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第十五届一次会议第152号提案的答复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 索引号:SYMB2F308480202200026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文化
  • 发文字号:长文旅〔2022〕12号
  • 发布日期:2022-03-29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陈俊、张晰委员:

    你们在区政协第十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长宁区非遗进校园的建议》的提案我局已收悉,今年恰逢“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之年,提案就如何推动非遗普及教育,推动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和专业机构建立非遗传习所和传习点,支持非遗品牌做精做强等提出了宝贵意见。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第152号提案,多次召集相关科室、单位对提案中的建议进行专题研究,现将有关办理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双减为契机,创建非遗进校园长宁模式

围绕提案中提出的“以‘双减’政策为契机,探索非遗项目在校园中传承”的建议,近年来具体举措及成效如下:

“非遗进校园”工作在长宁已开展10多年,区文旅局结合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结合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建设,点面结合多方联动、广泛铺开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形成“非遗进校园”创新传承新机制。

一是“农民画进校园”项目形成多方联动机制。近年来,在长宁区“西郊农民画进校园”已成常态,相关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有声有色,累计吸引3万多人次参与;西郊农民画教学已成为长宁区多所中小学的特色课程;西郊农民画相关教材也出版发行;提取西郊农民画核心元素开发而成的文创衍生品不断“上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长宁区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色成长”行动的核心思想,在未成年人中深刻反映党的伟大精神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力量,令其更好地体会建党百年辉煌历程中的奋斗故事,以长宁区特有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西郊农民画”作为创作形式,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红色资源,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全资源整合、跨部门融合,“非遗进校园”在长宁形成联动机制,非遗保护和传承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二是“沪剧进校园”项目形成传承结对机制。作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又一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沪剧”,多年来“沪剧进校园”也已成常态,长宁沪剧团作为非遗传承保护单位,不遗余力地推进“沪剧进校园”项目,并根据沪剧艺术的特点,以着重培养和挖掘沪剧新人和苗子为目的,建立重点学校传承结对机制,以建立沪剧传承基地的方式,培育未成年人中的沪剧好苗子,为沪剧传承保护中心输送青年沪剧新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沪剧传承人陈甦萍,在长宁区新泾中学成立了未成年人沪剧传承基地。传承人制订三年培养计划,并在基地开班典礼上亲自授课,身体力行做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不仅如此,传承人陈甦萍各方邀请沪剧艺术名家,用集中授课和小课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中学生开发沪剧艺术普及导赏的创新服务,积极培育、扶持孵化沪剧表演后备人才。经多年努力,2021年新泾中学沪剧特色班的15名中学生加盟沪剧新戏《风雨江城》的演出,2022年2月又参与纪念顾月珍诞辰100周年沪剧演出会,大获成功。这是陈甦萍沪剧艺术传承基地的一件可喜成绩,也是“沪剧进校园”与未成年人传统戏曲教育的结合成果。

三是不断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审美能力。在各类非遗项目进校园过程中,都安排了学校特色专场活动,农民画进校园展览中“彩墨生辉”“虎虎生威”“灯彩百年”“我型我塑”等展览的空间变化成不断转换、精彩纷呈的艺术学习空间。新剑幼儿园撕纸节中,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联结,开展亲子撕纸培训和教师撕纸培训模式,打造家校社联动的“生肖撕纸长卷”,自2015年起每年一幅5米长卷。以非遗传承传播为目的开设的各类传统文化大课堂,以文教结合的方式,与区域内单位“小主人报”合作,定期开展弘扬和宣传长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高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审美能力,用孩子的眼光看非遗,学非遗,从小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怀。

二、 以基地为抓手,试点共建教案与师资梯队

一是“面塑进校园”项目形成教材教案研发机制。市级非遗项目“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张书嘉,以课本教材开发为模式,摸索开辟了一条“非遗进校园”教材开发机制。近年来,传承人以“创意”的概念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于2012年启动“面塑进校园”非遗课本教材开发工作。5年来,通过“面塑进校园”形式走进30多家学校,教授面塑课程达500多课时,分享面塑体验活动达100余场,普及人数达2000多人次,培养面塑种子教师15人。为更好更多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面塑人才,传承人张书嘉系统编著非遗教材《手工面塑》,已正式出版发行,相关课程被上传至网上云课堂,并进一步开发“面塑-空中课堂”相关课程。张书嘉将非遗面塑技法在新材料上尝试运用,打破民众对传统面塑的固有想法,教出了新创意、新方法,培养孩子们从传统的面人,衍生扩展到创意时尚作品。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长宁非遗实践活动结合红色文化主题,开展一系列未成年人非遗创作活动。张书嘉带领学员团队,应邀参与新民晚报全媒体推出创意面塑短片《红色弄堂》,用千年民间技艺还原百年红色故事,寻找烟火气中的红色回忆。

二是长宁“非遗进校园”形成常态,知识普及与技能培养并重。“红色引航”长宁区中小学生西郊农民画主题画展就是“非遗进校园”的典型案例。长宁区28所中小学校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学校专题学习,让孩子们掌握西郊农民画的绘制工艺,现场展出作品正是从200余名学生创作的西郊农民画中遴选而出,学生的视角涵盖了从聚焦长宁发展变化、拥抱生活多姿多彩,到回望党和国家的百年历程的各个方面。

三、成立非遗进校园专家委员会

今年是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重点之年。长宁区积极响应上海市文教结合行动规划的号召,坚持把深化宣传文化和教育系统跨界融合、资源共享作为关键举措,坚持发挥文教结合的制度机制优势,坚持促进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提升、不断促进传承创新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形成多方协同传承机制,共建家校社良好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是校园美育最珍贵的养分。为使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学校和课堂,在区文旅局与教育局、新泾镇人民政府等部门联合行动,长宁区教育学院美术学科教研团队与长宁非遗保护中心、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与各中小学通力合作,探索建立美育协同非遗传承机制,积极统筹整合各部门美育资源,以学校为主阵地,不断延伸拓展,形成开放多元、家校社协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生态。

二是精准匹配文教需求,营造“小小传承人”学习氛围。长宁非遗保护中心积极探索“非遗+文旅”新模式,与长宁区图书馆强强联手、紧密合作,将“中国元素”(天山西路北渔路沿街门面房)改造升级为“非遗书房”,开设“非遗典藏、上海习俗、古典文学、旅游天地、科创手工、饮食生活”六大专栏,为全市未成年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校外主题阅读空间。同时开办“市民艺术夜校长宁分校”的非遗教学点,作为“非遗进校园”普及化教育的社会化延伸和教学性衔接,利用周五晚和双休日,为未成年人提供校外非遗专业培训服务,为有自主创业需求的年轻人提供非遗升造通道,为新一代青年非遗传承人、非遗艺术家提供创作平台。

接下来,长宁区文旅局将联手区教育局继续通过“非遗进校园”工作,与“非遗在社区”“非遗进商圈”相结合,帮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务,同时也帮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好地履行社区传承传播职责,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让更多的百姓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姓名 :魏佳妮              联系电话:22051171

联系地址:长宁路599号1117室      邮政编码:200050

 

 

                                         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3月11

 

 

 

 

 

 

 

 

 

 

 

 

 

 

 

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办公室                                                    2022年3月11印发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