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第十五届四次会议第082号提案的答复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生态环境局
  • 索引号:SY0024384360202500003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发文字号:长环发〔2025〕4号
  • 发布日期:2025-04-30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签发人:马骥

乐驰委员、陈嘉旎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宁区‘生境+’复合体系建设和应用的几点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感谢您们对长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专章阐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也专门部署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任务要求。近年来,长宁区积极响应“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关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要求,编制《长宁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长宁区城市生态空间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规划》,开展《上海市长宁区生态系统生境和谐指数评价应用研究》项目,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制定行动目标,落实措施建设,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实施生物多样性定位观测样点(线)布设试点和生境空间基础设施及自然教育载体改造提升工作。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生物多样性宣传,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品牌,全方位讲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宁故事”。为进一步提升长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沟通相关部门汇总意见如下:

一、推进生境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完善体系构建

区生态环境局牵头编制《长宁区城市生态空间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规划》,提出建立以“生境花园-生境社区-生境城区”3个层级为基础的城市生境系统,提高长宁区蓝绿生态空间的系统性、协同性,全方位推动“生境+”与城市多元要素深度融合,结合城市更新、《上海市长宁区公园城市规划(2024-2035)》,“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等工作,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探索多元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今年,区生态环境局拟选取天原河滨公园、外环绿道等地,对其进行系统性生态改造,通过种植本土植物、增添生多保护设施等措施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区绿化市容局将继续加强公共绿地和行道树的养护,给各类野生动物提供必要的栖息场所,在保证绿化景观面貌和绿化覆盖率的基础上,结合绿化新建项目和现有绿地改造融入绿地生境打造,确保野生动物不扰民的同时,给市民游客提供优质的绿化生态空间。

二、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区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对全区范围内公园绿地、河流、生境花园进行调查,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掌握动态变化趋势、识别受威胁因素、分析保护成效,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水平提供重要支撑。此外,区生态环境局还将选取典型点位试点布设生物多样性定位观测样点(线),布设红外相机进行实时监测,对区域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动态监测。二是区生态环境局推进《上海市长宁区生态系统生境和谐指数评价应用研究》项目,项目围绕《长宁区城市生态空间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规划》目标要求,结合长宁区公园城市引领示范区建设要求,提出生境和谐指数的研究目标与应用模式,并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基础理念,将“生境+”“+生境”的理念与城市更新行动充分融入,围绕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提出实施应用指引。

三、推动生态环境科普活动,提升公众参与度

一是区生态环境局将在生境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的基础上,组织多场科普活动,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二是区生态环境局将启动生物多样性嘉年华活动,通过自然创意设计和自然观察的挑战方式,鼓励专业人士、市民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行动,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三是区生态环境局将联合上海自然博物馆组织四期边走边采活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线下邀请专业生态讲解员带领参与者漫步特色点位,通过主持人、专家、政府工作人员、公众代表等对话,共同介绍特色点位及相关工作做法;并通过线上直播平台、生境小知识视频、四期活动精彩集锦等扩大活动影响力,吸引更多公众了解长宁区生物多样性,提升公众对区域生态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四是区绿化市容局2024年新增10个公园及绿地亲自然教育点位、1个生态智慧监测的公园绿地。根据上海市长宁区公园城市规划三年总体目标(2024-2026年),后续还将新增21个公园及绿地亲自然教育点位、14个生态智慧监测的公园绿地与蓝绿空间,从社区辐射至学校、商场,为全龄段不同市民提供科普教学场所。此外,借助长宁外环生态绿道这一点位优势开设“小宁绿道观察家”系列活动,截至2024年12月份,共开展25场科普活动,受益人群约900人。活动以植物科普为主,通过实地观察和专业讲解,让参与者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观赏价值以及在城市绿化中的重要性。五是区科委科协将紧密结合长宁区政府与上海科技馆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地,积极推进长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工作。2025年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普项目有:长宁区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暂定名)、馆社合作生境博物馆建设(暂定名)、“博物长宁”青少年科学考察项目(暂定名)。通过项目开展,积极导引上海自然博物馆优质资源,为长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注入新的活力,吸引社会各方关注,共同探索“科普+生境”生态环境保护新范式,开创长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普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四、建立生境花园运维机制,优化建设成效

“生境花园”运维机制问题已作为区政协党组牵头开展的“优化生境花园运营管理,构建长宁特色‘生境+’体系”重点调研课题调研方向之一,区生态环境局、区绿化市容局、区虹桥办、相关街镇等单位均参与调研,旨在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和解决生境花园在管理机制、运营资金、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本区生境花园的持续建设及后续运营管理提出科学、可行的意见建议。此外,区虹桥办今年将生境花园运维作为工作目标,力争建立和完善生境花园运维机制。围绕此项目标,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探索社区生境花园志愿者服务模式。成功申报市级公益基金项目“绿意生境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该项目积累做法和经验,建立长期的志愿者服务机制,支持社会志愿者围绕生境花园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二是搭建区、街镇两级社会支持体系。培育具有支持生境花园运维职能的社会组织,接受社会捐赠,以支持生境花园养护;区级层面面向全区生境花园开展社会化的支持活动,各街镇主要依托公益基金会,结合各自的人文特征、资源禀赋开展公益活动。区和街镇不同层次互相协作,形成既有针对性又有灵活性的社会支持体系。三是推动建立捐赠表彰机制。借鉴学习ESG的表彰机制,协调市、区相关协会,将支持社区生境花园的行动纳入保护生物多样性范畴的表彰,提升企业商誉价值,提高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常态化的政府管理机制。对全区社区生境花园开展年度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支持生境花园提升运维;对生境花园的养护手册进行完善调整;推动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在林长制框架下建立苗木需求和补充的对接机制。

上海市长宁区生态环境局

2025年4月16日

联系人姓名:张婧                          联系电话:60196800

联系地址:云雾山路79号417 室    邮政编码:200051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