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高峰、陆敏、翁伟民等委员:
《关于加大文化资源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需求的建议》提案已收悉,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牵头相关科室、单位认真研究,现将有关办理情况反馈如下:
近年来,长宁区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抓手,不断整合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在提案中建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方式创新、文化品牌打造、发展机制优化、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持续加码加力,取得喜人成效。
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为契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能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均衡基层文化设施布局。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注重均衡性和可及性,以“美好生活 畅享长宁”为总体目标,结合“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健全市、区、街镇、居民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构建网络化、无障碍、功能复合的公共文化空间,将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改造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完成区图书馆仙霞馆及新华、仙霞、周桥、新泾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扩建升级,改造华院邻聚荟、程心社、闲下来合作社、愚园路电台等一批基层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提质增效。截至2022年底,区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共7个点位,街镇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10个点位,185个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共343个点位,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总计16万余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2374.22平方米,超过上海市平均水平。
二是做实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根据《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完成2023年度民心工程长宁区指标任务,更新提升6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市民艺术夜校教学点8个、配送区级文艺指导900课时、配送市级文艺指导1350课时、培育群众文艺团队数476支。深入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落实文化惠民工程,2023年围绕各类主题以演出、展览、文化体验、品牌活动等形式,走进部队、医院、社区、商圈等开展专场演出,面向青少年开展“快乐暑假”培训活动,配送并指导各级文化阵地开展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活动13682场,开展线上线下团队指导1147次,开展线上线下公共文化培训347场。在学习强国、文化上海云、国家公共文化云、上海数字文化馆、喜马拉雅等平台共发布信息764条,直播40余次,获得近490万浏览量。
二、以“社会大美育”计划为切入点,推动公共文化助力社区治理
一是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共享。为满足市民群众求知、求趣、求乐、求美的需求,长宁区图书馆、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与社会机构共建39个社会服务点,并发动各级公共文化场馆,精选体制内外艺术机构,每月举办不少于30场次的线上线下美育公教活动,构筑全覆盖、立体式的社会大美育体系。根据武夷路钢笔画展的社区展厅,以“建设属于自己的美术馆”为理念,结合区域特色及文化需求,策划设立第一家社区美术馆——“华漾美术馆”,“从社区美术馆——华漾美术馆出发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美育行动”获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提名奖。打造5个沉浸式社区美术馆,在邻里弄堂设立开放式的美育空间,引导社区居民自主承担策展、组织、导赏、管理等运营环节,定期举办创作和公教课程,吸纳10000余人参与。
二是办好“市民艺术夜校”等美育培训。设立“美学”特色分校,市民艺术夜校长宁分校2023年共开设26门课程,招生650人,2024年教学点增至18个,以专业化的艺术培训更好满足市民对于高品质文化服务内容的新需求。以“点单”方式,向各街镇、学校输送艺术、戏曲、非遗手作等美育课程。面向楼宇白领青年,推出“午间艺小时”“楼门口”文化服务计划,2023年定制20余场活动。整合市、区文联资源开展专业版画艺术家进校园、“小手印”少儿版画公教活动、“生肖绘画到社区”等美育项目,进一步扩大了艺术培训的辐射面,有效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和艺术技能普及,充分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推进文化参与社区治理的深度与广度,提升民众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让文化成为现代基层社区治理的强大能力。
三、以国际精品城区建设为引领,绽放长宁文化魅力
一是以品牌塑造为核心。持续深耕“舞蹈、音乐、阅读、演艺”四大品牌,充分发挥上海歌舞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樊登读书会等院团、企业、机构等专业力量,开展国内、国际各项节展赛事。举办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舞蹈大赛,其中,长宁区艺友舞蹈团荣获2023年全国广场舞展演——广场舞大会(山东威海片区)优秀广场舞团队。拓展“长宁星期音乐会”等品牌项目内涵,以“长宁星期音乐会”及其子品牌“音乐会客厅”展开公益性美育活动,举办虹桥国际草地音乐节、“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区图书馆联合各街道社区,依托长宁读书节举办展现“一街一品”读书风采与文化特色的全民阅读展示活动,“虹桥之秋”文化旅游购物节、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等重大文旅节展进一步营造城区文化氛围。
