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 第089号提案的答复
长发改〔2021〕26号
周蔚然、傅蕾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长宁核心竞争力的建议”提案已收悉。提案围绕持续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服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密对接上海经济特征和长宁产业发展导向,培育壮大临空经济新的增长极;加强组织保障,争取更多创新突破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针对提案建议,我们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解决采纳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持续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服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加快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相关工作2019年下半年,为深入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长宁区研究提出《关于对接虹桥商务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深化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涉及交通规划、产业政策、人才政策、保税监管制度创新等共计23条政策诉求)。2019-2020年,区领导积极争取市级层面支持,市里充分支持我区提出的诉求建议,相关内容在市发改委起草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代拟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帮助我区向国家发改委争取支持。举办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专题研讨班,共计8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等形式,全面把握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进一步形成全区合力,更好更快推进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市发改委、虹桥商务区管委会沟通联系,区发改委借调一名同志到市发改委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相关工作,区投促办派出多名招商骨干到虹桥商务区挂职锻炼,链接横向信息资源、政策资源。2021年3月17日,长宁区委、区政府正式印发《长宁区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行动方案》。3月18日,我区召开了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部署会,发布了长宁行动方案,启用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并与市商务委、市人社局、市通信管理局、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以及东航投资就“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深化推进海外人才服务合作、建设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促进航空要素集聚发展以及推动东片区城市更新改造”等重点领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我区已形成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三个一批”近百个项目清单,近期重点围绕一批政策、一批平台和一批项目研究制定2021年度重点工作,并明确相应的工作节点,梳理排摸承接政策落地的市场主体,积极争取《总体方案》明确的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功能平台等在长宁先行先试。
(二)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20年,与马鞍山市、宁波市海曙区开展战略合作,成立长三角市、区企业联合会合作机制,在网络市场协同监管、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与长三角城市紧密合作。加强与杭州、苏州等长三角主要城市和重点企业的走访联系,赴杭州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杭州一亿中流加速器运营模式,推进一亿中流加速器落地示范区事宜,深入学习杭州直播电商发展生态,进一步推动示范区直播电商新业态的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区域临空经济示范区和产业园区的对接合作,2021年2月临空园区与马鞍山软件园签订招商合作意向书和人才合作意向书,全面推进双方创新发展、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助推长三角质量协同发展,加强长三角质量工作交流合作,联合制定发布相关政策制度;加快推进长三角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及认证方面的互认和一体化建设;建立完善长三角标杆企业质量管理经验和质量创新成果分享机制,深化长三角缺陷产品召回工作互认合作等。下阶段,长宁区将继续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长三角跨区域战略合作,在产业发展、监管协同、社会事业交流等方面探索实施一批新项目。
二、关于“紧密对接上海经济特征和长宁产业发展导向,培育壮大临空经济新的增长极”围绕长宁产业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导向,航空要素加快集聚,在线经济、总部经济呈现良好态势,人工智能、数字贸易、流量经济等特色产业集聚初显成效。示范区企业数达3000余家、从业人数达14余万人。一是加快航空要素集聚,进一步发挥航空服务业的“头部效应”。2020年以来引进一二三航空有限公司、上海捷德实业有限公司、英国皇家航空学会等企业、机构落户。推动航班时刻次级市场市场化改革试点落地,与市国资、民航华东管理局委、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部门进行对接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积极配合民航华东管理局争取民航总局的落地方案。二是全力推动在线新经济发展。持续培育和集聚一批“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包括携程、爱奇艺、灿星等一批知名企业,以及亦非云、纽仕兰新云等一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初创企业。吸引百秋电子商务、上海众源网络、美腕、潘达美妆、新榜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示范区,着力打造虹桥流量经济特色产业园。中国新闻社、长宁区政府主办的2020上海“在线新经济”论坛·虹桥峰会在示范区举行,会上发布长宁区在线新经济白皮书以及支持在线新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三是聚焦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科大讯飞上海总部标杆项目落地效应,推进临空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产业园内已入驻科大讯飞上海总部和3家科大系企业。