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050号提案的答复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索引号:SY00243825X0202400016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其他
  • 发文字号:长发改 〔2024〕19号
  • 发布日期:2024-04-25

张晓钟、林静、瞿子涵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推进长宁产业发展的建议”提案已收悉。提案内容详实,对长宁区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围绕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我区产业发展思路创新的重要建议。针对提案建议,我们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解决采纳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长宁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市、区党代会部署要求,对标长宁“四力四城”建设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决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持续放大“数字长宁”品牌优势,坚持以城市更新促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城区品质和经济密度。

一、持续聚焦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长宁聚焦经济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全面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氛围,努力培育元宇宙等数字新赛道,不断擦亮“数字长宁”品牌。一是推动数字经济规模能级不断壮大。目前,我区拥有数字经济企业6100余家,2023年,完成综合税收约310亿元,同比增长约18%,占全区税收比重约55%;软件信息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2600亿元,营收增速约60%。全区电商平台交易总额居全市第一,交易额同比增长33%;亿元以上交易量电商平台达29个。二是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升级。“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方面,鼓励电商平台进一步瞄准新消费群体数字化、社群化、场景化等新需求,赋能贸易商和制造商数字化转型发展;支持区内直播电商基地及直播电商企业共同发展内容经济、无人经济、共享经济和直播经济,形成拥有上下游的数字产业生态圈,加速打造成产业链集聚地。时尚创意产业方面,鼓励引导数字领域企业发展虚拟时尚,布局发展数字时装、数字虚拟人等技术研发;支持时尚消费和时尚品牌企业将最新的虚拟技术运用到企业产品的设计、展示、销售、宣发等传统领域。三是发展元宇宙等数字经济新赛道。制定《长宁区关于深化数字化转型,培育“元宇宙”新赛道的推进方案》,探索我区“元宇宙”新赛道布局,发挥“元宇宙”产业叠加、倍增、放大效应,带动在线新经济、人工智能、时尚创意、金融科技等领域提质增效;打造“元宇宙”融合赋能的创新示范应用集群,积极培育“元宇宙”创新主体,推动产业生态持续集聚和完善,实现数字化转型战略的跳变和跃迁;以“元宇宙”技术研发与应用为重点,聚焦“元宇宙”产业生态,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创新企业集聚。四是培育壮大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企业。为更好推动我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排摸梳理了百秋、乐麦、璞跃中国、泉心泉意、飞书深诺、电通等一批代表性企业,会同市商务委联合主办首期“平台荟”活动;举办了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沙龙,黑湖科技等12家企业共同探讨品牌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支持史泰博、有色网等2家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企业获市商务高质量发展资金扶持。五是探索数字贸易创新应用。推动“中国银行数字人民币数字贸易创新孵化基地”落地长宁,我区作为上海市主动参与数字人民币国际贸易应用市级工作专班成员单位,召开外资、民营、服务贸易、企业出海等座谈会,开展多轮应用场景征集,联动中国银行梳理走访,探索推动数字人民币在数字贸易中的创新试点和应用。目前已报送携程旅行消费跨境试点、盒马跨境电商应用场景,正在等待多边交易货币桥开启时间。六是探索发展动数据要素、数据跨境流通等新领域。充分对接上海数交所等行业平台机构,依托“数字长宁”深厚积淀,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优势,探索布局数据要素新业态,鼓励数据资源类数商、技术驱动型数商、第三方数据服务企业等进一步做优数据产品应用服务,培育集聚数据要素链主企业,推动形成数字服务先发优势和引领示范效应。深入了解长宁企业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申报情况,走访调研10余家我区企业数据出境主要诉求,联合临港跨境数科公司,探索推动典型诉求梳理和协调,努力破解数据跨境流通瓶颈问题。

