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宁区第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第01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 索引号:SY0024384790202500004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政务公开
  • 发文字号:长科委〔2025〕2号
  • 发布日期:2025-04-21

对长宁区第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

第01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签发人:詹镭

关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上海硅巷找准定位形成产业集群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十周年,市委提出,上海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源源不断地形成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向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此背景下,长宁结合区域实际,把握科创回归都市机遇,积极探索打造“上海硅巷”科创街区,作为服务对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长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一、完善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

我区于2023年制定出台《长宁区全面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六大专项行动为街区明确了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努力将“上海硅巷”打造成为科创转化的“策源地”、科创产业的“示范地”、科创生态的“承载地”、科创人才的“集聚地”。2024年,上海硅巷科创街区打造被列为区委重点调研课题,并纳入区"十五五"规划编制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标志着街区建设进入新阶段。

在体制机制方面,我区创新“党建+人才+产业+项目”“四位一体”协同机制,聚焦人才引育、平台搭建和环境优化等方面,通过培养优质联动、培育优化赋能,形成多部门综合联动、上下游协调联动、产学研一体联动的引育格局,集中优势资源,发挥集成效应,助力“硅巷”品牌打造。

二、培育产业集群,构建创新生态

近年来,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街区不仅集聚了一批产业互联网细分赛道的优质企业,更培育了一批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底层技术研发的创新型企业。与此同时,智能网联、产业互联网相关的 AI+、集成电路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产业、新赛道也在街区内呈现出一定的集聚趋势,与全区产业发展导向同频共振,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在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方面,新微科技集团构建了“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即以微系统所为创新策源地、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为产品中试与技术转化平台、新微科技集团为科技创投融资与产业化平台,形成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流程创新生态。中科院硅酸盐所在硅基材料领域持续深耕,东华大学则依托其在新材料和时尚设计领域的学科优势,打造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进一步丰富了街区的科技创新矩阵。

三、优化服务体系,强化要素保障

提升服务能级。全区各经济部门充分发挥现有区领导深度联系走访机制及“1+11+11”服务体系优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服务支持,切实落实“区领导重点服务、部门专业服务、街镇综合服务”的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在重点商务楼宇设立营商环境服务专区,引入税务、“一网通办”等智能自助终端,可办理超过700项政务服务事项。

创新投融资模式。以区科技金融服务站为平台,全面推动上海市科技金融政策在长宁区实施落地,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公益性融资服务。加强与银行、投资机构之间的对接,联手银行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科技创新金融产品,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更好地提供贴近科技企业需求的投融资服务,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增强政策供给。今年1月,《长宁区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围绕鼓励科技研发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三个方面,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人才办继续实施优秀人才租房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人才安居租赁房源规模,探索实施人才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全方位提升人才生活工作的便捷度、感受度、满意度和归属感。

强化人才引育。通过举办国际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发布校企合作项目“揭榜挂帅”、支持企业设立各类人才团队项目、畅通专技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实施各类优秀人才计划等措施,多措并举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和社会紧缺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源来长宁创新创业,为科创街区建设提供人才服务支撑。

创新孵化模式。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上海硅酸盐所创新策源能力,发挥新微科技集团成熟的产业孵化经验与产业生态优势,聚焦集成电路研发和应用为主的未来产业,以“材”“感”“智”为方向,重点打造“上海硅巷”高质量孵化器,服务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和硬科技企业的加速孵化。

四、激活科创氛围,繁荣创新生态

愚园路、武夷路等风貌道路建设成效显著,重点打造“硅巷 NO.1”、硅巷创客厅、武夷新象限、翡悦里等科创空间,吸引800余家创新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出黑湖科技、西井科技等一批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街区内定期举办“上海硅巷”早餐会、中美青创大赛、脑机接口产城融合会议、创新说等科创论坛活动,为企业家和青年创客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区域创新生态日益完善。

五、下一步思考

(一)明晰定位方向,优化协同机制。立足长宁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整合交通便捷、产城融合等发展禀赋,依托扎实的产业基础、持续的城市更新、优质的人才资源和活跃的民营科技企业集群,以打造“高质量孵化器、高品质科创微空间、高价值科创金融、高素质科创人才、高浓度科创文化”为目标,构建"一主街六组团"空间格局。探索深化与高校、院所、创投机构、服务机构的战略合作,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形成长效协同发展模式。

(二)聚焦核心产业,构建创新生态。围绕科创载体、高质量孵化器等,聚力发展产业互联网、集成电路两大核心产业。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持续筑牢AI、大数据等产业互联网底层技术基础,不断丰富AI+产业应用场景,重点打造细分赛道产业互联网企业集群。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充分发挥中科院微系统所的技术研发优势和成果转化平台优势,瞄准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智能传感三大产业方向,加快培育未来产业集群。同步推进文创、消费等配套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科技引领的复合型产业生态。

(三)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创新赋能。聚焦科创服务的策源转化功能,加快打造科创孵化器,着力培育符合硅巷产业导向的硬核科技企业。促进各类服务融合并进,以区国资布局优化调整为契机,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抓手,强化国资系统科技创新投资功能,联合创投机构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强招投联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及优质项目落地。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整合长宁金融园、“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党建联盟等平台资源,形成科技信贷、科技保险、风险投资等多元化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探索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生态。

最后,我们感谢并欢迎您持续关注和支持“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与我们一道增强区域创新策源功能,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并进。

 

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5年4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姓名:王建涛                联系电话:22050980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长宁路599号    邮政编码:200050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