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镇、临空办:
经区政府第179次常务会议、十届区委常委会第234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长宁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附件:《长宁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㐀㐀
上海市长宁区“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上海市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代章)
2021年9月14日
附件
长宁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服务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需求,按照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健康中国建设总体部署,《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进展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宁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能力持续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市前列和发达国家地区水平。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5.54岁,本区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0.74‰、孕产妇死亡率0。
表1 2016-2020年长宁区主要健康指标情况
指标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
户籍人口 平均期望寿命 |
全市 |
83.18 |
83.37 |
83.63 |
83.66 |
83.67 |
长宁区 |
84.49 |
84.24 |
85.49 |
85.32 |
85.54 |
|
男性 |
82.18 |
81.89 |
83.02 |
83.08 |
83.25 |
|
女性 |
86.85 |
86.67 |
88.00 |
87.59 |
87.85 |
|
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 |
1.55‰ |
1.55‰ |
1.93‰ |
0.57‰ |
0.74‰ |
|
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 |
0 |
0 |
0 |
0 |
0 |
政府投入进一步加大。十三五期间,区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是十二五期间的2.8倍,其中同仁医院先后完成了门急诊楼的改扩建,住院楼、哈密路院区、虹桥研究院的装修改造,外科大楼和综合楼的新建,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的标准化建设和传染病大楼的改造等。同仁医院由仙霞路1111号、哈密路419号和仙霞路720号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三个院区组成,形成了三个院区、一体两翼的格局,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200张。光华医院于2018年3月增设延安西路分部;天山中医医院完成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标准化改造;妇保院原址改扩建项目已启动建设;区精神卫生中心完成住院综合楼新建、老年科病房楼装修及节能改造和上海市院前急救分站(长宁临空)新建。疾控中心启动实验室改造。
医疗服务能级显著提升。上海市同仁医院已于2017年通过评审,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顺利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2020年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认定为上海市首批22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于2017年通过上海市教委评审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立光华临床医学院,关节病内科学科组完成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风湿病专科)诊疗中心;增设延安西路1474号作为分院区;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获“长宁区第二届区长质量奖”组织奖和个人奖。区天山中医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及龙华医院于5月16日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书,开启新一轮的合作,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康复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医院中医综合性服务水平及医疗质量评分多年位列全市同级同类医院的前列。区妇幼保健院2017年6月获“首届长宁区区长质量奖”组织奖,连续蝉联全国文明单位,并获上海市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2018年10月获产前诊断(筛查)中心资质,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取得“产前诊断”资质的二级医院;2019年7月医院获批首批“国家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10月挂牌成为上海健康医学院教学医院。2019年,区妇幼保健院、区精神卫生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战略合作,筹备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紧缺医疗服务供给。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评审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辖区内医疗资源紧张的区域和服务项目。十三五期间设置有康复医学门诊部1个、眼科门诊部1个、儿科门诊部4个,精神心理诊所2个,护理院4家。社会办医作为医疗资源的有效补充,为区域内百姓提供更多不同服务能级的医疗可选性。
表2 长宁区医疗机构设置情况
机构类型 |
数量 |
备注 |
三级综合医院 |
1 |
上海市同仁医院 |
三级专科医院 |
1 |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
二级中医医院 |
1 |
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 |
妇幼保健院 |
1 |
长宁区妇幼保健院 |
精神卫生中心 |
1 |
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10 |
天山、仙霞、北新泾、新泾、程家桥、 新华、华阳、江苏、周桥、虹桥 |
社区卫生服务站 |
39 |
|
专科疾病防治院 |
1 |
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门诊部 |
市级疗养院 |
1 |
上海市工人疗养院 |
机场急救中心 |
1 |
虹桥机场急救中心 |
企业综合性医疗机构 |
2 |
电力、民航 |
部队医疗机构 |
3 |
海军特色医学中心、905医院、 上海武警总队医院 |
三级医院分部 |
1 |
华山分部 |
公立门诊部 |
2 |
上海国际旅行医疗保健门诊部、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门诊部 |
内部医疗机构 |
43 |
医务室、保健站等 |
社会办医疗机构 |
259 |
和睦家、爱尔眼科、西郊骨科等 |
合计 |
367 |
|
公共卫生服务平台体系不断加强。依托区公共卫生联席会议、长宁区国家卫生区创建平台,健全部门协同、机构联动机制。圆满完成2017年国家卫生区复评审工作。做实做细慢病服务管理,2018年高分通过国家慢性病示范区复评审。2020年创建成功国家健康促进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肝炎示范社区”工作持续推进,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及创建任务。妇幼“两纲两规”任务扎实推进,2016年获得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示范区。开展“脑瘫早期筛查与康复干预体系建设”、“长宁区儿童重点疾病筛查和干预管理”区政府实事项目,建立儿童健康问题筛查-转介-诊疗三级服务网络与管理机制。精神卫生服务内涵稳步提升,强化与公安、政法等部门和街镇的信息互通,按规范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开展常住人口动态排查和在册患者全覆盖风险评估与分级分类服务。2019年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模式逐步转向面向全人群全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重点推进“医养结合”老年认知症社区综合干预服务和“心理顾问制”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和情绪障碍综合干预。
