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签发人:熊秋菊
张薇薇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支持区域高中学校开展美术学科创作教学的建议”的书面意见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长宁区一贯重视学生艺术素养发展,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上海市学校美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区教育局、区文旅局发挥文教结合机制优势,深化文化与教育融合发展,集聚优质教育与文化资源,助推长宁区学校艺术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美育核心素养
长宁区各高中学段学校均按照国家和本市关于学校艺术课程开设要求开设艺术课程。在市教委教研室的指导下,全区学校选用普通高中《艺术》必修教材四册作为高一、高二必修内容。其余学期,学校可根据师资及学校艺术特色修习其他选择性必修教材,通过不同的艺术展现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与美育发展目标,发展学生艺术兴趣与专长,培育学生美育核心素养。
二、强化艺术“一条龙”美术项目建设,为师生发展搭建平台
2021年7月,复旦中学美术项目获批成为上海市首批学校艺术“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区教育局、区少年宫根据学校特点及项目发展规划,共同推进艺术团创建、师资培训、活动开发及资源开放等建设。依托上海市重点学生艺术团长宁区少年宫书画工艺表演团与区书画工艺名师工作室师资,对学校建立美术项目学生艺术团给予帮助与针对性指导。一是建立复旦中学云美术学生艺术团,在专家的引导下确定团队发展方向,规范团员管理,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形式。二是请学校带团教师跟岗市级艺术团管理,观摩区少年宫艺术团教学,提升教师管理团队与组织校外活动的管理能力。学校管理教师在2021、2022年多次获得市级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三是指导美术艺术团学生自主策展校内艺术创作活动展示。四是积极推送优秀团员参加市区级比赛。通过共建发展,学生多次在市级、区级层面获奖。
三、用好区域馆校合作课程,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充分发挥区域内刘海粟美术馆、国际舞蹈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和版画艺术中心等优质艺术资源作用,让学生进入专业场馆参加体验式学习,打造有规格、有深度的场馆教育模版。精心打造版画课程进校园活动,让版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聚合区文旅局、区教育学院与社区资源,打造校园中的美术馆——“新苑美术馆”,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育,引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自主策展,将需求和想法转换成校园美术馆的策划内容,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创造、实施整个项目过程,提升审美能力,让艺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四、融合非遗资源与美学教育,激发青少年艺术活力
一是区文旅局以长宁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色成长”行动“红色引航”为主线,以长宁特有的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西郊农民画”作为创作形式,深入挖掘区域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青少年通过画笔绘制出爱国主义精神画卷,深刻感悟建党百年辉煌历程。二是打造艺术课堂直播季,创新艺术培育形式。区文旅局与区文明办、区教育局联合主办“快乐暑假——云上约”青少年暑期系列活动,在双减背景下搭建“非遗在线、我是戏迷、少儿艺术、经典诵读”四大线上社群和公共平台,向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艺术熏陶和学习机会,用美育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未来,区文旅局将以“以全民美育提升市民审美素养,以全过程美育践行社会大美育计划”为主题,打造好虹桥当代艺术馆的重点展览品牌,加强少儿生肖、粉画、版画,计划拓展钢笔画、油画棒、水彩的品牌建设;同时兼顾非遗中心的海派书画艺术馆,结合市美协、区文联及各社区分馆的资源提升艺术馆的展览品质,继续跟进和打造“社区美术馆”“校园美术馆”。
五、推出线上艺术课程,尝试线上资源供给新模式
依托长宁教育数字基座,推出“星课程”系列艺术微课,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线上艺术直播课,使区少年宫艺术课辐射全区学校,惠及所有学生。2022年疫情期间,不间断开展线上艺术教学近2000课时,线上活动近50个,各艺术团队以抗疫为主题创作艺术“云”表演,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居家生活。未来,将继续在长宁区教育数字基座上线“城堡传艺”系列艺术云课,打造线上“上海学生美术馆”,学校可在课后服务时段选择播放供学生学习,学生也可在业余时间自由选择学习。
六、将美育素养纳入督导体系,促进学校美育扎实开展
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性督导已将美育素养指标纳入指标体系,评价要素为学生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艺术鉴赏与表现能力,能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经常欣赏文艺作品、观看文艺演出、参观艺术展览,掌握1—2项艺术特长,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健康、有趣的人。学生群体在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和展演活动中表现良好。
今后,区教育局将进一步发挥政策指导、统筹协调与支持保障作用,加强文教结合机制建设,找寻优质资源,指导学校做好高中艺术团建设,促进学生自由而多元发展。
长宁区教育局
2023年4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