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洋居民”如何理解生境花园?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
  • 发布日期:2024-08-15

原文地址:https://www.whb.cn/commonDetail/944352

“洋居民”如何理解生境花园?

“没想到生境花园离居民楼这么近,几步之遥就像置身于森林中。”15日,长宁区的“政府开放月”活动出现了几名外籍公众代表。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获得者、美国人欧君廷(Justin O'Jack)在参观乐颐生境花园与生境博物馆时大开眼界,生境花园虽小,野生动物不少,“还有红外线捕捉仪记录它们的活动,令人惊叹”。

作为公众如何共同参与长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全国首座生境博物馆里又有什么新体验?这一天,欧君廷以及市“白玉兰纪念奖”获得者、长宁区“虹桥友谊联盟”成员、帕克柏仙地毯商业(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巴基斯坦人哈比(Habib-Ur-Rehman),以外籍公众代表的身份观察长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探索。

近年来,长宁区结合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自然资源紧约束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缔造城市生态环境福祉角度,定位“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精品城区”为目标,倡导城市自然生境的保护与恢复理念,开展公众参与各类生物多样性科普活动,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引导形成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风尚。

生境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以“生境”为主题的社区博物馆,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以上海本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环境为主要展陈对象的博物馆,汇集长宁区25座生境花园精粹,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教育普及,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展陈设施,提升市民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

步入内展厅,公众代表们手持放大镜,可以探索本土蝴蝶标本,坐在柳树下聆听鸟叫虫鸣,触摸动物的毛皮,窥视貉的日常生活以及辨识花草树木。“像走进了大自然一样!”奇妙的体验令公众代表们啧啧称赞。

2022年起,长宁区启动编制并进一步完善《长宁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规划》,探索构建“生境+”复合生境系统,扩大“生境花园”模式拓展及网络外延,丰富城市自然生境空间,打造内涵更为丰富的高密度城区自然生态系统,努力使长宁成为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杆,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长宁路径。

长期以来,长宁区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生物多样性宣传,打造“生境课堂”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品牌,积极拓展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全方位讲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宁故事”。

长宁区将继续利用生境花园等各类生境的生物多样性资源,通过面向社会的生物多样性公众参与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和知识,搭建可供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和体验平台,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拓展“生境+”沉浸式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推动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议程,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育共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