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度工作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商务委员会
  • 发布日期:2020-07-07

一、多措并举促招商,抓好服务稳增长

1.建立“1+1+X”招商联动工作机制。在细化梳理区71幢重点楼宇内企业数据的基础上,建立“1+1+X(即商务委专业科室+街道(镇)+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招商机制,通过对每幢楼宇中的重点企业以及有可能转化落地的企业,通过产业服务、政策对接等手段进行上门服务,以服务稳增长、以服务促转化,让家门口的资源成为招商突破口。完善委内引进企业的长效机制。2020年,在区商务委建立的“外资备案企业必访、产业资金项目扶持企业必访、产业认定企业必访”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享受产业政策的企业进行回头走访调研,充分挖掘企业增长潜力,争取扩大税源。关注高端服务业的招商引资。2020年,要充分抓住新一轮扩大开放机遇,紧紧抓住《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上海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若干措施》《上海市关于促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加大与市层面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充分利用进博会平台、上海会展海关等资源和平台,加大对长宁营商环境、优势产业宣传力度,在外资商贸业、服务贸易、专业服务业新一轮转移的机遇下促进更多企业落户。

2.建立重点企业专人服务机制。重点企业稳定发展是长宁经济稳定的重要抓手,2020年结合产业服务推进的同时,加强对重点企业服务,与区相关部门、街道(镇)、园区共同建立重点纳税企业点对点服务体系,实现“一对一”精准服务和全程服务,夯实服务企业责任,稳定并促进企业在长宁发展。构建商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整合区重点企业和园区负责人人脉资源、市区行业协会、商会、贸易促进机构、街道综合服务和党建服务资源与互动,扩大不同产业、行业和性质间企业的交流互动平台,在做好原有政策宣传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我区总部企业、重点产业、市区重点规划等商务领域信息交流,降低企业获取信息成本,促进企业发展。

二、立足互+生创新试验区,开拓智能互联网新高地

1.持续落实示范建设,促进平台规范发展,拓展数字监测途径。做好市级重点项目,推进数字贸易发展,建设家政服务“领跑者”行动试点区。深化试验区品牌宣传,以品牌活动保持区域热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力量。

2.鼓励和深化制度创新试点惠及面,让“一照多址”、“一证多址”辐射更多企业。引导和提升政策精准实施的覆盖面,放大政策效应,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力度和覆盖面。针对3年政策的开展情况做好总结评估,了解执行中的瓶颈和实际需求,为开展修订做好准备。

3.注重拓宽视野,学习吸纳优秀经验。通过交流学习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学习兄弟区县对于特色产业发展的优秀经验,运用到“互+生”产业的推进与建设中。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促进产业联动发展。充分发挥长宁与湖州、宁波海曙区的区域合作,开展协同招商、项目合作、资源对接,推动产业的融合联动发展。扎实推进电子商务扶贫,深入交流合作。持续引导拼多多、美团点评、携程、分尚、享物说等“互+生”企业持续对口支援云南区域,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而作用。

三、深耕时尚创意产业集聚,打造现代高端服务业生态圈

1.全面梳理长宁区细分行业企业分布情况,依据时尚创意产业分类指引,对文创园区入驻企业的行业类别进行规范化梳理,确定产业链分布情况,寻找薄弱环节、缺失环节,培育时尚创意产业集群。系统规划延伸长宁区时尚创意产业链。一方面积极推进时尚智造。推动传统服装企业与智能制造企业协同发展,引领时尚产业智能化转型。另一方面培育发展数字时尚,加强在“时尚生活方式”方面的产业布局,树立时尚长宁的品牌形象。进一步集聚与时尚创意相关的人才、赛事、奖项、媒体、活动等高端要素,做好全球创意产业杯总决赛落地相关服务工作,形成核心产业—配套产业—延伸产业相结合的圈层体系,推动时尚创意产业生态圈发展。

2.聚焦重点时尚品牌培育。梳理长宁区现有的品牌清单,包含优质企业、时尚地标、时尚活动、空间载体等,确定重点培育的品牌,并进行全方位支持,提升长宁区整体时尚创意氛围。加大对区内创意人才的培育,依托区域内优质院校培育相关人才,积极开办时尚创意类培训等,通过比赛、论坛、颁奖等形式,为新兴原创设计人才提供展示平台及作品转化机会。加强政策研究,放大政策培育引导效能,用好长宁区时尚创意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符合区域时尚创意产业发展导向且属于薄弱环节、关键领域、重点区域的投资项目,挖掘符合海派文化特色品牌并给予资助。

3.明确产业园区差异定位。对长宁区内产业园区资源进行梳理,认定新一批长宁区级文创园区,形成服务于长宁区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园区矩阵,形成错位发展、契合发展的格局。加强对现有载体的协同服务。与商圈运营企业、时尚活动举办载体加强沟通联系,举办专题座谈交流会,加强区域内供需双方资源对接。创新利用现有场地。创新利用商场大厅等闲置资源、公园绿地等户外资源,打破部门壁垒,盘活现有场地资源。

四、扩大进博会溢出效应,促进贸易便利化

1.围绕区域3+2重点产业,搭建企业之间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平台,做好展商采购商的常态化交易撮合,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上发展,积极推动区内采购商和海外参展商的供需匹配合作,利用经贸活动、座谈会、进博会企业微信群等渠道,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依托“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和区内重点商业企业,积极为展商提供进口商品展示交易服务。

