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重大战略部署,整体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支持下的教育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打造智能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长宁区现申请创建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创建方案见附件)。
妥否,请批示。
附件:聚焦1234N建设长宁区“标准+个性”的智慧教育
长宁区教育局
2021年4月22日
附件
聚焦1234N建设
推进“标准+个性”的智慧教育
——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长宁)实施方案
长宁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部,总面积3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40万人,全区在校学生57171人,全区在编教职员工7435人、专任教师5453人。长宁教育在“数字长宁”建设的大环境中,以“活力教育”为主题,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开展基于教育数据的教育评价,开展“AI+教育”应用等方面的持续探索,长宁以“标准+个性”的智慧教育为特色,全面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标准+个性”体现在:
标准引领,整体抬高。即以区域基础平台标准为引领,推进“政府定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及运维模式,促进教育管理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支持管理决策和教育治理,为基层学校进行技术减负、管理减负、应用减负,从而整体抬高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
个性应用,多样发展。即在建设区域基础平台、满足各学校刚性需求的基础上,开放提供通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鼓励学校教师深度参与开发、应用,以插件方式加入平台共享服务,给学校应用拓展留足空间,从而实现学校的个性多样化发展。
现将长宁区的创建工作从创建基础、实施方案、工作保障等三方面进行汇报。
一、创建基础
(一)信息化建设区位优势明显。“十三五”期间建成全市首个“互联网+”创新试验区,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长宁地域小学校少而高位均衡的特点,形成了政府、企业、高校、社区等不同教育主体多元协同共建教育信息化的格局。
(二)数字资源与服务成效明显。五年来,长宁教育以综改项目“以数据服务为核心,构建智慧型信息化服务体系”为抓手,建立全学科、全学段100%覆盖的区本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站式教育资源服务供给平台。建立了长宁教育数据中心,推进了教育数据的统一归集和集中管理,发展了集行政管理、协同办公、决策支持于一体的服务体系。
(三)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效果明显。与信息化应用相适应的教育基础环境实现高水平全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师生依托“微校”平台拥有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利用市区两级平台、空间在教、学、管、研等应用场景进行了全方位深度探究。开展“AI+教育”应用,愚一小学成为中国电信上海首家5G云VR教育试验基地,仅2020年就建设5个区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实验点。
(四)基于新基建新技术的教育探索路径明晰。在区政府支持下,已完成8所试点校的5G网络部署。面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统一门户集成、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围绕教育评价、教学管理、行政办公、教辅后勤、信息服务等5大业务,设计核心应用场景标准,完成区—校两级数字基座的顶层设计,明晰以数字基座建设支撑长宁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径。
二、实施方案
长宁区从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出发,立足于长期积累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将围绕构建一个生态圈、两个技术底座、三类资源、四大功能、N个应用场景(简称1234N),全面推进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建设。
(一)塑造一个智慧教育生态圈
塑造基于数字基座的智慧教育生态圈,形成“标准+个性”特征的智慧教育系统。标准:依托第三方企业提供的SaaS应用与大数据AI服务,实现六个统一(统一门户集成、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授权管理、统一接入管理、统一资源管理、统一安全防护);个性:各中小学幼儿园按照区域标准,接入个性化数字应用。
(二)联通两个技术底座
1.区域业务场景底座
一是建设区域“5G+长宁教育云”云网底座。包括高速5G云网融合,统一的数据标准服务,统一的区级师生基础数据服务。囊括从教学业务到行政业务的各类业务数据服务,智能化消息推送服务,开放式云端服务,进行数据清洗、数据加工等大数据处理服务。将大数据通过业务建模进行可视化呈现,随着区段应用场景的扩充,不断完善底层基础支撑平台,更好地服务好各类场景数字化应用。
2. 学校应用场景底座
二是建设学校应用场景底座。通过信息化标杆校引领发展,集团化发展,联合体发展等多种形式,建设学校无感化、伴随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模式,破除单一学校信息孤岛状态,支持区域全体学生的自主研学与全体教师的精准帮学。开发校本特色的数智化校园环境与特色应用,引领区域各类“智慧校园”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彰显。
(三)整合三类数字资源
1. 开放性接口数据管理
区域平台设置开放式接口,方便学校和教师的各类个性化应用便捷接入。底层基础支撑包括消息、移动和云服务等开放接口功能。综合构建“教、学、管、评、测、练”与“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相融合的多维教育大数据信息化体系。
2. 标准化数据管理
开发“长宁区基础教育应用服务平台”,实现门户、身份、系统、资源、数据、安全的统一管理,打造区级数字基座,实现教育评价、教学管理、行政办公、教辅后勤、信息服务等标准化应用场景,实现全区所有中小学校的全覆盖。
3. 仓库数据化管理
建设相关网络设施与物联感知设备,形成主题式数据仓库。建设普及5G+VR/AR智慧教室、创新实验室等,推进数字基座互联互通,以区域基础应用平台标准为引领,支持学校教师开发校本特色的个性化应用场景,支撑学校个性化应用。
