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签发人:詹镭
严洁红、李凌、谢何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推进长宁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长宁区以“数字长宁”战略为引领,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两大国家和市里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长宁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地位,以企业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打造适合企业创新发展的优质营商环境,持续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长宁已经成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的沃土。
一、创新产业蓬勃发展,创新企业快速集聚
近年来,长宁区立足数字经济产业基础和机遇优势,在推动人工智能等创新产业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夯实产业根基,努力实现多方位赋能和效益提升。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数字经济占全区税收比重超过了40%,全区亿元以上交易量的电商平台达21个,电子商务平台交易总额已位居全市第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超过1/4;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产业链关联企业超过460家,2022年实现综合税收约2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
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了一大批细分领域独角兽、创新性企业集聚发展。智能传感器领域的龙头企业矽睿科技、AI赋能风电和零售行业的扩博智能、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企业黑湖科技和天博开物、新能源服务行业的宁普时代、深耕工业研发软件的易立德、智能汽车创新企业嘉峪智能、自动驾驶领域的西井科技和嬴彻科技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成为我区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新生力量。
积极推进创新场景应用:长宁秉持“容缺、容错,扶新、扶特”的理念,厚植包容审慎的宜创土壤,积极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成为最新技术、最新应用的“最佳试验场”。在智慧政务、智慧商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安防等多个领域,引导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放和示范应用项目建设,推动实现企业发展和产业惠民的有机结合。一是用政策引导应用落地。开展区级创新产业专项(人工智能)和鼓励创新应用场景开放政策申报和立项,支持区内企业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及协同创新等技术建设创新应用场景。二是推动试点应用开展。引入上海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立足上海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总体要求,稳妥有序推进区内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打造“数字人民币+”十大特色场景。三是多领域开展应用场景建设。按照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聚焦医疗、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支持区内人工智能企业积极参与市、区试点场景建设,如盟广、携程参与市级试点场景“智住酒店”建设,翼方健数助推医疗卫生数字化转型,科大讯飞全力打造区级教育数字底座等。
二、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企业创新活力
在政策体系构建方面:长宁区以《长宁区鼓励科技创新的实施办法》为核心,以《长宁区深入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实施办法》等“3+3”产业政策为支撑,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统筹协调的政策服务体系,成为支撑和推动企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长宁区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2022年经认定的技术交易超过56亿元。
在交流平台搭建方面:长宁区通过搭建高质量的行业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的互利合作,构建企业创新生态。如举办创投沙龙系列活动,携手知名投资机构、数字经济行业龙头及代表企业,共同搭建政策、资本、载体、人才、技术、应用场景等对接平台。成立“虹桥智谷”CTOU首席技术官联盟,联盟首批38家成员主要来自区内知名科创企业的技术管理者及高层管理者,采取定期交流沙龙、参观考察、学术论坛等形式,搭建科创企业交流平台;成立“长宁双创服务联盟”,成员包括微系统所、硅酸盐所、新微集团等重点创新创业载体,通过拓展“双创朋友圈”,构建全链条“双创生态”,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在企业服务方面:长宁区以企业诉求为导向,构建了领导重点服务、部门专业服务、街镇综合服务以及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系、国资企业系、成长型企业系的“三级三系”企业服务体系,坚持以企业评价为第一标准、市场主体感受为第一感受,建立了“楼门口”服务体系,全覆盖、全方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及时响应企业诉求,当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
三、构建人才集聚区,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和环境
2021年11月,长宁区发布了《长宁区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聚焦临空经济、智能网联、时尚创意等优势特色产业,人工智能、金融服务、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以及在线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围绕建设“数字长宁”,大规模引进培育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海内外优秀人才,打造更加科学合理、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构建产学研用相互结合的人才创新体系,营造功能健全、高效便捷的一体化人才服务体系,通过“一库两园三站”的布局与建设,形成吸引人才近悦远来的“梧桐林”,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以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带动长宁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实现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目标”。
人才引进落户方面:2020年,长宁区出台了《长宁区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在人才落户的条件上大幅度放宽,总体形成梯度化的人才落户政策(国内人才引进落户、紧缺急需人才引进落户、留学回国人才落户、居住证转常住户口和居住证积分)。而科技创新型企业一般都是高新技术企业,是人才引进的重点机构,在落户方面非常便利(博士直接落户、硕士工作满一年、本科工作满两年)。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推进实施“高层次人才配套资金资助、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设立虹桥人才荟服务站点”等一系列服务保障政策,尤其是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坚持多措并举,实施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的人才安居政策:一是提供优秀人才租房补贴。近3年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85亿元,惠及优秀人才1.1万余人。二是提供留学生公寓。为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境)人才租住留学生公寓,提供最长12个月、最高4.5万元的租金补贴。三是提供人才公寓。建成14个公租房项目,可供房源1900余套,惠及人才7000余人才,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自建或代理经租等方式运营人才公寓,“十四五”末人才公寓保有量15000套。
鼓励校企合作人才共育:为进一步鼓励本区企事业单位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等之间加强合作发展,根据《长宁区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长宁区制订了《长宁区支持校企合作人才共育项目实施细则》,积极探索创新符合人才发展规律和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学、研进一步融合,鼓励区、校、企形成产业共兴、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氛围共创的良好局面。我区对于符合区域人才发展导向、具有较强创新性和推广价值、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较好价值的校企合作项目可一次性给予10-40万元的资金资助。
四、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助力科创企业快速成长
引进私募基金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助力:着力打造长宁金融园、西郊金融园两大载体布局建设,引进上海合弘景晖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私募类企业,以私募股权赋能科技企业发展,实现科技与资本的良性循环。例如,合弘景晖主投生命健康、消费科技等领域,已帮助上海联影医疗等一批企业成功上市,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加速度”。
