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第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23号提案的办理意见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 索引号:SYMB2F308480202300015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文化
  • 发文字号:长文旅〔2023〕14号
  • 发布日期:2023-04-23

民革长宁区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整合区域社企校资源联合打造‘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研学文化空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主办意见答复如下:

近年来,长宁区以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不断提升社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社区文化内容供给,加强资源整合,已经形成了“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更好地满足市民对于家门文化服务的需求。

一是不断加强社区文化服务阵地建设。长宁区现有1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83个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长宁区作为中心城区,克服硬件条件不足的不利条件,通过内部挖潜、多点位共享等方式,加强“家门口文化客厅”建设。同时按照长宁打造国际精品城区的要求,开展了“家门口好去处”评选工作,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需求。

二是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内容供给。长宁区是全市最早开展公共文化配送的城区,并且2013年起率先在全市开展公共文化配送产品征集。近十年来,参与供给的主体不断增加,2023年有来自470家社会主体的1500余个公共文化产品纳入供给菜单。除比较受社区欢迎的综合性文化演出外,其中不乏有针对青少年的手工DIY、阅读推广、非遗手作、戏曲推广产品,针对亲子家庭的小型音乐会、课本剧、儿童剧等,能够更好地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品牌建设。近年来,长宁区各街道(镇)已经形成了“一街一品,一居一特”的文化品牌。如江苏街道以愚园路为特色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休闲街区,新华路以“五名”工程为特色开展老洋房巡游,天山街道“文化大篷车”品牌已经开展了十多年,虹桥街道以“融情古北”为开展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文化活动,北新泾街道近年来围绕“苏河源”开展阅读推广等活动。各街道(镇)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演出、展览、阅读推广等活动,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接下来,区文旅局将联合地区办、教育局等进一步指导各街道(镇)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社区创新公共文化空间、文化研学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

一是打造一批社区文化生活圈学习点位。遴选、挖掘区域内已有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点位,根据学习点培育标准对已有点位进行筛选、打造,最终建设一批嵌入式社区美好生活圈学习点位,使学习点成为社区教育办学网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通过推进合作共建、给予资金支持、组建服务团队、开展课程建设、丰富学习活动、加强质量评估等形式,形成嵌入式社区美好生活圈学习点的建设标准。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区域内的嵌入式学习点建设质量,更好地发挥教育服务功能。科学设计和调整教育服务内容,拓展包含参观、讲座、课程在内的主题巡演、非遗传承、数字化教育、手工体验等特色学习形式,促进全过程、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激发居民参与终身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社区学习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是指导各街道(镇)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以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验收为抓手,着力推进长宁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评估为契机,深化“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指导天山、程桥、仙霞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建或升级,进一步提升区、街镇、居民区三级文化设施服务能级,推动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功能提升,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三是搭建资源平台,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内涵。继续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纳入2023年“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开展“万千百”文化惠民工程,落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展“社会大美育课堂”。继续办好上海市民文化节长宁区活动和市民夜校长宁分校,通过总分馆体系把更多文化项目延伸至商圈、楼宇、公园、绿地等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加强与各类社会主体的共建共享,将空间与资源有效整合。探索成立“虹桥文旅荟”,集合市、区文化机构、专业院团等资源,构建文旅全产业链交流共享平台。

最后,再次感谢贵单位对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贵单位能一如既往支持我们的工作。

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4月23日

联系人姓名 :魏佳妮 联系电话:22051171

联系地址:长宁路599号1117室 邮政编码:200050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