2.加大贸易政策宣传力度,发挥贸易政策效应,吸引企业总部、贸易公司、经贸机构、服务平台集聚长宁,同时通过贸易政策吸引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经贸类促进交流活动在长宁举办,营造贸易发展氛围。结合《外商投资法》实施,聚焦企业需求,依托长宁服务企业大讲堂,围绕重点外资企业需求,拟邀请外汇管理局、海关、普华永道等专业部门和机构对区里重点外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培训,对企业切实存在的诉求精准施策。结合市里出台总部新政出台,加大有意向且基本符合条件的企业走访和沟通力度,加强与各街镇、相关委办局的联手,用好区域贸易政策,继续挖掘潜在总部企业,进一步扩大政策的辐射面,有效提高区域外资利用水平。

3.积极推动与上海海关第三轮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充分发挥各自政策、业务、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立足会展中心海关功能,聚焦企业诉求,推动相关创新政策优先在长宁试点突破。结合进口博览会开展政策创新落地,围绕试点经验和重点企业诉求,推动区内三家“6+365”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联动,做强特色,为进口博览会后续大量产品进口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排摸、聚焦服务贸易企业需求,通过以点到面的突破,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夯实服务外包(数字贸易)示范区基础。

五、优化商业服务,促进消费提升能级

1.结合城市更新和商圈改造提升计划,加快商旅文体载体和时尚地标建设。根据《虹桥商圈商业规划》,推进虹桥商圈分步实施优化提升,结合全面建成的地下勾连通道,推动虹桥天都和虹桥友谊商城加快整体调整。加快临空宜家项目和新华融侨项目前期定位沟通。愚园路在前期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优化业态功能,扩大愚园路生活美学街区影响力。配合推进武夷路更新调整,打造武夷路海派风情街区。

2.依据本区夜间经济和特色小店发展情况,建立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扎实推进长宁区夜间经济和海派特色小店发展。围绕夜间消费的需求和特征,推出更亲民的服务和体验。继续梳理区内夜间经济载体资源,对具备条件的点位,整合各方力量,推动将夜间经济的内容进一步做深、做特、做强。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夜间消费与商业企业对接整合。探索将部分沉浸式夜间特色体验活动引入商场,在关联消费方面开展更多营销合作,包括与餐饮、购物、休闲等,力争提供一站式、更丰富的消费体验,带动夜间客流的吸引集聚,延长夜间客流的停留时间。

3.对接进博会,吸引更多国际品牌落地长宁,形成特色商业品牌的高地。在品牌定位上尝试与黄浦、静安等形成错位,引进更专业化、特色更鲜明的品牌。积极发挥《长宁区关于对接进博会促进贸易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在长宁开设“全国首店”的政策引导作用,争取更多首店和新品首发活动落地长宁。继续与时尚创意产业和“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相结合,助推独立设计师品牌和原创品牌发展,吸引新零售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开设线下体验店。

4.结合上海旅游节、上海购物节长宁活动暨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契机,进一步探索完善购物节、旅游节、艺术节“三节合一”办节模式。在区文旅局文金融合促进文化消费,与农商银行合作,联合影院、剧场等文化场所推出文化主题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探索与商业结合的可行性。推动上海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赛与长宁来福士广场、上海广播节与尚嘉中心等加强合作,力争形成每年延续的品牌活动,增强活动的带动效应。继续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商圈的整体宣传推介,提升商圈的知名度和辐射效应。整合汇总商旅文体和时尚创意等活动信息,形成活动菜单和排片预告,通过网站、微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布。

六、提升百姓福祉,民生保障走深走实。

1.本着坚持问题导向、重在实效的工作思路,围绕“找问题、补短板、保长效”工作目标,通过引入第三方测评方式,加强对菜市场的行业管理。通过派遣专业巡查队伍,通过明查暗访的方式对全区标准化菜市场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菜市场建设与管理标准的现象进行记录取证,综合测评结果作为独立第三方测评分纳入菜市场考核结果。

2.按照“常态市场调节、异动政府调控”的原则,做好区内平价菜专柜的的建设与管理。一是在现有16家菜市场设立蔬菜直供基地平价菜专柜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在2020年再增设5个菜市场的蔬菜基地直供平价菜专柜。二是根据市、区总体工作部署,进一步跟踪猪肉价格走势、供需情况、进货渠道等情况,继续做好区域内菜市场平价猪肉销售工作,持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确保供应充足、市场有序。

3.通过对菜市场的调研、考核及第三方测评的数据,建立“一场一档一策”管理档案,为菜市场管理信息化工作做好数据准备工作。根据每个菜场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消费人群比例对菜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对菜市场管理团队的能力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可以针对不同团队的管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监督与指导。对菜市场建设与管理的难点、痛点和热点会有提示和汇总,可以为解决问题和拓宽管理思路提供数据支撑。

4.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不仅仅是为市场管理方提供服务,还要为各类型企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共赢。组织培训,拓宽视野,引入新型管理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学习考察、专家讲座以及专业第三方运作等方式,为市场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挖掘载体,合理规划布局,引进创新型社区菜店。结合目前菜市场布局现状及规划情况,针对供应薄弱区域,根据周边居民需求,挖潜国资产权房屋,结合社区商业规划,引入智慧型社区菜店。搭建平台,整合需求,形成合作共赢新局面。尝试菜市场与互+生企业联手,整合平台载体资源,发挥优势互补;菜市场与时尚创意产业企业联手,融入营造网红氛围,提升环境品质;菜市场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拓宽销售渠道;菜市场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创建有温度的家门口便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