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优生态,为重点产业注入新活力
1.推动“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在进一步挖掘新的增长点上下功夫。支持拼多多、携程等龙头电商平台通过模式创新、资源整合、科学布局等方式,延伸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促进电子商务应用,支持拼多多拓展海外跨境业务。推动头部企业平台和供应链为中小企业引流赋能,关注一批成长性企业、挖掘一批新创新项目。提升地标建设标识度,助推百秋“东虹桥数字中心直播基地”和首批上海市直播电商基地“尚街X创邑Space”等建设,加速培育“旷世传声”“乐芙兰”等新一批直播基地。用好上海市直播电商联盟,壮大新媒体人才培训基地,以直播经济为杠杆,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借助“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打造契机,持续挖掘区内在线新经济企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围绕数字消费做强优势,提升“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影响力。联合区相关部门共同发展内容经济、无人经济、共享经济和直播经济,形成拥有上下游的数字产业生态圈,加速打造产业链集聚地。
2.推动时尚创意产业在进一步做强产业生态圈上下功夫。用好“上海时尚之都建设示范区”品牌,发挥环东华时尚圈资源优势,推动时尚与科技、文化、旅游等融合,做强时尚设计、全媒体、娱乐演艺、影视服务、会展、IP授权和管理等细分领域。开展品牌培育,引导企业加大树立原创品牌的意识,推动品牌合作的创意迸发,扩大网络传播的影响。开展活动筹划和交流创新,提升长宁区域的整体时尚氛围感和时尚知名度、标识度。支持时装周MODE展、创意城市论坛、上海创博会、IP授权业展配套活动等品牌活动在长宁举办。开展园区管理服务,引导园区发挥自身动能,通过评优考评,树立园区的品牌意识,积极调整、更新、丰富现有载体功能。支持创邑愚见、上生新所二期、上服智谷、FICS.新华365、德必大虹桥WE“国际数字时尚创新中心”项目、时尚园改建项目。促进企业通过加持技术、融合消费、数字转型,进一步瞄准特质、放大优势、提升产出。同时,进一步通过圈层效应,吸引优势高端企业的集聚落地。依托东华、天猫实验室等专业资源,积极与zara、GraceCHEN等知名品牌合作,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3.推动航空服务业在减缓留抵退税冲击上下功夫。推动航空服务业集聚发展,持续集聚一批有影响力的航空企业。聚焦东航等重点企业系,提高航空产业链的高附加值,推动东航集团在产业发展战略布局调整中的新设主体、整合业务、内部结算等航空要素以及中国东航、东航股份、东航金控、东航物流四总部落户长宁,助推东虹桥中心打造航空产业地标。做好“东航系”“春秋系”“空管系”等重点企业系牵头服务工作。开展航空产业政策宣传,组织开展培训会,辅导企业申报航空产业专项资金项目。举办高规格论坛、展会活动,以地标性项目、标杆性事件、龙头类企业为引领,不断增强航空产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引领力。对工作中的“亮点”突破和企业的创新举措,通过市、区媒体和新媒体等进行广泛宣传,提升示范区品牌知名度。
4.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上下功夫。主动对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积极打造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打造一批产业新地标。依托宝地新华、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和联影医疗项目等载体加大产业招商,持续培育并集聚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加快长宁区生命健康上下游产业链布局。修订完善产业政策,并组织宣传。依托区内丰富的医疗资源,推动一批数智医疗项目落地。携手市级主管部门联合搭建政策解读、经验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与企业面对面座谈会,不断培育和壮大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新动能。
二、做实功能,为外资外贸发掘新动能
1.精准服务强外资。不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高质量外商实际投资。推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围绕“一企一档、一企一专员、一企一增能”的方针,全力推进总部增能行动不断升级,聚焦重点增能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精准服务。持续做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圆桌会议”品牌活动,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争取更高的成效。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好外资协会、贸促会、中日企业联盟、四大所等第三方机构,拓展更多招商引资、服务企业的资源和渠道。
2.创新融合优外贸。以长宁区与上海海关的第四轮合作备忘录为切入点,围绕推动贸易便利化目标,排摸企业诉求,寻求点上突破。用好用足贸易政策,围绕企业发展中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核心业务、核心能力进行扶持引导,充分激发企业开拓市场、创新发展的活力。用好活动资源,吸引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交流。依靠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人脉资源,深入企业产业链资源寻找商机。加强与市商务委对接,跟进运输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区创建的进展情况。加强与市商务委、市贸促会的紧密合作,争取RCEP经贸活动落在长宁,争取相关功能性平台向长宁倾斜。跟进盒马跨境GO东虹桥模式落地后的运营情况,以15家全市首批数字贸易100家创新企业为发力点,重点推动数字贸易在数贸企业的应用与发展。
