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教育局关于对长宁区政协第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18号提案的答复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
  • 索引号:SY0024383050202300072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教育
  • 发文字号:长教〔2023〕036号
  • 发布日期:2023-05-15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签发人:熊秋菊

章艺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双减’政策下校内推进艺术课程的建议”的书面意见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双减”工作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理念,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重要举措。区教育局按照学校主责、多方参与,安全第一、教育为先,规范管理、创新实施的基本原则,指导小学、初中学校承担课后服务主责,将课后服务纳入“五育融合”体系,因地制宜开设体育、艺术、科技类等素质教育活动。各校以本校教职工为中坚力量,充分利用区少年宫、第三方社会机构以及校外专业人才等资源,开设艺术类兴趣课、社团课与学生艺术团排演等活动,让学生享有更优质的美育发展环境。

为使区域课后服务迈向更高水平,区教育局注重强化政府统筹协调与支持保障职责,依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达标标准建设艺术专用教室,配置专用设备,基本满足了课程需要。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合规发放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报酬,保障教师应有待遇。积极发挥区艺教委、区教育学院教研室组织、协调与指导功能,集聚优质教育与文化资源,帮助学校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为提升课程质量提供支撑

一是从“基础培训”入手,筑牢立德树人根基。所有教师均完成教师规培任务,定期参加市、区组织的线上线下教研活动。区教研室坚持育人为本,突出素养本位,强化美育价值观培养。强调为学生营造体验式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中形成持续的审美实践体验,实现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文化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二是从“专项培养”入手,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在区艺教委的组织下,各校艺术教师根据个人专长报名参加区艺教委或者市教委主办的名师工作室、教师培训班等。工作室以导师负责制的形式定期开展教研,在多位名师的言传身教下,教师的艺术修养与教学水准得以提升。同时,区艺教委定期召开学校艺术总辅导员例会,聚焦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方向,交流学校“三团一队”建设和课后服务经验。三是从“高端培育”入手,促进“业务骨干”发展。各校艺术骨干教师经推荐参与区种子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项目制培训及上海市“双名”工程培训、市级科研培训等,通过各类研修,促进“学科优秀团队”与“优秀教师”共生发展。

二、为学生艺术发展提供沃土

长宁区一贯重视学生艺术团的建设与发展,市、区学生艺术团数量在全市位居前列。各校均重视学生艺术团发展,将学生艺术团发展纳入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发展体系之中。多个学生艺术团曾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或外访交流,新泾中学等被评为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多所学校成为市学生交响乐联盟、学生民乐联盟或学生合唱联盟校。

各市级学生艺术团和区级重点学生艺术团均聘请上海市著名的专业团队教师进行排演,各校专职音乐教师结合个人专长带领各项团队稳步发展。所有艺术团均建立严格的排练与团员考核制度,专业教师每周定时定点指导学生排练,为长宁区培养了一批优秀艺术骨干学生。根据市教委推进学校艺术“一条龙”人才培养布局体系的要求,各学校、区少年宫按照项目发展规划,推进机制建设、课程研发、人才培养等研究与实践,为有兴趣、有潜能的学生提供“一条龙”培养平台,成效较好。同时,区少年宫积极发挥校外机构优势,开设启蒙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多层级的艺术培训班(团),通过校外教育助推学生艺术特长发展。

三、为丰富课后服务提供资源

一是扩大区少年宫课程惠及范围。“双减”实施后,区少年宫将原品牌项目“城堡学艺”升级为服务范围更广、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的“城堡传艺”项目。统筹为全区初中、小学的课后服务时段提供教师进校服务、区少年宫课程资源共享、社会实践体验等资源,协助学校创建艺术特色,强化学生艺术团建设,为学校美育教育增添活力。

二是用好区域馆校合作课程。充分发挥区域内刘海粟美术馆、国际舞蹈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和版画艺术中心等优质艺术资源作用,让学生进入专业场馆参加体验式学习,打造有规格、有深度的场馆教育模版。精心打造“版画课程进校园”活动,让版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聚合区文旅局、区教育学院与社区资源,打造校园中的美术馆——“新苑美术馆”,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育,引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自主策展,将需求和想法转换成校园美术馆的策划内容,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创造、实施整个项目过程,提升审美能力,让艺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三是编制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导学手册。基于小学美术学科课题,积极利用区内文旅资源,编制“指导手册”。探索形成公共文化场馆资源融入学校美术教学的应用路径和策略,提升学生对长宁区内美术文化的关注程度,发展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是尝试区域线上艺术资源供给新模式。依托长宁教育数字基座,推出“星课程”系列艺术微课,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线上艺术直播课,使区少年宫艺术课辐射全区学校,惠及所有学生。2022年疫情期间,不间断开展线上艺术教学近2000课时,线上活动近50个,各艺术团队以抗疫为主题创作艺术“云”表演,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居家生活。未来,将继续在长宁区教育数字基座上线“城堡传艺”系列艺术云课,打造线上“上海学生美术馆”,学校可在课后服务时段选择播放供学生学习,学生也可在业余时间自由选择学习。

对委员提出的一些建议:如还需加强普遍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艺术教育供给、强化艺术骨干学生系统化培养等,我们将持续跟踪推进,以促进优秀艺术骨干学生实现德学演平衡。今后,区教育局将进一步发挥政策指导、统筹协调与支持保障作用,加强文教结合机制建设,共同深挖优质资源,指导学校“双减”工作提质增效向更高水平发展,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长宁区教育局

2023年4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