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驰委员 :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宁区生态系统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感谢乐驰委员对长宁区生态系统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专章阐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也专门部署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任务要求。2023年,长宁区积极响应“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关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要求,编制《长宁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长宁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规划》,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制定行动目标,落实措施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生物多样性宣传,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品牌,全方位讲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宁故事”。为进一步加强长宁区生态系统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沟通相关部门汇总意见如下: 一、提升生物多样性,打造生物友好城区。 区生态环境局牵头编制《长宁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规划》,提出建立以长宁区良好的生态绿地、生态河湖为基底,城市生态空间网络为框架的长宁区就地保护体系,形成“生境-绿廊-河湖水域-建成环境”共同构成的生境系统,系统性提升长宁区生态环境品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精品城区。区生态环境局将会同相关部门、街镇,大力推动《长宁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规划》中近中远期项目的落地实施,将“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2024年,区生态环境局将继续探索城市生境和谐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对全区范围内公园绿地、河流、生境花园进行调查,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掌握动态变化趋势、识别受威胁因素、分析保护成效,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水平提供重要支撑。区建管委夯实生物多样性环境基础,时刻关注河道水质变化,落实河道生态长效管养,通过种植沉水、浮叶、挺水等品种多样的水生植物,提升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水质,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吸取先进河道治理经验,采用河道透明度提升治理的新工艺、新方法,结合河道现状特点试点运用。在改善河道水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河道水体透明度,创造出鱼翔浅底的河道美景。区绿化市容局结合城市更新推进生境花园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和居住区环境品质,为不同人群提供游憩、休闲、科普教学的场所;结合“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精品小区建设、绿化特色街区创建、口袋公园建设等工作,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探索多元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实现自然可亲近、绿意可触及、科普可浅知、生态可共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精品城区;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布置智慧监测点,开展实时生态监测,包括对公园内生物多样性、碳汇等指标进行监测,实现公园精细量化的高效运营管理。区发改委将“生境花园建设”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在节能低碳“十四五”专项规划中提出“研究编制绿色基础设施布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生境花园”以及“持续推进低碳社区和生境花园试点建设,满足居民对社区绿色生态品质的追求”;制定出台本区节能减排降碳政策,将气候韧性社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纳入扶持范围。区虹桥办将重点推动生境花园的运维,帮助社区建立长效常态的运维机制,构建服务于全区生境花园的支撑机制,包括开展生境花园社区志愿者的交流和培训、组织摄影和绘画比赛等,以提升生境花园生态和社会功能。新泾镇积极推进生境街镇建设,构建街镇级生境网络,目前已形成初步创建方案。 二、促进自然链接,创建自然感知城区。 区建管委系统打造河道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一是建设河道生态缓冲区。我区外环西河等河道已陆续建设河道生态缓冲区等,在控制河岸侵蚀、截留地表径流泥沙之余,形成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生态系统,雨水花园为昆虫鸟类创造良好栖息条件,同时起到拦截净化雨水中污染物质的作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二是建设生态护岸。我区在建的长宁区双泾枝等河道整治工程中建设生态护岸,运用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包括利用箱式砌块并种植绿化,增加生态景观效果以及构建沉水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抑制底泥再悬浮,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同时结合河道现状特点和水生植物生长特性,以色彩丰富的水生植物种植为主,在打造河道四季美景的同时,切实提高河道水生植物多样性;三是开展滨水空间建设。新渔浦、东周家浜等河道以水为中心轴线向两岸扩展,配置亲水平台、景观廊架等亲水设施,并对河道栏杆进行了移位改造,开放滨河活动空间,配置水陆域绿化,丰富河道绿色岸线,新增河滨景观灯光,营造城市滨水光带,打造靓丽滨河景观。区生态环境局拟联合区建管委,开展河流透明度提升行动;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因地制宜补种水生动植物,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手段以及曝气复氧设备等科技创新手段,提高水体透明度。开展河流岸线生境适应性改造,塑造亲自然岸线,打造“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开展亲水活动的可行性方案。加强空气环境质量源头管控措施,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提升污染防治能力。 三、适应气候变化,营造健康韧性城区。 区建管委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区级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区域系统方案为指导,开展区内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城市更新“+海绵”思路进行有机结合,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区域整体达标,逐步形成了规划、建设、管理、评估“四位一体”的海绵城市建管体系;科学提升环境设施功能效应。在建周家浜生态景观提升工程中集成应用雨水渗透和蓄留等方面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系统进行滨河步道海绵性改造提升,科学承接、排泄雨水,缓解热岛效应。外环西河等河道整治中把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生态脉络建设进行有机结合,设计方案中对驳岸进行部分改造并梳理优化岸线植被,设置雨水花园等调蓄设施,利用滨河绿地达到降低地块径流系数,减少径流量;稳步提高河道调蓄能力。通过有序开展河道疏浚,如外环西河、朱家浜等河道疏浚工程,加大区域过水断面面积,提升河网调蓄与除涝能力,减轻汛期排水压力。 四、激活生态产品,塑造生态精品城区。 区绿化市容局保护培育古树名木,激活生态人文价值。根据树龄将树木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对应的控制性措施。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古树园建设工作;结合植树节等活动,进行古树宣传;发挥生态服务价值,推动绿色空间无界融合,贯彻公园城市“开放、共享、融合”的理念,实现公园沿街围墙打开,促进公园与城区“无界融合”。区生态环境局将通过“生态+产业”、“生态+健康”、“生态+商业”、“生态+文化”等多元方式,促进长宁区生态系统服务在“十五分钟生活圈”发挥生态、社会、文化价值,将生态品质的提升逐步转变为生态价值的实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金融支持工具。
|
长宁区生态环境局 2024年4月30日
联系人姓名:张婧 联系电话:60196800 联系地址:云雾山路79号415室 邮政编码:200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