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根据《上海市长宁区基础教育学校及单位五年发展规划督导评估实施意见》(长教督〔2013〕18号)和《上海市长宁区基础教育学校及单位五年发展规划督导评估方案》(长教督〔2013〕20号)文件要求,长宁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长宁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绩效开展了终结性督导。督导组通过听取校长自评汇报、实地督查、问卷调查等途径,根据督导评估指标,汇总各类信息,形成了督导意见书。
现将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绩效终结性督导意见书印发给中心,请按报告内容向有关人员传达,并结合本报告,认真分析现状,巩固现有成果,研究继续发展的生长点和办学策略。同时以此思考、制定新一轮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促进学校可持续、更优质发展。
附件:长宁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绩效终结性督导意见书
长宁区教育局 长宁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3年3月2日
附件
长宁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绩效终结性督导意见书
(2017.9—2022.8)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健康、内涵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长宁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依据《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和《上海市长宁区基础教育学校及单位五年发展规划督导评估方案》(长教督〔2013〕20号),于2022年12月14日组织专职督学、区教育行政干部、专家共15人督评组,对长宁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进行终结性督导评估。期间,听取了劳技中心主任龙联合的自评工作汇报;个别访谈了学校干部、教师等共27人次;对20名教师、54个协作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查阅了有关资料;检查了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等。现将督导情况汇总如下:
一、主要成绩与经验
长宁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秉持“培养‘有理想、会设计、能动手、善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理念,作为首批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学校,中心立足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新时代工匠精神,探索区域劳动教育新方式、新途径,拓展区域劳动教育的研究、指导、服务功能,推动区域劳动教育协同发展,为全区中小学校学生提供丰富的劳技课程,形成富有活力的长宁劳动教育实践特色。其主要成绩与经验是:
(一)完善管理架构,服务发展需求
重视党建引领作用。党政班子能引领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国家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认识劳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在持续不断推进劳动课程创设、教育基地建设、劳动特色校及劳动实践点创建等工作中发挥思想引领和保障作用。2018年创建“察•思”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凝聚党员力量,促进中心发展。
注重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制定《人才培养、选拔、管理、任用制度》《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办法》等管理制度,搭建干部梯队,为各方面表现优异的教师提供到机关轮岗及去云南支教锻炼的机会,干部队伍建设有一定成效。
完善内设机构和组织框架。中心根据发展需要和教育教学需求,完善党政办、德育处、教务处、课程资源室、科研室等部门,厘清部门职责,做到既各司其职又互相协作,更好协调中心各项工作,提高工作实效。
中心上下凝心聚力,积极探索由劳技教育到劳动教育的转型,促进中心内涵发展,扩大中心在全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心年终考核连续几年分别获得“进步奖”和“优秀奖”。
(二)加强师德建设,铸造教师团队
师德为先,增强教师责任意识。中心在思想政治、理论修养、专业知识等领域,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综合素质》讲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报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行为规范、推进岗位实践、倡导榜样示范,通过交流讨论、短视频制作等形式,提升师德修养和理论水平。开展师德实践活动,推荐骨干教师参与援滇支教工作,协助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做好托管服务工作,组织志愿者成立疫情防控应急队、区域核酸数据统计专班,有效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心和全局观念。
岗位建功,助力青年健康成长。中心近五年招聘青年教师11名,有效缓解教师缺编问题,目前青年教师占学校教师50%。中心努力提升青年教师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实施带教制度,开展“青年文明号”“五四红旗团支部”团队建设,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武、青年辩论赛等活动,有效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开展多层次培训,积极推进队伍建设。中心通过国培、市培、区培和校培等培训,助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承接上海市师培中心的国培计划项目,为全国50多位校长开展劳动教育培训;与中国教师教育网合作,设计开发十余门面向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培训课程;落实上海市教师学科修养的研修与培训,共拍摄29节空中课堂课程,为全市劳动教育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开展面向区域教师12个项目的专项培训,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教师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业务能力、实际操作技能明显提升,有教师获得2020年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说课活动一等奖、2020年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教师能力大赛实践技能比赛(高中)中荣获三等奖等。
(三)构建特色课程,拓宽育人渠道
挖掘学科育人功能。五年来,中心依据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努力探索劳技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拓展校内外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开发、设计校内外课程与教学活动。结合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入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走访劳动模范,感受劳模风采和工匠精神,产生较大的育人效益。
优化课程构架。中心统筹资源、优化内容、创新形式,不断完善劳技中心课程框架,形成具有中心特色的传统技艺课程、现代技术课程、劳动实践体验课程等,既体现新版《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又体现劳技中心传统优势校本课程特色项目。建设“五课堂”系列劳动教育网络课程,开发妙工坊、奇思社等近四十门《五课堂》课程。中心还与社区学院、街道协作共建,整合利用区域内资源,成立“劳动教育基地”,拓宽劳动教育资源。
开展教学与评价研究。中心努力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与途径,初步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推进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线上直播课程和线下教学活动,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一致好评。积极推进劳育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机制建设和平台建设,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选课、反馈系统,拓宽各类课程的评价实施路径。
五年来,中心各项工作得到教师、学校的充分认同。从问卷调查的总体满意度来看,教师对中心总体情况“很满意”的占100%;90.74%的学校对中心总体情况满意,其中“很满意”的占68.52%。
二、问题与建议
(一)中心的资源配置与加强区域劳动教育的定位尚不匹配,对区域劳动教育的研究和指导等作用发挥尚不充分。
建议:进一步加大中心资源配置力度,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支持,加大对中心环境建设、专用教室等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高端劳动教育领军教师;中心要思考从劳动技术到劳动教育的功能转变,努力成为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中心、实践体验中心和研究指导中心。
(二)现有的课程构架尚不均衡,课程内容偏重于人文方面,科技方面相对薄弱;劳动教育的评价研究尚显不足,对学生学业评价缺乏过程性管理。
建议:中心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梳理原有课程内容,系统构架人文与科学协调均衡的课程框架,增设更多科技类课程,在开发新兴技术课程的同时,传承发展传统技术课程,应对社会工种需求,体现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形成中心特色课程。
在新形势下中心要加强劳动教育的评价实践,研究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进一步落实过程性评价管理,强化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运用,将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等。
(三)科研引领推动区域劳动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意识与能力尚需加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心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还需系统设计。
建议:深入区域劳动教育整体发展的前瞻性和高层次研究,借助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劳动教育项目的研究与拓展,着重思考科研对区域劳动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整体提升区域劳动教育水平和影响力;依托区域数字化转型契机,加强中心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将信息化建设融入中心的各方面工作,促进信息化建设常态化应用,提高中心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督导评估结果
基础性部分评价等级为: 优下
发展性部分评价等级为: 优下
本次总体评价等级为: 优下
长宁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3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