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第十五届三次会议第072号提案的办理意见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 索引号:SYMB2F308480202400009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文化
  • 发文字号:长文旅〔2024〕8号
  • 发布日期:2024-04-17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金国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群众文艺活动全面深入‘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的建议”已收悉,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牵头相关科室、单位、部分街镇认真研究,现将有关办理情况反馈如下:

近年来,长宁区以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抓手,不断丰富文化内容供给,深入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在全市率先建成“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

一、以繁荣社区文化为抓手,强化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积极鼓励支持社区文化“达人”“能人”组建团队或参与志愿服务,构建“1+10+N”文化志愿服务长效管理机制,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总枢纽,街镇分馆、社区为基层服务节点,招募党员志愿者和离退休人员、社会热心人士、在校学生等3000余名文旅志愿者,通过党建引领、文化共建,着力推动公共文化场馆与其他条块阵地服务功能的融合。创新打造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组建“送欢乐艺术团”“青梦园”“乐享艺术”“图丁”“红色印迹”等特色志愿服务团队,推出“长艺˙日夜伙伴”“新华˙三十日·我志愿”“江苏˙午间公益一小时”“虹桥˙融服务”等服务品牌,构筑具有长宁特色的文旅志愿服务网络。其中,江苏路街道愚园路“红色印记”宣讲团团长霍白荣获2021年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同时,积极推荐文旅志愿者中的优秀代表参与地区办举办的“社区治理达人”评选,助力基层自治工作。

二、完善公共阅读服务网络,营造书香长宁文化氛围

区图书馆依托总分馆体系,围绕“世界客厅”“阅读上海”“一江一河”“阿拉长宁”四大板块,深入开展长宁区读书节、上海译家谈、海上女作家、海浪花讲坛、书文戏理·艺术对谈、少儿暑期读书月等全民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将阅读融入城市微旅行,推出“苏州河畔的城市记忆”“微行十年·阅见美好”城市文化微旅行十周年特别活动,持续打造以“漫步街区”为特色的主题式、全景式、体验式阅读推广品牌。依托樊登读书会、红蔓朗读会、中版书房读书会、长耳兔阅读俱乐部、长图剧社等阅读品牌活动,联手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世纪出版集团少儿出版社、故事会杂志社、樊登读书等专业机构,探索社会力量探索阅读推广运营新模式。通过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基层图书馆指导,北新泾街道“伏枥读书会”“校园图书漂流”、华阳路街道“静阅·雅读”、 天山路街道“知识服务大篷车”等阅读推广项目各具特色,构建并丰富“一街一品”阅读服务体系。两年来,全区举办各类线上线下阅读活动500余场,“书香长宁”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以社会参与为补充,激发社区文化服务新动能

与区文联合作聘请区域内文化名人、专业院团演员等作为文艺指导员,每年为10个街镇文艺团队配送超过1800课时,实现区域全覆盖。通过市民文化节、长宁区文化旅游购物节等重大活动平台,举办近千场次的文艺演出、展览展示活动,并对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群文团队、原创文艺作品进行表彰鼓励,目前全区共有各级群文团队1200余支,涵盖音乐、舞蹈、曲艺、摄影等各门类,活跃在基层社区,使广大市民就近就能参与文化活动。通过“党建引领,政府搭台,政策扶持”的模式,邀约优秀社会主体参与文化惠民工作,将其特色文化产品纳入文化配送菜单,推荐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遗在社区”“戏曲进校园”以及各类节庆活动。发挥长宁区公共文化服务联盟的资源集聚优势,发布艺术大师公开课、老洋房巡游、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等80个文化惠民项目。

四、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高地

联手教育部门和各街镇,每年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美育项目,提升青少年群体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如在愚一小学开展的“小学讲解员”活动,由区图书馆辅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挖掘整理讲解长宁红色故事,寓教于乐加强价值观教育。整合市、区文联资源开展专业版画艺术家进校园、“小手印”少儿版画公教活动、“生肖绘画到社区”等美育项目。联合区域内4所专业院团学校优质资源,定期推出不同主题和舞种的定制式活动,如“虹彩杯”少儿舞蹈展演、少数民族风情舞蹈展演、市民舞蹈培训、长宁舞蹈艺术欣赏季、“午间艺小时”等特色活动,营造浓厚的区域舞蹈艺术氛围。在长宁的14所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开展“非遗小达人”评选,新泾中学获评市级“非遗在校园”优秀示范学校。

五、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提升市民体验度和获得感

按照市、区两级“十五分钟生活圈”工作要求,不断健全区、街镇、居民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着力设施更新、内容拓展、时长优化、服务提效,更好满足群文活动需求。因地制宜建设好“家门口的好去处”,发挥好青年中心、工人文化宫等场所功能,结合城市更新,积极打造更多的文化新空间,已建立长宁“2+10+189+N”公共文化阵地网络(2个区级场馆、10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89个居民区文化活动室,N个社会服务点位),构建节点充分、形态丰富的“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根据每年市民文化需求调研结果,优化公共文化供给产品,并将文化活动扩展配送到商圈、楼宇、学校、部队、医院等,覆盖老年人、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人群。积极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以公共文化场馆云展览、云直播、云体验等数字服务为基础,健全数字文化服务矩阵,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让社区居民更便捷地获取文化资源和服务,开展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活动年均超过2万场次。

下一步,长宁区文旅局将携手各部门、街镇,充分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引领和示范效应,全方位保障全区群众公共文化基本权益,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不断推进群文活动开展。

一是充分发挥好区总工会资源优势。区总工会将进一步聚焦职工需求,助力长宁文化发展战略,将演艺、展览等活动作为工人文化宫核心功能之一,为“十五分钟文化生活圈”提供完善成熟的空间载体。除原有图书馆、会议室、排练厅等场地将持续完善环境设施外,一楼剧场将在近期改造为可供各类小型演出使用的综合剧场,举办常态化文艺活动,区总工会也已与东虹桥文化发展公司签署框架协议,根据老年人、青少年、企业白领、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携手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活动。

二是携手街镇打造特色社区文化服务品牌。在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和基本服务向社会的免费开放后,充分利用中心社区教育、体育、科普等资源,充实文化活动内容,加强文化团队建设,围绕“一街一品”、“一居一特”文化特色的打造,组织开展各类具有特色的文化专场,深化服务品牌,细化服务内容,提升全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橱窗、宣传板报、学术刊物、互联网(网站、网页和新媒体)等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自身文化服务活动品牌、优势项目的传媒推介,创新服务内容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4月17日

联系人:魏佳妮 公共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

联系电话:22051171

联络邮件:weijn@shcn.gov.cn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