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升。每年对区域应急处置队伍进行专业培训与技术指导,设计开展了精神卫生-传染病综合演练、机场-医院-疾控-街道-社区登革热联防联控演练,多部门联合,加强了联防联控能力,圆满完成三届进博会保障工作。持续开展传染病及其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开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绿色检测通道。探索互联网+应急,目前已建成并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区公共卫生应急培训演练中心。自2020年1月15日上海市同仁医院收治上海市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承担了专业技术支撑、数据集成枢纽、政策策略参谋的核心作用,全力以赴,按照国家和上海市防控方案,逐步调整响应级别,做好国内外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复学复市保障等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围绕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我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服务能力标准。“一中心一品牌一特色”持续深化,形成如互联网+护理、全专结合医联体、安宁疗护、中医康复、健康教育等特色和品牌。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领医小时”、“天山美小护”连续两届被评为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9年被中残联授予盲人康复实训基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推进;成立区域家庭医生联盟,成立家庭医生横向联合体。区总工会和区卫生健康委共同推进家庭医生进企业三年行动计划。
学科人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我委制定出台了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招聘紧缺高级人才和全科专业人才资助的管理办法,2014年至2019年全系统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44名,累计专项人才经费资助达到3205万元。2014年至2019年系统各单位招聘紧缺高级人才、全科、公共卫生等专业人才176人,累计专项人才经费资助达到2000万元。不断加强与发达国家国际著名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交流合作,2016-2019年间共报批专技人员出国项目65批次,涉及专技人员282人次。开展了专业技术骨干人才“315工程”,通过评选共产生了三批如茅爱武、何东仪等34名“名医工作室”、上海市同仁医院影像介入科、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产科等33个“医学名专科”和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乌日娜工作室等28个“优秀家庭医生工作室”。从2014年同仁医院通过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平台启动PI团队建设以来,各二三级医院已先后与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龙华医院等合作,累计开展73个学科PI团队建设。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上海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开局起步期。长宁作为上海的西大门,要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1.卫生健康日益成为城区管理社区治理的重要支撑。落实健康中国、健康上海、长三角一体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战略方针,对卫生健康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卫生健康服务制度创新,加快打造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卫生健康服务和保障体系,形成健康服务品牌。
2.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对卫生健康保障能力带来重大挑战。传统重大传染病风险持续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新发突发传染病还将不断威胁社会的正常运行。作为国际化城区,人口高度密集、流动性强,国际交往频繁,迫切需要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重大疫情防控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城区公共卫生安全。
3.人口结构和健康服务需求将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的改变,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以及失能失智等因素将不断倒逼老年健康服务和保障政策调整。国际化人口规模和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高品质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攀升。
4.科技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方式深刻转型。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将对卫生健康服务方式带来深刻变化,推动健康服务智能化,加快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保障制度和行业治理变革,促进卫生健康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5.卫生健康改革发展面临新的诉求新的变化。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各细分学科专业未能形成有效的分布,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展活力需进一步激发,基层社区卫生的核心服务能力仍需加强,中医药发展还需做优做强,分级诊疗仍需进一步优化细化。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和新时期卫生健康发展方针,深化健康长宁建设,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为长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人民至上、健康至上。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以人的生命健康为中心,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2.坚持服务全局、共建共享。把卫生健康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主动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挑战,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健康服务模式转型,加快形成大健康治理格局和全社会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
3.坚持防治一体、改革创新。进一步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和预防为主方针,聚焦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救治服务各项能力同步增强,相互融合,激发卫生健康发展活力,建设高品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建设与长宁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目标相匹配的、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智慧化、整合型、高品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卫生健康服务优质、便捷、高效,为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水平逐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发达国家水平。
——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适宜、综合、连续的区域健康服务体系。
——医疗健康品牌更加响亮。培育若干国家级和市级医学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诊治能力大幅提升,科教研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医疗服务品牌。
——卫生健康智慧化程度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与智能卫生化健康服务相适应、与健康大数据发展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基本实现卫生健康服务智慧化。
——全行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行业管理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覆盖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的智能化监管体系。
四、主要任务举措
(一)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科技赋能、系统治理,到2025年,形成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控、区域联动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打造平战结合、专业化、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显著提升疫情监测、疾病救治、物资保障等能力,推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1.完善应急指挥体制机制。建设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疫情联防联控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基于一网统管,建设多数据、全方位、广覆盖的区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立疫情联防联控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建立集应急指挥、应急值守、远程会议、日常培训等为一体的卫生应急智慧指挥中心,下设疾控综合智能化分中心和智慧卫监分中心。