推进虹桥商务区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在示范区试点。深化以5G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服务能级和竞争力。对接市、区两级5G网络基站建设任务,加强与各运营商、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沟通,与铁塔集团全面对接统筹协调推进园区5G网络基站建设各项工作,实现园区5G网络重点覆盖。四是大力提升总部经济能级。以北临空总部办公片区为主要载体,目前已集聚总部企业30家。2020年萨玛、阪东等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示范区落地,携程旅游、仲利、史泰博、爱奇艺等一批优质企业均已纳入储备总部企业名单中。五是加快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长宁西郊国际金融产业园建设,持续加大金融租赁企业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等金融类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2020年度新增18家企业。支持并参与东航产投设立航空产业基金,做好基金投资项目跟踪,充分发挥基金观察员作用,跟踪对接相关项目。鼓励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已经推荐示范区内49家企业获得开立FT账户资格。六是打造特色园区和功能平台。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获市商务委授予的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示范基地称号,携程智慧出行园、苏河汇全球共享经济数字贸易中心也入选虹桥商务区全球数字贸易港的首批承载平台,虹桥临空数字经济产业园获市经信委评选的第二批14个特色产业园区。推进联合利华-阿里U创孵化器、牛剑创新中心、联影全智能化互联网医疗影像服务平台、虹桥临空跨国公司(总部)科创园等建设。下一步,积极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和《虹桥商务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对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要求,进一步围绕示范区五大定位,进一步提升示范区的经济发展能级:通过“一轴两翼”总体布局,完善“3+3”产业体系,全面打造临空产业地图,即在保持原有航空产业、智能网联、总部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优势基础上,着力在“拓空间、提功能、优服务”上下功夫,重点拓展大健康、人工智能、流量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从而形成发展高质量、创新高浓度、人才高集聚、功能强辐射的临空经济发展新高地。
三、关于“加强组织保障,争取更多创新突破”
(一)顶层设计引领和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为落实国家发改委、民航局批复要求,在市发改委、虹桥商务区管委会等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市发改委发布了《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2018-2030)》;区政府分别制定2018、2019、2020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积极推动顶层设计在我区落地生效。二是实体运作组织架构,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14个部门组成),以及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席办)成员单位6个(区发改委、一街一镇一园区、区投促办、区规划资源局),负责示范区建设中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与推进。为加强示范区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联动,2020年区分管领导牵头召开4次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研究讨论关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编制示范区十四五专项规划、建立统计监测体系等重点工作。联席办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全年累计召开13次联席办会议。三是深入推进落实行动计划。根据《长宁区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进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2020年行动计划》,联席办制定了58项任务推进清单,明确各项任务的落实部门,并通过统计指标体系和定期报送机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四是深化联席办对外一口联系及对口协调机制。在年初建立沟通联系机制的基础上,由联席办一口对接虹桥商务区管委会下达的各项任务,统筹分派落实到各责任部门,从而理顺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多头对接、多头报送、口径不一的问题。
(二)推动机场东片区改造提升提速
根据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2021年行动计划,加速机场东片区土地开发建设。一是有序推进示范区内南北园南块、北块和望春花、临空1号地块出让工作,为示范区引入相匹配的产业功能提供载体资源。与五大驻场单位加强对接,推进东航、机场集团等转型地块建设工作,同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推动载体开发建设与招商引资同步衔接。二是加大优质经济载体供给力度。加快推进友乐路商办楼、春秋总部办公楼、虹桥商务区N1地块办公楼、临空12号地块、宜家荟聚购物中心、光大安石虹桥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示范区交通路网体系。加快临虹路-云岭西路连通桥等区区对接道路建设,推进临洮路跨吴淞江桥梁新建工程建设,配合实施迎宾三路地道东延伸项目。推进外环线抬升工程和地面配套路网建设。四是研究构建“大运量轨道交通+中运量公交+低运量地面公交”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推动东虹桥地区形成“一主两支”局域线网络。研究并争取在示范区内增设轨道交通站点,推进落实17号线东延伸规划方案。
(三)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政策叠加
一是加强特色园区政策支持。积极争取获得虹桥商务区、市级乃至国家级特色产业园区授牌,在产业布局、专项资金、土地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获得更大力度的支持。鼓励特色园区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实现国家、市、区政策的有机叠加。二是加强与虹桥商务区管委会的联动衔接,将企业或行业的政策诉求及时反馈,为商务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从而使商务区政策的叠加效应能更为凸显,使示范区企业的获得感更强。三是各部门积极向国家和市级条线部门争取对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支持,加快实现与虹桥商务区及拓展区功能联动、政策叠加,推动更多制度政策创新和功能提升项目在示范区落地。
上海市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