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第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第03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索引号:SY00243825X0202100062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政务公开
  • 发文字号:长发改〔2021〕25号
  • 发布日期:2021-05-25

对区第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第03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长发改〔2021〕25号

刘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城市数字化转型下发展社区新基建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20年底,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统筹推进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长宁区立足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的战略定位,以数字底座建设、场景应用、规范管理为重要抓手,积极推动生活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转型发展,逐步打造更有品质的生活范式和更加智慧的社区治理。

一、长宁区社区新基建发展现状

近年来,长宁区不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智慧消费终端等布局,社区新基建总体发展基础扎实。

一是5G建设取得有效进展。累计完成5G宏基站建设913个,已初步实现全区的基本覆盖和中山公园商圈、天山商圈等重点地区的深度覆盖。同时,结合架空线入地工程改造,利用城市综合杆架设5G微基站实现道路两旁的深度覆盖,目前已开通39个城市综合杆上的5G微基站。5G网络道路覆盖率已达到96%以上,平均下载速率达到740Mbps。各大运营商积极推进5G网络从NSA到SA的转换,5G/SA基本具备面向个人客户业务的商用能力。

二是IPV6改造和移动固网“双千兆”有序推进。三大基础电信企业的超大型、大型IDC和中小型IDC已经全部完成了IPV6改造,骨干互联网设备、IP城域网设备IPV6支持率100%。各大运营商OTN技术也不断演进,满足了移动、固网“双千兆”以及云、网融合的高品质承载需求。

三是“一网统管”系统建设持续优化。结合各街镇园区科技赋能工作需要,整合公安雪亮监控资源,叠加科学算力算法,已启动实施500路AI视觉中枢建设,解决暴露垃圾、单车违停、跨门营业、人员集聚、道路积水、违规车辆等公共管理问题的自动发现、系统派单、自动复核、自动销案。

四是智慧消费终端企业集聚优势初显。充分发挥“数字长宁”的先发优势和品牌效应,坚持以民生需求、产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扩大推进社区生鲜前置仓、智能取物柜、智能取餐柜示范试点建设。长宁区2020年社区生鲜前置仓共新增3个、改建4个,完成度116.67%。积极发挥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企业集聚的优势,坚持以新终端产业需求为导向,助力产业发展,目前,全区集聚了挚享科技、熙香艺享、便利蜂等一批具有潜力的新终端企业。

五是各街道积极探索试点应用场景成效明显。北新泾街道“AI+社区”入选首批“上海市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并在此基础上向“数治社区”发展,力争为全市社区数字化转型创造经验、提供样板;江苏路街道积极拓展为老服务应用场景,探索将智能读水表仪和门磁终端直接接入街道“一网统管”平台,通过智慧养老服务,确保独居老年群体的居家安全;虹桥街道开设全市首个“一网统管”垃圾分类街镇版专页模块,实现全覆盖街道148个垃圾箱房的移动端、平台端闭环管理。

二、长宁区社区新基建行动目标

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逐步融入社区生活,本市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运营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智慧社区支持体系更加优化,社区治理更加智慧、社区生活更有品质。

——建设全区统一的智慧社区数字底座。夯实“一网统管”居村应用平台建设,全面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深度覆盖,推进社区治理数据整合归集。

——构建高效智能的智慧终端设施网络。聚焦社区生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社区智能安防、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智慧康养等终端设施合理布设。

——形成规范有序的智能设施管理机制。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配套制度更加优化,社区准入、退出流程更加规范,管理维护责任更加明晰,社区协商充分开展。

三、长宁区推进社区新基建主要举措

总体来说,我们主要四个方面推进落实社区新基建:

(一)聚焦社区新基建,夯实智慧社区“基本盘”

根据市民政局《2021年社区新基建分类试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长宁将作为全市9个社区新基建试点区之一,结合《上海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力求在年底获评试点示范区、试点示范小区和试点案例。下一步长宁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挂图作战”稳步推进社区新基建工作。推动落实社区新基建相关工作,通过“挂图作战”的方式,将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工作进度上墙督办,定期排序通报并实行“绿黄红”三色管理(进度完成亮绿灯,轻微延迟亮黄灯,严重滞后亮红灯并通报市领导)。根据市民政局1、2月“挂图作战”排序表反馈,长宁整体推进情况良好,其中智慧电梯项目推进情况全市靠前(1月第三名,2月第五名)。根据我区新基建重大项目安排,在落实全市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区级层面社区新基建的主要任务和对应部门,将社区生鲜前置仓、智能取物柜、全市公共安全视频终端、充电示范站4个区级项目补充进来,更好推动社区数字化转型。二是全力推动社区新基建项目落实落地。“社区云”项目方面,不断丰富平台的应用场景,开展4个项目的试点工作,包括“社区云”+15分钟生活圈(北新泾街道)、“社区云”+社区事务延伸服务(10个街镇)、“社区云”+“一网统管”(江苏街道)、“社区云”+“精准帮扶”(华阳街道)。 “智能相伴”项目方面,在社区、机构和居家场景中,提高IPTV等智能相伴服务包的覆盖率,让老年人便捷获取养老服务信息和相关服务,第一季度完成累计增长人数20%的既定目标。三是延伸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窗口。依托市社区事务受理信息系统和长宁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成果,建设社区事务受理延伸服务平台。与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加强联动,进一步摸清社区行动不便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情况信息清单和高频办理事项清单,各街镇通过设立为老服务专窗、开辟“绿色通道”、建立代理和联络员制度、提供上门服务、在居民区设置延伸服务点等方式,提供主动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使老年人等群体办事更便利。

