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委员:
《关于持续打造“最虹桥”金字招牌、培育创新“核爆点”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长宁紧抓大虹桥战略机遇,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强临空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和开放经济,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攻坚突破,着力擦亮“最虹桥”品牌。
一、聚焦“交通一张网”,提升区域交通通达性
长宁区以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为战略机遇,利用东虹桥片区在大虹桥整体区域中的独特区位优势,对应“大交通”功能定位,全面提升虹桥枢纽的快速通达性及交通服务水平。
(一)配合外环西段交通功能提升项目建设
外环西段交通功能提升工程北起桃浦路,南至莘朱路,全长约18.1千米,建设主线高架快速路和地面辅道。其中长宁段为吴淞江至延安西路,长约6.6公里。我区积极配合市交通委、市公投公司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北翟路立交、G50立交等方案稳定、征收腾地、维稳、环评等属地工作。在市交通委的牵头下,目前主线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批复、专项规划批复、规划土地意见书等手续。工可已报市发改委待批,项目计划于2023年开工。
(二)推进“四纵十八横”配套路网研究
为进一步强化虹桥枢纽及虹桥商务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加强外环内外区域的交通循环,长宁区将结合外环西段功能提升工程,同步建设配套路网:一是编制外环西段交通功能提升长宁区“四纵十八横”配套路网建设专项规划,并根据外环西段功能提升项目整体建设计划同步制定“四纵十八横”配套路网建设计划;二是结合外环西段功能提升项目建设计划,先行启动“四纵十八横”配套路网中临新路、空港八路等一批横向道路的项目前期工作。目前,我区已委托开展“四纵十八横”配套路网专项规划研究,将片区规划道路红线网、河道蓝线网、绿道绿线网、地下管网管线一并纳入规划研究,促成“四网融合”整体提升。
(三)片区交通网络全面提升
研究提升我区“大运量轨道交通+中运量公交系统+低运量地面公交+高品质慢行交通”的多层次片区交通网络。一是积极向市交通委和虹桥商务区呼吁,争取将17号线东延伸工程纳入全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和轨道四期建设规划。目前申通集团正在研究仙霞路通道延伸工作(即17号线东延伸),考虑打造东西向市域快线,可连接虹桥商务区、中心城区、浦东机场等重要区域,沿长宁区走向为虹桥火车站、润虹路、天山西路(17号线预留通道的三站两线)、仙霞西路、水城路/遵义路,往东过江连接浦东机场。二是积极向市交通委呼吁,北横中运量西延伸调整为仙霞路线位,沿长宁路-遵义路/娄山关路-仙霞路-宁虹路走行,全长8.2公里,共布置11组中运量站台,平均站间距745米,与轨道交通2、3、4、规划26号实现换乘。三是研究保留虹桥4线。上海市虹桥主城片区单元规划首次提出虹桥4线,主城区中运量公交网络规划仅在外环预留中运量通道,未体现虹桥4线。虹桥4线对带动东虹桥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建议规划预留,考虑与区域2、10、13、26号线及北横中运量换乘,全面提升南北向骨干公交网络转换能力及覆盖度。四是构筑高品质的复合立体慢行系统。加快建成临空核心区“七下八上”立体勾连系统,协调整合区域慢行体系,着力打造高效、便捷、舒适的慢行环境。2022年北翟路东地道、北翟路西地道地下勾连、北翟路-协和路C形天桥已建成开放,2023年将着力推进通协路人行天桥建成、福泉路地下通道主体完工。
二、深耕长宁试验田,培育引领赛道风口的“核爆点”
(一)推动更多创新政策落地赋能
一是长宁区全面梳理承接《总体方案》高含金量政策的市场主体和应用场景,目前有20项已具备承接主体、应用场景和操作案例,政策路径已完全走通并取得实效,包括获批境外高层次人才在华永久居留的受理权限等。下一步将继续聚焦重点领域创新政策攻坚克难,积极争取市级部门支持,推动总体方案29条政策有效实施率进一步提升。二是结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2.0升级版政策研究,长宁区提出一批需国家或市级层面予以支持的政策举措,目前已报送国家相关部委。长宁区将持续跟踪国家升级版政策进展,提前排摸对接相关主体和场景,争取“首例”落地。三是相关部门继续推动市级支持商务区发展专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
(二)聚焦重点领域促进产业能级跃升
一是以数字驱动创新,进一步优化数字产业布局。西部深化建设“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2022年“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实现综合税收超过75亿元,同比增长21%。下一步,持续放大携程、爱奇艺、科大讯飞等领军企业的引领和集聚效应。加速落地数字领域创新企业。依托天猫生态实验室,继续打造数字创新生态。大力提升苏河汇、联合利华-阿里U创、东华科技园等现有孵化器能级。中部加快推动“金虹桥模式”,金虹桥国际中心成为2022年上海首幢税收“百亿楼”,单位面积产税超过10万元/每平方米。加快推动发展优势突出的重点企业,在效益增长、板块增加的过程中裂变、集聚,从一家变成多家,从上下游变成上下楼。东部加快建设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区域内集聚了黑湖科技等硬科技企业,新微智谷、长宁金融园、尚街X创邑Space、多媒体产业园等一大批载体,“尚街X创邑Space”被评为首批上海市直播电商基地。下一步持续集聚更多硬科技企业,加强底层技术布局;完善数字产业生态,激发引领示范企业的裂变效应,带动数字经济新群落集聚发展壮大;支持新微智谷等一批载体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二是聚焦总部经济,强化中心辐射作用。