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宁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107号提案的答复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 索引号:SY0024384790202500012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政务公开
  • 发文字号:长科委〔2025〕10号
  • 发布日期:2025-04-23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签发人:詹镭

田奕委员:

您好!

在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针对关于深化推进长宁科创街区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您提到了在“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中创新要素交互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具体建议,对进一步提升“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创新生态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对本提案的办理概述

在上海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源源不断地形成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向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背景下,长宁结合区域实际,把握科创回归都市机遇,积极探索打造“上海硅巷”科创街区,作为服务对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长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二、对提案建议的答复

(一)“上海硅巷”概况及优势

“上海硅巷”科创街区作为“科创中国”长宁试点区域,规划范围东至江苏路沿线,南至延安西路沿线,西至凯旋路沿线,北至长宁路—愚园路沿线,中间以武夷路、定西路支撑形成“田字格”,总面积约为1.48平方公里。与其他科创园区或街区相比,“上海硅巷”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历史积淀丰富。二是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流量优势明显。三是各类空间无缝衔接,产城融合度高。

(二)“上海硅巷”的短板及不足

从产业定位方面看,有产业生态圈尚未形成,量级偏小、协同不够、缺乏龙头和院所战略合作有待深入,对基础研究的关注支持力度不够大、对创新成果的转化承接效率不够高等问题。

从服务功能方面看,有科技创新孵化功能不足,创新创业载体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孵化功能不强和多元专业服务功能不足,包括科技金融、功能平台和创新氛围不足等问题。

从整体环境方面看,有区域功能需要围绕“上海硅巷”建设进一步整合;区域内仍存在部分低效用地,更新活化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区域内人才多元配套服务保障有待完善等问题。

(三)推进“上海硅巷”建设的举措

一是建设一家重点聚焦的高质量孵化器。区科委积极牵头,大力推动建设“数字硅巷”高质量孵化器。明确高质量孵化器运营主体,围绕先进半导体,即面向无线通信、光电信息、影像技术、高端医疗设备、物联网的商业化应用场景和超导技术,即聚焦超导传感器SQUID(超导量子干涉器件)、超导探测器SNSPD(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等产业推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同时围绕“上海硅巷”产业定位,建设相关的概念验证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梳理“上海硅巷”范围内的载体空间,为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供给孵化空间。

二是进一步提升科创金融服务精细度与专业化。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为科创企业、人才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银行等机构与硅巷的合作伙伴工作机制,丰富“金融助企”专项服务包。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科技金融产品、技术创新,试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丰富的投融资选择,满足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加强市区两级政府引导基金联动,深化与市场化投资机构合作,积极争取设立“上海硅巷”基金。

三是进一步营造科创氛围,培育活力生态。用好用活区域历史人文资源、文创资源,以更高浓度的科创文化涵养街区人文生态。要更加突出企业等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等在产创融合链条中的关键作用,支持重点科创企业围绕产业互联网、集成电路等主题举办系列活动,争取更多学术会议、科创展会落地硅巷。要将科创精神导入大街小巷,依托钱学森旧居、历史名人墙、社区书院等一批人文科普资源,挖掘科学家精神,为科创街区建设植入历史人文底蕴。

 

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5年4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姓名:马 焱                 联系电话:22050931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长宁路599号931室   邮政编码:200050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