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教育局关于印发《上海市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
  • 索引号:SY0024383050202400075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教育
  • 发文字号:长教 〔2024〕47号
  • 发布日期:2024-12-06

教育系统各单位:

为进一步建设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更好地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现将《上海市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各单位,请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上海市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长宁区教育局

2024年11月25日

附件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

(2025—2027年)

历时近四年,长宁教育走出了区域整体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可行之路,数据驱动成为提供人人适合的教育的保障。教育数字化转型绝不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辅助,而是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为进一步建设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更好地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面向教育强国,对接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基座”“数据”“生态”三个关键词的要求,坚持“标准化+个性化”的整区推进模式,围绕长宁“活力教育”目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教育的期盼和要求,激发师生生命潜能,发展学生面向未来终身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迭代升级,在建成区校两级数字基座、实施统一数据标准、形成百花齐放转型生态的基础上,深化数字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增强数字化转型驱动教育变革的显现度,实现教育改革从局部、个别改革到系统性、全局性改革,夯实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中的基点作用。

(一)完善数字基座,促进高位优质均衡。在前期建成区-校两级数字基座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其打造成为资源贯通共享与精准推送中枢、数据贯通流转与智能分析中枢、智能应用汇聚与服务集成中枢。以优质资源实现跨学校、跨学段的共享,促进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区域教育发展,满足区域百姓对“上好学”的多样化需求。

(二)加强数据赋能,促进育人方式变革。在前期数据标准化归集,初步赋能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开展基于数据的诊断评价改革,深入探索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模式重塑,加强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通过数据赋能,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积累,更要重视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培养,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奠基。

(三)激活数字生态活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前期跨界合作、优质共享、赋权增能机制逐渐完善的基础上,着力深化多方协同合作,继续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增强学校数字化建设能力,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高位持续发展,支撑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一个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前期,在政府、企业、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力量协同推进教育数字化中,初步实现了学生学习效率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从而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下阶段,将围绕数字环境、学校治理、课堂变革、个性学习、数据赋能、综合评价等方面实践与探索,构建数字化转型在数字时代的区域教育新形态。

1.提升学校数字化建设能力

建设数字化转型育人模式变革示范校,基于区域标准,强化学校特色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教学设计、备课教研、课堂交互、作业诊断、课后服务、资源应用、校园安全、家校协同等智慧教育场景。

2.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培评结合,推动教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校长在学校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高效实施、沟通协作及科学评估的综合能力,涌现一批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教育领军人物。

3.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整合资源、优化课程,扩大人工智能教育覆盖面。搭建多种创新工具与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设计,增强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数字经济与智能社会的发展。

(二)升级区-校两级“数字基座”

长宁教育数字基座是标准化的数字学校中枢,实现了区校一体化的数据联通、应用联结、人员联合、资源共享。下阶段,通过引入更先进的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和数字应用更加高效的流转和共享,为师生提供更加适切、智能的个性化服务, 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高位提升。

1.优化“人工智能+”的资源中枢

完善优质资源便捷共享。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强区-校两级教育数字基座与上海市智慧教育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贯通联结,实现对跨平台资源的精准检索。建立基于数字基座的资源图谱,统一基座资源标准化调取接口,实现优质资源之间、资源与应用之间的贯通关联,支撑资源精准推送。

丰富优质资源呈现方式。重点增加人工智能教育、STEM教育、科学教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课程资源,加强沉浸式、虚实融合类资源建设,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教育需求,增强学生对优质教育的获得感。

2.优化“人工智能+”的应用中枢

推动数字应用的智能化升级。嵌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助管、助教、助评、助研、助学等多样化的智能服务,促进应用的流通共享,实现自由选择、按需定制。

构建个性化应用智能开发助手。提供“低代码+智能体”组件,实现以语音指令搭建个性化应用,更加快速、便捷、高效地满足教师需要。

(三)强化三类数据的治理

长宁已形成标准化数据、开放性接口数据、仓库数据三类数据形态,积累了大量数据资产。下阶段,将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加强数据流转,强化智能分析,升级数据驾驶舱,驱动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中难点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1.完善多方互信的数据流通机制

深化数据贯通归集。打通基座原生应用、第三方应用、低代码应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跨校、跨学段、跨系统、跨层级的数据归集与联通,为数据贯通分析奠定基础。

