建政策、资本、载体、人才、技术、应用场景等对接平台,为区域产业生态培育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推动“虹桥智谷”CTOU首席技术官联盟活动,举办“聚焦大模型,赋能科技创新”、“科融天下,才聚未来”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培育”等五场主题活动,邀请国内行业翘楚以及区域内产业的优秀代表,聚焦大模型、大算力、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探讨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成果;区产业引导基金组织了“eVTOL智能领航”“它经济超级宠物生态”“生物医药CGT2.0”“低碳节能与能源管理数字化”等行业沙龙活动,持续推动产业生态链上下游企业互动交流、联动协作;围绕“上海硅巷”建设,通过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挖掘历史文脉和文化元素、开展各类主题沙龙活动等形式,组织召开创投沙龙、早餐会、中美青创大赛、创新说、科技节、科普日、新社会阶层人士科创服务团“走进长宁”、MEMS产业化技术国际研讨会等活动。

六、强化金融服务功能

长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助力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一是加大对于优质私募基金的招商力度,以私募股权投资助推创新型企业发展。2024年,我区新引进魔量资本、东方景星私募等私募基金,积极布局科创赛道,着力于带动区域科技创新及生态合作伙伴的业务创新。二是搭建政金企三方交流平台,助推金融需求对接。通过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活动沙龙等,助力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好对接区内科创企业融资需求,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促进产融结合,实现金融与实体的良性循环。持续加大对于优质私募基金的招商力度以及“政金企”三方平台的对接,引导私募股权基金等更多社会资本、更多资源投入长宁区数字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新,推动长宁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七、下一步工作思考

(一)优化服务功能,打通科创全链条。推动市区共建重点实验室,加快打造高质量孵化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多元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更富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创体系,进一步加强政策资源整合、科技金融服务等,鼓励更多科技型企业参与并承担部分重点科技项目研发与建设。构建长宁科技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投资机构、研发平台等的创新生态地图,助力提升区内创新载体能级品质,鼓励提升科创载体标识度、贡献度。通过多层次人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战略资源整合、创投资本赋能等专业服务,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

(二)打响科创品牌,打造特色科创街区。全面推进“上海硅巷”建设,落实好“上海硅巷”科创街区三年行动方案,扎实做好“上海硅巷”建设“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整合各类科创要素资源,在推动优质企业集聚、成果对接转化、场景应用落地等方面取得实效,实现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实现“上海硅巷”科创街区能级整体提升。

(三)凝聚科创力量,构建创新生态。持续加大对于优质私募基金的招商力度以及“政金企”三方平台的对接,引导私募股权基金等更多社会资本、更多资源投入长宁区数字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新,推动长宁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搭建高质量的行业交流平台,举办创投沙龙、人才沙龙等专业活动,激发各类主体在政策、科研、资源、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优势,相互赋能、协同发展,打造开放共生的大科创生态。

最后,我们感谢并欢迎您持续关注和支持长宁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我们一道积极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长宁落地开花。

 

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5年4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姓名:王建涛 联系电话:22050980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长宁路599号 邮政编码:200050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