3.办好进博出实效。进一步加强供需对接,增强现有“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的合作,发挥各自平台优势,以“新供给”创造和激发“新需求”,实现更多品牌引入中国。依托中国银行、东方国际、东浩兰生、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市外商投资协会、市贸促会等机构,策划系列进博活动,不断增强活动本身带给长宁的经济效益。构建“进博文化”国际交流圈。举办形式多样“商务会客厅”,围绕进博会溢出效应、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数字化转型、RCEP等热点话题,为区内企业未来可能的合作搭建平台。
三、做亮品牌,为促消费培育新模式
1.打造消费新地标。推动虹桥商圈优化升级,扩大现所·创邑MIX等城市更新新改建商业体的宣传推介和品牌引流。进一步优化中山公园商圈空间布局,深化特色商业街建设,协力打造嘉华项目成为时尚创意新地标。焕新新华商圈历史人文气息,助推A.F.A融侨中心、金地新华道落地建成有地域特色的新兴商业体。加快临空商圈提级赋能,助力东虹桥中心业态能级提升,推动西郊百联购物中心改造。优化中山公园商圈“苏河湾—中山公园”片区滨水夜间休闲区域建设及新华商圈定西路餐饮休闲特色街、上生新所、幸福里等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建设。以虹桥—古北商圈、临空商圈为重点,深入探索商圈数字化转型。
2.提升消费新热度。发挥长宁“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优势,继续办好第四届长宁区五五购物节中“时尚定制周”等IP地标性活动。通过组织举办金秋旅游购物季、跨年迎新购物季等一系列重点商圈节点性促消费活动,持续做强首店首发经济,提升新品首发能级,加强首发经济地标建设。通过政策导向,促进高端商业综合体吸引高能级品牌首店、旗舰店、概念店入驻,在区域形成从“首发”到“首店”到“总部”的首发经济效应。
3.服务民生新体验。结合上海“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区建设工作,发挥各街道镇特色优势,逐步发展数字社区商业,提升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水平。积极推进“AI+早餐”发展,支持现有早餐网点改造升级,扩大网订柜取、网订店取功能覆盖面,为流动人群提供更便捷的早餐服务。积极推进智慧菜场建设,依托数字化赋能,提升标准化菜市场数字化管理能力,通过在线销售、追溯体系建设、销售数据采集及后台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管理方式,并将信息数据纳入“一网统管”系统,提升菜市场经营管理水平。
四、做强服务,为营商环境打造新优势
1.做好政策推送和评估。面向街镇、园区、投资机构、第三方招商中介等,加大政策的宣传与解读,发动各方力量开展招商。深入街道、园区等地联合多个部门开展专场产业政策宣讲,做好政策的宣传与解读,推动政策有效落地。增进与企业的沟通联络,在走访、接待企业中积极向企业宣传产业政策,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推荐申报合适政策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政策知晓度及覆盖面。做好“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时尚创意产业、航空服务业政策和总部政策执行三年来的总结评估,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开展政策修订各项工作。
2.做强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功能。继续做强“长宁企业服务大讲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定期举办政策宣讲、涉企培训。推出“大虹桥商务会客厅”系列品牌活动,联动市区相关部门和社会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聚焦四大重点产业发展、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围绕海关服务、进博服务、税务服务、法律服务等不定期举办小型、专题活动,为企业搭建生态合作平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拟对虹桥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区进行业务更新,加强政务服务,强化商务服务。
3.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服务。全面推进服务专员、企业使用服务平台。积极引导企业使用平台中的诉求反映、融通对接、上线赋能等功能,利用好市级平台的各项资源,并通过来电名片、电子传真、AI智接等赋能产品的大礼包,助力企业的数字化赋能。大力推动线上帮办功能实施,做好线上帮办的各项服务,及时为企业答疑解惑,助力更多的优质创业企业落户长宁。强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市中小办保持沟通,第一时间掌握市级“专精特新”认定工作进程。并做好新认定企业的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的申报、兑付工作。大力培育区级“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加强多方沟通协作,密切关注上市进程,有的放矢推进长宁区优质企业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