升级数据贯通运用。加强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治理与分析,实现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数据的贯通联结, 支撑师生个体发展数据全面分析。

2.持续丰富教育场景专项数据分析模型

实现教育场景为中心的数据治理。从基础数据治理升级为场景数据治理,建设课堂教学诊断、自适应学习、五育融合等场景数据库,构建教育场景分析模型,为教育教学提供更直接的优化建议。

优化教育数据分析模型。分析教育精准管理、课堂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化学习等场景的关键特征、行为指征,探索形成更多专项教育数据分析模型,充分利用数据资产,逐步构建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分析与综合治理体系。

3.充分发挥数据驾驶舱功能

依托大模型能力,在原有标准化调取接口的基础上,实现数据问答式查询、精准检索、智能调用和可视化分析,支撑学校实现更加便捷的个性化数据服务。

(四)更新四大数字应用体系

长宁区已建设数字作业、听说课堂、五育评价、智慧健康、课后服务等多样化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初步探索了数据驱动下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下阶段,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聚焦为创新人才培养储能的关键领域,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教学模式重塑。

1.进一步赋能课堂变革

深化大规模因材施教。增强对学生认知、态度、兴趣、行为特征的综合分析,精准把握学生学习需求和特点偏好,通过个性化诊断、精准化资源推送、自适应学习路径规划等方式,实现学生学情特征与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的精准匹配。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数字技术,推动大单元、任务群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变革,实践跨学科学习、双师课堂、人机协同等新型教学模式,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进一步赋能评价改革

优化学生学习成长诊断评价。建立长周期的学生五育融合数字档案,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数据贯通、跨年级跨学段成长情况纵向跟踪,实现教育数据的多模态伴随式采集、智能化诊断分析和即时性精准反馈,为校家社协同共育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诊断评价。建立更加全面的校长、教师能力诊断系统,加强对教师素养提升的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和分层分类培训支持。

3.赋能科学教育

建设浸润式学习环境。整合数字长宁硅巷智谷、科技场馆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教育资源,构建较为成熟的科学教育课程。加强探究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新型学习空间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沉浸式、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改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探究。

提升学生需求与资源的匹配度。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对科学教育相关课程实施、活动开展、科创成果、课后服务等数据的融通分析,支撑学生实验、探究实践能力表现的评价,强化学生创新潜能挖掘,优化科学教育资源与服务供给,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4.融入人工智能

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进一步丰富面向学生的人工智能普及课程、中端课程、高端课程,形成学习进阶。构建学校、少科站、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协作的人工智能教育网络,扩大优质资源共享的覆盖面。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特别是人工智能运用能力,实现人工智能规范、高效赋能教育教学。

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升级数字基座、优化数字应用、完善数据治理,探索更加精准的资源推送、互动性更强的数据调用、更加智能的人机交互教与学。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数据治理优化的基础上,实现人工智能自然生长于数字化转型。

(五)丰富N个智慧教育场景

长宁区已建成数字基座原生应用、第三方接入应用、低代码应用共同组成的数字应用系统,形成N个数字赋能教育场景。下阶段,将以“人工智能+”推进应用场景迭代升级,探索交互体验感更强的智慧教育场景。围绕课堂变革、评价改革、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四大应用体系,增强教育场景之间的匹配度,建立  “人机交互-数据治理-分析诊断-系统干预-数据收集”循环上升的教育教学改进闭环。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制度保障

由区教育局牵头,区财政局、区大数据局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切实加强对转型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各教育业务部门成立协同工作专班,组织、管理、指导中小幼学校转型工作有序推进。

(二)经费投入保障

利用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优化教育经费结构,设立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项经费,规范经费使用,保障转型工作落实。

(三)体制机制保障

加强教育管理与督导监测,将转型工作列入学校常规考核,保障工作推进和实际成效;坚持典型引路,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激励制度,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积极性;完善政企社合作机制,促进和保障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深度参与和广泛促进。

(四)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教育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监测、预警和态势分析,完善网络安全信息通报机制。加强数字教育之下人工智能伦理、隐私保护等的规范性管理,提升对师生数据的安全防护和保密措施,提升数据空间可信管控能力。

长宁区教育局

2024年11月25日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