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签发人:熊秋菊
陈俊、张书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双减背景下进一步推进长宁区非遗进校园的建议”的书面意见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长宁具有撕纸、沪剧、海派面塑等独特而丰富的非遗资源,融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于一体,是学校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区教育局始终鼓励和支持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课后服务。
一是充分利用长宁区艺教委联席会议机制,将非遗进校园纳入议事内容。发挥好艺教委的协调、指导等职能,加强与区文旅局、区文明办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谋划,统筹安排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区教育局艺术教育经费持续多年对民乐、沪剧等戏曲“五朵金花”非遗项目开展学校予以专项支持,教科研专项经费对区级立项课题予以保障,目前新泾中学的《挖掘非遗项目文化育人价值,创新初中德育活动的实践研究》已结题。区财政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艺术经费支持开展绩效评价,结合绩效评价结果完善项目支出内容,合理安排下年度预算。
二是发挥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作用,开展非遗课程建设。长宁已有开元学校、新泾中学、延安初中、北二小学、天一小学、愚一小学等6个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基地学校与项目传承人通力协作,共同开发校本非遗课程。其中新泾中学探索跨学科整合,积累学科与非遗项目有机结合的课例。例如利用音乐学科《乡韵》单元,探索老上海弄堂歌谣,感悟沪语魅力,积极打造新泾中学理想课堂。目前长宁区已有“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12所,其中新泾中学荣获上海市“非遗在校园”示范学校称号。非遗项目普及点14个,“非遗小达人”15名。
三是探索实施非遗进课后服务,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区教育局将建立课后服务项目“白名单”机制,通过“白名单”机制遴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优秀非遗项目供各中小学选用。鼓励学校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引入各类非遗讲座和课程,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后服务。同时在课后服务过程中,继续发挥学校非遗社团优势,在社团中引导学生尝试非遗项目内容和形式创新,发挥优秀学员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学生传承积极性和参与度,将传承融入校园文化。
四是形成多方协同传承体系,完善非遗师资培育机制。区文旅局帮助上海市盲童学校和现代职校建立舞龙队,为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会打造全新学术文化项目韬奋拾“遗”。非遗面塑传承人张书嘉编写并出版的《手工面塑(初级)教材》获评为长宁区社区优秀教材及全国社区优秀教材。2009年至今,面塑项目共培训非遗种子老师近40名,走进60多所学校开展非遗创意课程,招收非遗学员3000多人。
我们将继续围绕用足用好非遗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资源优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好非遗进校园和课后服务管理,丰富学校课程,推进实践育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中小学生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学生人文底蕴。
长宁区教育局
2023年4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