(四)实现四大教育数字化功能
1.建设智慧学习,推进学生可持续的个性化发展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长宁各学段学生的特色学习变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学前阶段的“启蒙学习”,探索AR/VR智能技术在幼儿体验探究活动中的应用;小学阶段的“激趣学习”,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创设“线上+线下”学习情境与空间;初中学段的“有效学习”,基于作业大数据分析,探索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学习;高中的“综合学习”,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研究型课程开展主题式、跨学科研究性学习。
先期探索:如市三女中建设“慧学AR”综合理科智能学习中心来支持师生科学探索,运用云实验室技术简化理科实验准备工作,运用AR增强实验观察与记录效果,从而体现中心对师生自主实践性探究学习的减负增效作用。通过建设沉浸式数字媒体创排中心,解决现有学习空间的功能不足的问题,为学生在创作、排演教育戏剧作品提供智慧学习空间,提供沉浸式创排环境,满足师生在拟真的场景背景板环境下的互动与表演的需求,支持虚拟现实投影与数字舞美设计,支持数字“故事板”协作创作,运用AI辅助戏剧创作。
2.建设智慧课堂,促进先进教学理念落地
实现多场景融合创新,包括在线教学、精准练习、考务管理、智能阅卷、成绩分析和选排课管理等。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以信息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撬动课堂教学变革。开展跨学段、跨学校、跨学科的伴随性学生学习数据收集和分析,深度了解学情,重构师生、生生互动方式,增进“学生中心”教育理念的课堂落实。
先期探索:如延安中学建设“智慧课堂”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师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教与学,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无边界学习。数字学习资源的建设及管理和学生智能学习系统的建设,弥补学校数字学习资源的不足,对学校积累大量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提供支撑,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记录师生教与学的过程性全样本数据,为学生数字画像的形成和学科知识图谱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
3.建设智慧评价,促进区域教育健康发展
通过智能化采集数据,形成学生成长档案、教师发展档案、学校办学评价和学校安全管理评价系统。立足四类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类数字画像,形成可视化驾驶舱。呈现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历史维度的“长”,各指标维度的“宽”,比较维度的“高”,以及三者间的关联,形成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立体的整体性的认识与分析,从而让专业支持、过程监督、资源配置、问题解决更加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
先期探索:如天一小学借助互联网新技术打造智能化评价管理体系,一方面丰富数据的采集方式,包含交互设备、无感采集的数据同步,对德、智、体、美、劳各领域的行为数据全面记录和跟踪;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建模,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以及指标对应的监测数据项。以“七彩阳光天天蚁”评价为基础,向学科学业评价渗透,形成全面的“小蚂蚁进阶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对象多维、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方式丰富、评价结果可视化的预期。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探究学生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4.建设智慧治理,提升整区教育治理水平
完善数据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数据资源互动开放与应用体系,建设多元共治的大数据治理体系,促进区域课程、师资、设施等教育资源统筹、均衡配置和共建共享。帮助学校实现预约管理、报修管理、校历日程、新闻发布和数字文档管理,辅助学校领导的决策实施和教职工的协同工作。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精细化、治理工作精准化,有效提升全区教育治理水平。
先期探索:建青实验学校通过智慧校园app教师端和家长学生端之间进行互联。教师可以通过APP将学生日常学习、综合素养、各类测评数据等及时让家长知晓,并及时推送相关教育资源,学生请假及各项缴费家长也可以直接通过APP进行便捷操作。
(五)拓展N个智慧教育场景
学校通过个性化、开放式应用插件,实现无限多(N)个标准化应用场景在所有中小学校的全覆盖。推进数字基座互联互通,支持学校教师开发校本特色的个性化应用场景,支撑学校个性化应用。
先期探索:如仙霞高中近两年来已完成14门校本课程网上推送,成为电子阅读教材,如《地理教师带你游走西藏》《地理教师带你赏鉴宝石》在“畅言学习平台”上线;《自然观察与导赏》《趣说国家》等七八门校本课程在C—STEP学习平台上线。近几年来,仙霞高中积累了C—STEP学习课例30多个,学程(包括分层校本练习册)20多本;微课视频300多个,微学习资源3万多个。
三、实施保障
(一)组织制度保障。长宁将成立分管区长领衔,包括教育局、财政局、各街道等相关委办局参与的领导小组,以及教育局领导领衔,教育学院、各学校等参与的工作小组。建立区—局—院—校协同推进制度,长效监督和专家指导制度,展示交流和宣传辐射制度,保证建设成效。
(二)经费投入保障。充分利用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优化教育经费结构,进一步向教育信息化倾斜,“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建设总投资估算约1.5个亿,保证工作落实。
(三)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教育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本区网络安全技术监测、预警和态势分析,完善网络安全信息通报机制,提高安全威胁信息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升对教师和学生数据的安全防护与保密措施,营造安全可靠的智慧教育网络与信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