二是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以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推动公共文化供给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修订《长宁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征集实施细则》,完善“菜单式”“定制式”供给模式,组建巡查评审团、升级管理平台、注重民意收集等,形成全覆盖配送、线上线下结合、市民广泛参与、全过程透明管理的服务机制。近年来,累计收集145项居民建议和反馈,并据此分层分类制定年度供给计划,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目前参与项目征集的社会主体已近600家,征集项目增至2725个,社会化参与度有效提升,项目内容愈加丰富多元,2023年线上线下服务人次近2400万。
四、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手段,激发“文化+”活力
一是丰富文旅融合新体验。结合长宁创建“美丽街区”行动计划,深化“艺术愚园”“人文新华”“静雅武夷”“漫步番禺”4条主题街区建设,愚园艺术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上海市全域旅游示范街区,新华路历史风貌区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上生·新所获评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静雅武夷街区获评上海市旅游休闲街区。以中山公园码头建成启用为契机,联动华政校园、中山公园,围绕“一江一河”主题,植入音乐欣赏、展览观摩、互动体验等艺术活动,推出“六个百年”[1]文艺游。结合咖啡戏剧节、咖啡市集、街头艺人、活力商圈等文商旅活动,围绕各大传统节庆,推出海派特色与时尚潮流相融合的“假日休闲”活力游,促进文旅消费,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二是创新发展“非遗+文旅”。原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区非遗中心)获评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单位、“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开设沪剧、叶雕、撕纸、面塑、西郊农民画等长宁特色活动项目,纳入“何以爱长宁”微旅行线路,引导市民群众积极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非遗“五进一在”工作,邀请非遗大咖走进社区、园区、商圈、校园、绿地,通过传统节庆活动加强非遗推广。在长宁14所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开展“非遗小达人”评选,新泾中学获评市级“非遗在校园”优秀示范学校。建成开放全国首家沪剧艺术展示馆,成为沪剧展示、研究、创作新平台,焕新非遗传播新空间。
五、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开辟智慧应用新场景
一是试点建设智慧图书馆和数字文化馆。持续推进上海市“智慧图书馆先行馆试点”“数字文化馆试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建立全市首个“智慧图书馆”应用场景——新页书房,首次将AI、大数据、算法、机器人等运用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从查询、荐书、阅读、还书、外借等环节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提升读者阅读便捷性与参与感。以“全程”“全景”“全域”为目标,全域布局55项数字化设备,构建覆盖10个街镇的智慧阅读体系,并推出“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打造“非遗+智慧阅读”新场景。开发“i长艺”数字文化馆小程序,设置艺术课堂、志愿服务、在线直播、资源配送、非遗保护、“AR随行喵”导览、“元宇宙美术馆”等功能,以总分馆体系为基础,实现全区公共文化场馆信息与活动线上“一站式”管理,建设市民“指尖上”的文化馆。指导街镇探索打造社区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场景建设,推进各类文化设施提档升级。
二是智慧文化服务拓展云端新场景。搭建“何以爱长宁”小程序,聚焦长宁文旅资源的深度融合,将公共文化资源、文商旅绿等信息资源集成,通过全景VR、文旅智慧地图等形式,打造市民群众文旅智享的数字应用场景。利用国家文化云、文化上海云、上海长宁文旅、小程序等平台推出“云课堂”“云演出”“云展览”“云阅读”等各类线上文化活动,形成“音乐会客厅”“快乐暑假”“廿四节气课堂”等数字惠民品牌,其中,2023年元宇宙数字美术馆——“虹桥·元美术馆”线上开展10场活动,作品浏览量超10万次。依托长宁区极具特色的文化时尚地标,打造了直播品牌节目“美好时光·长桌派”,把老百姓喜爱的“文化佳肴”直送到家,增强市民对文旅融合的线上沉浸式体验。其中,打造市民“梦想舞蹈团”一期节目线上观看人次超14万。
三是完善公共文化配送线上管理平台。对接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平台,开发“长宁区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平台”,实现公共文化配送工作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全流程标准化建设,完善在线点单模式,增加结算管理、培训配送、电影管理、文艺指导员配送、专题配送等功能,向居民区开放点单权限,首创多个居民区“拼单”功能,并将线上平台延伸至移动终端小程序中。每年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和需求动态调整,构建以配送手册为信息源、以项目化方式输出产品、以购买服务为对接渠道的规范化、具有示范性的公共文化项目配送服务机制,做到信息可查、场地可定、活动可约、市民可评,形成线上线下深入互动,使配送服务更精准、资源配置更优化、群众参与更便捷。
下一步长宁区将充分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引领和示范效应,全方位保障全区群众公共文化基本权益,使公共文化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长宁文化品牌更加凸显,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能级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创新,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的“长宁样本”。
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4月17日
联系人:魏佳妮 公共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
联系电话:22051171
联络邮件:weijn@shc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