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文旅局对长宁区人大第十六届六次会议第069号人大代表建议的答复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 索引号:SYMB2F308480202100048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政务公开
  • 发文字号:长文旅〔2021〕15号
  • 发布日期:2021-05-06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签发人:方  雷

施健代表:

你在区人大第十六届六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创造城区文化新生态,树立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议》我局已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将意见答复如下:

长宁历来高度重视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近年来长宁区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更好满足长宁百姓对普惠、共享、优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需要为目标,制定了长宁区公共文化“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以人为本,优质均衡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为全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累积经验、提供示范上贡献了长宁的智慧,着力提升城区软实力。

一、深挖人文底蕴,讲好新时代长宁故事

一是多方汲取灵感,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创作。“十三五”以来,长宁区共有39个作品在“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中获奖。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长宁区广大公共文化工作者立刻投身到文化抗疫行动中,共创作摄影、美术、书法等作品1000多件,原创诗歌、歌曲等作品近50件。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根据大年夜远赴武汉抗疫一线的长宁医务工作者的故事创作的原创歌曲《逆行中的你》,长宁沪剧团创作的沪剧小演唱《有风的日子》,表现了长宁白衣战士们“舍小家,顾大局”的奉献精神。同时今年区文旅局还将以中共中央局机关旧址中的历史人物为原型,创排广播剧《守望的前夜》,讲好长宁红色故事,宣传长宁典型任务和事迹,在创排过程中区文旅局也充分参考地方志、档案馆、党史办等文史资料,吸纳各方意见,不断提升作品水准。二是汇聚优势资源,办好重大文化节庆。2021年正值党建100周年,围绕“建党百年”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这一定位,区文旅局广泛搜集相关素材,,编制《百年印记㐀长宁悦读地图》,立体式地向广大市民呈现了长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城市新貌,生动地展现了长宁的海派文化底蕴。近日,“回眸百年路 奋进新时代”2021年长宁区读书节、“百年百琴”等庆祝党建百年的主题活动也将陆续开展,集聚全区优势资源,共同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二、拓展文化阵地,打造“十分钟文化服务圈”

一是探索创新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利用现有公共设施,通过多点位、共建共享、创新性点位等方式,建设一批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米的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空间。二是打造公共文化“微空间”。以网格式打造多片区共享的3.5级“市民中心”。盘活闲置民防用地、废旧停车场等资源,建设多个居民区共享的大型综合市民中心。以微更新盘活社区公共空间“边角料”。通过城市更新、精品小区建设等,使“旧小区传达室”变身“社区公共客厅”、老弄堂成立“弄堂议事会”、楼宇墙面升级为“艺术彩绘文化墙”等。三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大网络”。积极推进长宁文化大厦、虹桥草坪音乐产业园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将青年中心、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公共设施纳入大文化体系。结合城市更新推动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性利用,促进更多名人故居、革命历史遗址、工业遗址等对外开放,打造具有独特气质和魅力的综合空间。

三、创新宣传模式,数字化推动文旅融合

一是依托“建筑可阅读”,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和宣传。区文旅局以设置二维码导览铭牌为契机,结合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5.19中国旅游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推出迎接黎明、博物馆之声等10条文旅精品线路,线路主题涉及红色、博物馆、艺术、风貌保护区等多个领域。发布《长宁文旅护照》,撬动区内春秋航空、分众传媒等重点企业投入资金超过500万元,吸引更多市民游客“走近”“走进”建筑。二是依托互联网技术,积极助推优秀文化传播推广。发挥“长宁文旅”微博、微信等政务新媒体的宣传推广。开发上线“长宁文化云”网站及手机app,集合文旅活动预定、在线资源库、文化志愿者、数字场馆、缤纷长三角等功能,在线直播、电子相册、云端互动等在线服务收到广泛关注。推出长宁原创直播类互动节目“长桌派”,9期节目累计吸引观众453万。三是依托合作联动,统筹优化区内丰富文旅资源。加强与各部门、各街镇的沟通协作,鼓励各社区、各场馆以文化墙等集中展示的形式(如:愚园路名人墙、凝聚力博物馆等)对历史名人、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行图文推介和集中展示,着力将更多的文化故事和正能量呈现在市民面前。打造居民区“文化睦邻点”,将文艺演出、文化导赏、市民修身等活动送到百姓家门口,332个文化睦邻点,成为长宁乃至上海文化新景观。

四、凝聚多方力量,共营城区文旅新生态

一是规划引领发展,持续拓展长宁文旅发展格局。长宁区文旅局于2020年4月中旬启动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十四五”规划工作。区文旅局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制定《区文旅局“十四五”规划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节点和规划要求。与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多次联系沟通,并委托社科院文学所作为此次“十四五”专家力量,为文旅专项规划提供专业支撑。编制规划期间,本着“资源整合,开门做规划”的原则,区文旅局邀请区内文化界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级文化单位同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他们对于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也在“上海长宁文旅”微信公众号上广泛征求市民对于长宁文旅未来发展的想法。二是加强扶持引导,助力文旅产业健康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要素聚集以及模式创新,不断集聚重点企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能级,扶持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星空传媒、樊登读书会等文化艺术类品牌项目和企业,促进区域性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由政府牵线、政策保障、商家主导、社会组织运营模式,逐步形成高岛屋雅乐共赏、金虹桥戏剧天地、南丰城亲子趣玩等特色主题鲜明的文化消费空间,鼓励、引导、开展各项艺术商圈系列活动近1600场。三是强化制度保障,构建公共文化制度参与机制。通过广泛甄选、民主推荐等方式,构建起有序与开放相结合的公共文化制度参与机制,充分动员、引导、激励、扶持民众参与文化建设。成立长宁区文化馆联合总馆、长宁区公共图书馆理事会,为更多公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搭建了平台、畅通了渠道。理事会成员由政府部门代表、文化场馆职工代表、社会各界代表组成,其中社会各界代表占多数,充分调动“文化能人”参与文化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公共文化由“系统内小循环”变为“社会化大循环”。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长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提高城区文化软实力,不断彰显城区文化魅力的重要一年。代表提出的关于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创造城区文化新生态,树立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议对于长宁区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有着相当高的参考价值。区文旅局将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根本遵循,积极采纳代表的相关建议,围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文化旅游+”多元产业发展这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深化文化和旅游方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彰显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探索成立虹桥海派文化联盟,吸收各方社会力量参与长宁文化建设,用好区内市、区文化单位、专业院团、文化旅游单位、宾旅馆等资源,形成信息交互、资源共享的平台。探索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服务中心深度合作路径比如在老洋房内开辟旅游咨询点,阅空间,舞空间等内容,优化“艺游长宁”微旅行线路,提升城区文旅吸引力。

二是聚焦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转型:围绕李强书记近期提出“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的要求,“十四五”期间,优化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一站式”采购平台功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量化评估系统在区级、社区级公共文化场馆全覆盖,深化“长宁文化云”平台建设,营造“公共文化无处不在”的氛围。

三是聚焦“文化旅游+”多元产业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金融、贸易、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通过支持“爱奇艺”“百视通”“春秋”“携程”等业内龙头企业,打造网络视听、在线新文娱、艺术品交易在长宁集聚,扩大长宁新演艺空间布局,提升演艺服务能级,探索驻场演出模式。

“十四五”期间,区文旅局将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而不断奋斗。

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4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姓名:刘晓璐               联系电话:22051252联系地址:长宁路599号1214室    邮政编码:200050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