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2022年,依照《长宁区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和金融科技创新的实施办法》,对上海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算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寰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金融科技企业予以认定,积极展开政策兑付工作。目前,区内已聚集上海寰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虎博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金融科技企业。通过“筑巢引凤”发挥金融科技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技术集聚、资本集聚、产业集聚。
优化金融产业配套服务:疫情期间,积极搭建“政企银”三方对接平台,通过举行“长宁营商通”——抗疫助企纾困云宣讲系列活动(金融专场)、上线“长宁营商通-企业服务小程序”等方式,帮助企业更简便、快捷地反映困难与诉求。同时,结合《长宁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暖才惠企政策措施》,线上线下齐发力,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疏通堵点、解决难点、疗愈痛点。
五、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设商标业务受理窗口,提升业务综合性。为了更好为长宁及周边地区的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知识产权服务,在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上海长宁受理窗口,开通注册商标专用质押登记业务,与原有的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和商标品牌工作站,发挥三合一效能。二是围绕示范试点园区及商标品牌指导站,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以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两个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试点园区为依托,开展面向企业的政策宣传、实操培训等工作,2022年共开展相关活动11次;以商标品牌指导工作站为依托,开展《长宁区促进质量提升、品牌发展、知识产权运用的实施办法》宣讲、著作权和商标侵权判定和案例分析、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利用等培训活动,鼓励企业培育高质量专利,增强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方面的实务能力,参与企业120余家次。
强化“专精特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服务:一是建立长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沟通和交流机制,组织开展政策宣讲、法律培训和实务操作等宣传培训活动,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求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参与企业超过150家次。二是依托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分享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高价值运营实施策略和交易案例分享、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介绍、专利技术挖掘与专利授权策略等内容。三是编制印发《长宁区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第一版)》。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引导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意识, 2022年组织区内企业40人参与了为期一周的知识产权工作者长宁专场培训,参与培训人员获得了“知识产权工作者”资质。
六、下一步工作思考
(一)依托创新平台,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健全市场参与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工作导向,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联合科技创新模式,继续举办长宁区创新创业大赛、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双创竞赛活动,积极发挥CTOU首席技术官联盟、双创服务联盟、全球高校(上海)校友联盟等功能平台作用,为区内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创新载体、投资机构、服务机构搭建供需双方交流平台,鼓励市场主体以实验室培育、产学研合作等模式组团开展科技攻关,激发各类主体在政策、科研、资源、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优势,相互赋能、协同发展,促进更多优质的资源和项目向长宁聚拢,形成更加凸显的创新产业集聚效应。
(二)集聚高层次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级。充分依托中科院微系统所的技术研发优势,充分利用科大讯飞、西井科技、矽睿科技、荷福智能等领头企业集聚的优势,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布局基础性、原创性、领先性技术的研发;积极落实科技人才集聚区建设要求,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用实实在在的人才政策支持优秀人才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支持创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成长性较好的民营科技企业中设立硕博士创新实践基地,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本区企事业单位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团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紧缺专业人才联合培养。
(三)开展金融专业活动,持续深化产融对接服务。推进落实《长宁区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和金融科技创新的实施办法》,强化政策宣传,发挥政策“引力场”效应,吸引各类金融服务业企业及金融科技企业落地长宁,鼓励开展各类金融专业活动,支持区内科创型中小企业;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支持金融科技类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仲利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研究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险控制水平,更好赋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发挥区金联会、金融产业联盟作用,不定期开展金融需求、企业服务、投资促进对接活动,拓宽科技类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拓展“长宁营商通-企业服务小程序”覆盖面和知晓度,鼓励有融资需求的科技类中小企业在线提交金融诉求或需求,提升产融对接便利度。
(四)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建设。在长宁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长宁区综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站点,结合《长宁区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第一版)》将长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一单掌握”“一站提供”,提升创新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依托上海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推进长宁区专利超市建设(2023年一季度正式开张),不断挖掘“沉睡专利”,通过线上平台实现转移转让和开放许可;推进长宁区知识产权集聚服务小程序建设(2023年二季度正式上线),集资讯发布、业务咨询、需求发布、多方对接等功能于一体,为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五)驱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上海硅巷”建设。“上海硅巷”是区委、区政府贯彻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的重要举措。“上海硅巷”充分发挥街区现有特色优势和资源禀赋,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为着力点,以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为主线,进一步促进区域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培育开放创新生态,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
最后,我们感谢并欢迎政协委员们持续关注和支持长宁区科技创新工作,与我们一道积极推动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
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3年4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姓名:王建涛 联系电话:52388272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安西路35号 邮政编码: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