2022年全区经市商务委认定的跨国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贸易型总部、民营企业总部达到122家(剔重)。持续吸引各类总部企业落户,努力成为长三角企业布局上海的优选之地;培育一批小微型总部和“天生全球企业”等,催生更多总部型企业诞生;推动已落户总部机构的功能和价值延伸。深入实施“总部增能行动”,持续做好总部企业圆桌会议品牌活动,建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民营企业总部等储备库。重点打造虹桥东方国信跨国企业(总部)科创园。三是发展楼宇经济。加强企业服务,推动重点商务楼宇提高产出。推动新竣工经济载体项目加强产业政策、招商政策和人才政策的统筹和衔接,引入更多优质主体。四是加快布局建设重点功能项目。聚焦生命健康和特色金融领域,加快推动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虹桥财富管理走廊两个重点项目建设方案落地。深化与央行数研所战略合作,依托中山公园数字金融城建设,推动更多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落地。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领域,以企业需求导向型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加快核心技术、底层技术研发布局。
(三)厚植创新人才发展土壤,加快构筑智慧高地
一是优化实施留学回国(境)人员过渡期内租住人才公寓专项支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境)人员提供最长12个月、最高4.5万元的租金补贴。目前已入住256人,另有250余名尚在海外的留学生通过预约落实了房源。下一步,持续鼓励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继续优化实施人才公寓专项支持政策。二是持续深化“虹桥人才荟”服务品牌。建立百人的三级人才专员队伍,同时结合街镇特点,打造38个特色人才服务站点,着力构建15分钟“新型人才服务圈”,打通人才服务“最后100米”。三是不断加大海外人才引进集聚力度。为高端人才提供出入境便利服务、APEC商旅卡、长三角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外国人永久居留权推荐办理等绿色通道服务项目。持续拓展“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功能,完善“17+N”海外人才服务事项。
三、抓住航空旅游业复苏契机
(一)优化拓展虹桥机场国际航运服务功能
抓住契机,加快推动开通面向新加坡等全球城市的中远程国际精品航线研究和落地,加密城际空中快线,进一步提升虹桥机场国内转国际、国际转国内的航空枢纽功能,提升公务机运营能力。
(二)加强和重点航司对接,打造更完整产业链
扎实推进重点航空企业系服务工作。我区按照“全覆盖、分级走访”的原则,分头落实、全力做好企业的各项服务工作,共同推进航空系各相关企业落户长宁。积极协调区各职能部门和航空企业密切沟通,稳步推进双方诉求解决工作。
(三)优化扶持政策
结合今年“十四五”航空产业政策修订,我区将召开多场专家、企业专题座谈会;实地走访东方航空、春秋航空、金鹏航空等重点企业并收集相关诉求;征求市级条线指导意见和修改建议。下一步将在现有政策重点发展航空运营、航空金融、飞机融资租赁、航空资源交易、飞机全周期维护、航空培训等配套航空服务业的基础上,针对航企转型升级、新兴航空衍生服务产业等方面进行深度调研,探索制定能让更多优质航空企业获益的扶持条款。
(四)形成航空服务业新业态
在产业政策中,对注册在示范区内会展单位或功能性机构等在示范区举办航空特色会展、论坛活动提供有力支持,经评审后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与有意向举办航空会展的重点企业保持深度沟通,探索举办特色鲜明的航空会展活动,打响长宁航空服务业品牌。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深度挖掘航空产业新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站在更高的格局协同合作
近年来,长宁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推进多领域、多层次、多途径的跨地区合作:一是加强产业链互补协同。依托区域的高通达性、深厚的国际开放积淀、以及数字经济的高附加值,依托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两个国家级重点区域,依托博世、联合利华、科大讯飞、神州数码等头部企业,努力形成“生产制造在长三角、总部头脑向虹桥集聚、高端人才汇聚长宁”的联动格局,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尤其是大虹桥毗邻地区的合作。二是推进友好城区合作共建。开展城市友好合作,与马鞍山市、湖州市、池州市、宁波海曙区、苏州相城区等长三角城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上海长宁·苏州相城“长三角一体化”政府服务跨省通办;长宁与昆山、合肥、无锡等城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正在推进中。三是推动长三角人才互动交流。深入实施海外人才引进集聚工程,举办“上海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大会”系列活动,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引导海归人才创新创业。提升上海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功能,着力打造长三角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窗口和海外人才服务首站。
上海市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