(二)着眼智能终端布局,下好场景开发“一盘棋”

通过场景化智慧落地,逐步共建全场景智慧社区。一是加快布设新能源终端。推进充电示范站建设,为完善区域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到2025年,计划完成5个出租车充电示范站,每年确保建设1个。推进充电桩示范小区建设,年均不少于2个小区。二是加快建设车路协同车联网和智慧道路。计划三年内建设本区智慧道路停车场,并指导停车经营企业联合社会第三方企业推进建设智慧公共停车场(库),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查询、泊位预定、无感支付、电子票据”等多样化的公共停车信息服务。完善一期公共停车监管等子系统功能,包括新建充电桩管理功能和错峰停车管理功能,增加道路积水拥堵分析和预测预警功能。三是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推进智能取餐柜拓展,持续扩大疫情期间“无接触配送”智能取餐柜的试点范围,跟踪试点柜的使用效果反馈,探索技术升级。布局智能零售贩售设备,以社会化投资为主,鼓励各类智慧微菜场、资源回收、消费展示等智能零售贩售设备在有需求的区域场景内加大布局;通过鼓励技术创新,与消费场景结合,挖掘新型智能终端模式。配合市相关部门制定本市住宅小区及商务楼宇智能配送设施推进意见与规划建设导则,导则出台后积极宣传引导,加强市区协同。

(三)探索工作流程再造,打好精准帮扶“组合拳”

通过实现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应用场景创新相结合,打造“主动+自动”的社会救助模式,实现社会救助“空间连片、时间连串、业务覆盖”。一是构建“标签字典”,重塑困难群众信息数据。在“社区云”已有的市级标签基础上,建立“标签字典”,形成“9+1+N”社会救助类标签体系(“9”代表低保、特困、重残、低收入、支出型等9类困难群体,“1”代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困难群体,“N”代表个性化身份,根据每个居民区自身情况,扩充的身份标签包括中共党员、志愿者、退役军人、80岁以上老人等)。同时形成可标签索引、可自动匹配的数据库,逐步实现系统预警、主动推送。二是构建“评估体系”,抓取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率先建立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体系,选取物质、健康、教育、就业、社会支持、家中是否有儿童青少年等6大维度10个指标,综合评价服务对象的社会救助困境程度和需求。通过指标比对,目前长宁共有2659人属于“高度关注”人群,2181人属于“中度关注”人群,1228人属于“低度关注”人群。开发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实现困境程度智能识别、困境人群精准锁定、救助政策人机咨询、救助资源及时对接。三是构建“跟进机制”,提升困难群众服务效能。强化评估结果的应用,针对高中低不同关注程度的困难群体,链接救助政策与资源,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方案,将线上智能信息与线下救助队伍相结合,通过“大数据比对+入户走访核查+信息动态管理”的方式,形成“物质+服务+心理”的精准救助模式。

(四)开发养老应用场景,种好智慧养老“责任田”

目前长宁已入选上海市养老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将严格按照试点要求推进各项智慧养老工作,创新为老服务模式。一是优化升级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发挥好数据信息、敬老卡管理、长护险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社区养老管理、机构养老服务管理等6个功能系统,以及智能分析、呼叫中心、养老监管、电子地图、系统管理、标准接口等6个辅助模块的作用,探索功能拓展,联通市级平台,积极将智慧养老平台纳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全面推进为老服务“一键通”试点工作。确定试点街道、服务群体、服务内容和相关流程。会同区卫健委等部门,依托家庭照护床位等创新试点工作,分层分类推进一键挂号、一键救援、一键打车、一键助餐、一键咨询等功能落地。完成“百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及公益基地落实2.5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的指标任务,强化智能培训、配置终端设备,帮助有需求的社区老年人逾越数字鸿沟。三是创新推进智慧养老场景应用。在完成安全防护、照护服务、健康服务、情感关爱4类12个应用场景需求清单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