二、不断推动城市更新,助力提升城区功能

为推进“四力四城”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长宁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转型发展、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人民城市的重要战略举措。一是加强两大战略顶层设计。2017年区委十次党代会将城市更新和产业发展战略作为长宁重点实施的两大战略,随后长宁区发布并实施了三轮“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把握“一个统领、五个统筹”(即坚持以城市总规为统领,加强更新任务、更新模式、更新资源、更新政策、更新力量的统筹)的总要求,以深度更新、全景更新的理念和方式,统筹聚焦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项目带动,城市更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城区能级、魅力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以不断提升。二是努力盘活低效用地。以城市更新推进长宁产业发展,围绕重点区域推动更新工作,在东虹桥地区加强与五大驻场单位及市属国企合作,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加快工贸小区、置信电气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在虹开发地区探索打造国家级开发区城市更新样板,推动老旧、低效楼宇更新改造,深度挖掘外部形态、经营业态和功能体态,不断提升楼宇经济密度;在中山公园地区充分发挥高端商务服务优势、历史风貌街区底蕴,坚持宜商宜业宜创宜居宜游一体谋划。三是推动科创回归都市。“上海硅巷”于2022年获批市级科创街区,区域内集聚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等大院大所,武夷路333引入了专精特新“独角兽”黑湖科技,新微智谷引入了智能传感器领域的头部企业矽睿科技,武夷路155号原上海第四电表厂旧址改造成为了“新象限.武夷”科技产业园区;我们于2023年发布“上海硅巷”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将以城市更新促集聚、赋能新空间,聚焦六大专项行动,将“上海硅巷”打造成科创生态的“承载地”。四是升级城区配套居住功能。推动精品小区建设,2017年试点3个小区精品小区建设(我区特色工程),2018年起按照每年不少于100万平方米的速度推进,至2023年底,已累计开竣工774万平方米,我们根据小区特点,一小区一方案地提升小区环境品质,将精品小区建设变成长宁绘制的“宜居实景图”;落实市重大民生工程,按照上海市“两旧一村”改造要求,长宁重点推进小梁薄板房屋和非成套职工住宅两类房屋的改造,让民生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

三、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努力激发产业活力

为更好推动我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营造产业发展氛围,促进科创要素资源集聚,推动政策集成创新,支持各类人才引育,做好人才安居工程,持续激发产业新动能。一是活跃产业生态激发创新能力。聚焦数字消费、可信数据、智能网联车、大语言模型、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航空科技等领域,2023年举办20余场长宁创投沙龙,增强企业融入产业链、创新链的能力;联合中国信通院举办“ICT+深度观察报告会上海分会场暨‘虹桥之源’大模型驱动数字经济新生态峰会”,探索大模型的前沿技术创新和落地应用实践,培育产业生态;举办或承办“海聚英才‘无界’海外人才创新大赛”“中国创翼”等创业大赛,弘扬精益创业精神,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激情和活力,挖掘培育优质创业项目,选拔优秀创新人才。二是整合科创要素资源推动企业创新。搭建科创政策体系,以《长宁区鼓励科技创新的实施办法》为核心,以《长宁区深入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实施办法》等“3+3”产业政策为支撑,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统筹协调的政策服务体系,成为支撑和推动科技企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基于“新微模式”,建立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对接转化机制,聚焦具有革命性突破的关键技术,构建新型研发机构、链主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创新联合体,不断深化成果转化体系及科技创新特色服务。三是加强政策集成支持产业发展。通过将原来分散在各条线的政策集成优化,整合形成“1+1+N”政策体系,政策内容更加紧贴企业诉求,便于企业清晰、便利的查询、了解、申报;加大政策的宣传推介力度,在区年度优化营商环境暨投资促进大会上对外发布,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和企业服务的直达性、精准度和实效性。四是落实服务保障促进人才集聚。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人才引进落户的全程网办,创新性的采用了“数据比对、视频核验、远程受理”的方式,做到人才服务“一次也不跑”和“不见面办理”;综合运用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常住户口、人才引进、留学生落户等梯度化户籍政策,帮助企业吸引紧缺急需的人才;支持民营科技中小企业大力引进硕博士优秀人才;实施青年创新英才支持计划,遴选百余名青年人才,定向开展周期性重点培养锻炼。五是推进人才安居助力筑巢引凤。切实增加租赁住房供给,优化租赁住房供给结构,分层分级保障不同群体租赁需求,长宁已建成晨飞、晨荟、晨和、晨品等14个公租房项目,可供房源1900余套,近年来累计向优秀人才定向配租7000余套次;加大了对产业人才的租房补贴扶持力度,现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600元,最长补贴24个月,帮助企业吸引留住核心骨干优秀人才,近3年来,累计投入补贴资金1.9亿元,惠及优秀人才1.2万余人;实施留学回国人才租住人才公寓专项支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人才提供最长12个月、最高4.5万元的租金补贴,截至目前已安排入住留学生510余人,拼多多、博世、携程、联合利华等重点企业通过该政策,已成功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百余人。

《2024年长宁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落实数字化发展战略,巩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培育集聚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创新型企业,持续推进数字经济高地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进一步提高城区品质和经济密度,探索全景式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完成第三轮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城区功能增强、布局优化、品质提升,持续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共享空间。后续我们将继续围绕数字经济等优势领域,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多措并举营造产业发展氛围,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非常感谢您们对区相关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也希望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我区经济发展,把实际工作中好的建议提供给我们,继续为我区发展出谋划策。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