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长宁区关于深化落实社会救助领域“政策找人”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
2022年6月14日
长宁区关于深化落实社会救助领域“政策找人”工作方案
根据市民政局《关于在本市社会救助领域全面推广“政策找人”工作方案》(沪民救发〔2022〕2号)要求,为进一步践行“人民至上”重要理念,不断优化完善主动发现综合服务困难群众工作机制,结合本区社会救助“政策找人”多年探索实践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人民至上”重要理念,把落实“政策找人”作为本区社会救助创新发展的重要措施,顺应群众期待,主动跨前服务,及时发现困难对象,精准提供救助服务,全面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不断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二) 工作目标
到2022年底,本区社会救助领域“政策找人”取得显著成效,以社区救助顾问为基础的线下找人工作网络不断夯实,以“社区云+精准帮扶”为基础的线上预警机制逐步完善,困难群众数据库和社会救助政策库、资源库充实完善,需求评估和分类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努力实现对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动态监测、及时救助、综合服务。
二、主要任务
(一)把握对象,明确“政策找人”服务人群范围
以“四圈”防线为底数,重点关注“沉默的少数”,主动查找三类困难对象:
1.救助缺失对象:目前存在救助帮困需求,但未曾享受过救助政策的“沉默的少数”。如可能符合社会救助政策申请条件,但尚未申请的对象,包括特困供养、低保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支出型贫困生活救助家庭等。
2.救助不充分对象:目前正在享受救助政策,但仍存在其他救助需求的困难群众。如已纳入社会救助政策覆盖范围,还可以提供其他政策支持或社会力量救助帮扶的对象。
3.救助预警对象:家庭状况处于困难边缘,政策难以覆盖或家庭成员存在其他高风险可能造成生活困难的部分群体。如因疫情等外在因素导致生活确有困难,但可能未达到社会救助政策申请条件,可以通过其他政策、社会力量救助帮扶,或需要定期关心关注的对象。
(二)融合推进,优化“政策找人”工作实施路径
1.数据支撑:推行“社区云+”的线上救助场景应用。充分利用“社区云”平台,各街镇通过对实有人口、困难群众、社会身份等信息全覆盖排摸,健全完善“社区云”标签字典;以市民政局“数据海”平台为底座,以“四圈”困难家庭为基础,进一步有机整合、充分共享民政、人社、教育、医疗、残联等各类民生数据,加强部门间的数据比对,做到线上数据抓取及时,长宁区精准帮扶信息系统动态更新;从多维度、多方位,选取对家庭经济状况影响较大、指向性较强的关键性因素,强化场景应用,搭建预警分析模型,优化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及时发现救助线索。
2.底数排查:强化困难群众家庭线下走访力度。建立线下走访情况信息录入机制,社区救助顾问充分运用“社区云”平台,及时录入走访排查中掌握的困难群众信息及帮扶情况。重点关注有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大重病人、失业无业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成员的困难家庭,近期要特别关注因疫情造成生活困难的失业无业人员,开展困难家庭摸底调查;针对申请救助未通过或刚刚退出政策保障的家庭,结合网格化管理,每季度全面排查一次,面对面了解基本生活是否存在问题,住房、医疗、就学等方面是否遇到困难;对政策已覆盖的对象,结合复核开展走访排摸,了解政策落实情况,查看是否存在其他困难,根据急难程度及时提供相应帮助。
3.机制保障:深化社区救助顾问标准化建设。各街镇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建设成立救助顾问实体工作站。打造社会救助工作的处置协调基地、能力提升园地、集智创新高地、纾心解忧天地、民主监督阵地,全方位开展政策引导、案例分析、心理疏导、减压增能、社会融入等一体化服务,做到街镇救助顾问点应设尽设,居民区救助顾问点全覆盖。在救助服务效率上力求精准便利,政策宣传上主动到位,服务内容上综合全面。要定期汇总预警信息,安排救助顾问进行线下核实,做到普遍情况定期分析、特殊情况紧急处理,特别针对因疫情导致多重困境的家庭,除保障物质类救助外,在医疗救助、住房供给、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救助方案、协助申请政策或链接救助资源。
(三)跟进需求,完善“政策找人”综合服务体系
跟进救助服务对象需求,构建阶梯式救助服务体系。
1.构建资源支持系统。区级层面整合各类救助服务资源,形成社会救助资源地图,社区层面针对不同困难家庭,形成需求清单和“一户一策”救助方案。政策集成:梳理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以及包括残疾人、未成年人关爱等福利政策在内的相关政策,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库。资源集成:归集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各类社会力量的帮困资源,形成社会救助资源库。项目集成:积极推进服务救助和心理救助,梳理建立社会救助项目库。
2.开展分层分类服务。侧重于社会救助服务的适配供给,结合走访发现的普遍性需求,进一步完善相应服务政策。综合救助服务:对于救助缺失对象和救助不充分对象,由社区救助顾问及时上门宣讲政策,提供协助申请服务,跟进申办流程,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转介服务:对确有一定困难但尚不符合救助政策,或政策救助后仍需要政策外资源介入的,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或社工机构力量提供帮助,及时转介开展深度个案管理服务。跟踪联系服务:对暂不符合救助政策和社会帮扶的对象,及时纳入监测预警,建立长期关注关怀机制。通过不定期探访等方式及时获取对象反馈,一旦对象或其家庭情况发生变化触发救助需求时,第一时间启动预警并及时跟进调整服务类型。
三、工作保障
(一) 加强组织领导。各街镇要高度认识社会救助领域“政策找人”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组织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实施方案,将“政策找人”工作作为街镇社会救助工作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各街镇要发挥社区工作者积极作用,组织社区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楼组长、网格员、志愿者、邻里等经常性走访居民家庭,了解、收集困难群众信息,增强居民情绪适时心理干预。
(二) 加强督促检查。区民政局将“政策找人”工作列入社会救助绩效评价重点内容,作为对各街镇综合评估重点项目,督导各项工作落实。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各街镇定期报送“政策找人” 进展情况和统计数据。建立社会监督制度,各街镇在云端定期定时记录、存储相关救助服务内容。
(三) 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介质,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活动,通过张贴明白纸、发放宣传手册、推送救助公开信息、主动告知政策等方式,有针对性、多渠道地开展宣传,提升困难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各街镇对开展“政策找人”工作的好做法和优秀案例,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
(四) 加强社会参与。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扩大社会救助服务供给,形成多元救助主体。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爱心人士关注困难群众,精准链接救助资源。动员慈善组织、社区基金会加大社会救助方面支出,开展暖心帮扶活动。不断探索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相补充的工作模式,面向困难群体提供更精准、更优质、更有温度的救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