2.强化监测预警与快速响应。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发热、肠道门诊等监测哨点布局,建设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优化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和事件监测系统。构建区域协同、联防联控的风险预警系统。加大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和社区基层防控能力。优化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
3.强化区域医疗应急与传染病救治网络。建设定位明确、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区域传染病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强化医防融合、平战结合,完善发热门诊、发热哨点门诊、传染病门诊、院前急救中心的布局和标准化建设。优化提升同仁医院传染楼配置,增强区域传染病诊治中心作用发挥。完成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标准化建设,完成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江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完成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设置。完成江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达标建设工作。完成光华医院120急救站建设。将电力医院、905医院、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哨点门诊设置。强化管理,加强院际整合,加强统筹救治力量。加强人才储备及应急医疗救治队伍建设。做好感控管理,常抓不懈。
4.强化物资保障。健全应急物资储备预案,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储备中心,科学调整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加强疫苗、药品、试剂和医用防护物资储备。
(二)构建高品质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1.健全完善公立医疗机构高效运行。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强化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健全公立医院领导体制、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机制。加强长宁区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管理中心机构建设,有效落实卫生健康事业改革与发展目标,推进区属医疗机构运营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大力提升医疗品质和医疗服务。设立区卫生医保质量管理中心,确保医保资金高效使用。加强区血液管理中心建设,严格用血管理,确保区域献血工作高效完成。
2.进一步发挥同仁医院区域性医疗中心作用。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合作,争创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打造消化道疾病诊治、危急重症疾病救治、全专结合、社区联动慢病管理三大学科群建设。深化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探索区域化整合型紧密医联体建设。深化全科医学教育特色,构建区域“全科医生能力一站式考评”体系。强化虹桥医学研究院平台建设,争创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力争建成国家级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合作共建国际医学教育学院(基地)。开展面向患者的医院智慧服务建设;力争智慧医院服务分级评价达到四级。
3.推进光华医院建设区域性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和长宁东部医疗中心。以全国一流中西医结合医院为标杆,光华医院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地区的以关节病专科特色为主、关节病相关联科室和综合保障科室基本齐全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大专科、强综合”为目标全面提升综合学科的技术能级,建设成为区域性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和长宁东部医疗中心。深化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探索区域性中西医结合医联体。以“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建设项目”、“中西医结合关节病专科联盟”和“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为契机,建立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标准化的关节病临床诊疗平台。完成异地迁建,新院达到600张床位规模。构建便捷医疗服务信息体系,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或以上。
4.推进天山中医医院建设长宁区域性康复诊疗中心、区域性中医治未病中心,力争达到三级综合性中医医院服务能级。继续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完善二级康复网络建设,建设全方位的康复诊疗中心;深化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及龙华医院合作,推动天山中医医院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设单位。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中医专科(专病)联盟,提升区域中医药服务能级。进一步完善治未病服务模式,形成中医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
5.推进妇保院建设成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力争达到三级专科医院服务能级。强化亚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亚学科及专科专病核心竞争力,构筑妇产医学学科群。同步推进医教研防协同高质量发展。建设产前诊断中心,建设华师大附属儿童早期发展中心 、盆底诊疗康复中心和围产心理健康中心。发挥院所合一优势,打造妇幼保健联合体,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完成医院改扩建工作,达到三级专科医院规模、技术、服务水平;完成国家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项目,深化建设长宁模式的“优质+均衡”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6.推进精卫中心建设成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力争达到三级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服务能级。打造辐射长三角的精神医学中心和专病诊治中心。构筑精神卫生学科群;积极探索心理护理及老年护理进社区。依托华东师大,建设健康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硕士点,合作共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建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研究中心、心理健康与康复医学研究中心、心理健康与脑科学研究中心。完成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服务。
(三)增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1.提升社区卫生诊疗服务能力。启动建设社区医院工作,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学和区属三级医院紧密联动合作,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加强社区儿科、社区护理、社区中医、社区康复、社区心脑血管疾病、社区呼吸障碍疾病等的诊治和医防融合服务能力建设。启动建设标准化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全面落实“一中心、一特色、一品牌”建设,逐步形成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品牌。建设长宁区域全科医师能力提升“培联体”,探索全科医师在二、三级医院多点执业,鼓励体制机制创新及优秀家庭医生工作室深度转型发展,推进全科医师医教研全方位能力提升。
2.深化区域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分级诊疗制度网络基础,完善全专结合工作机制,推进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层级优化、职责清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路径。在同仁医院与十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上下运转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关节病、中医专科专病、妇幼保健体系、精神卫生和心理服务等各专科的区域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将区域内医疗机构逐步、有序纳入区域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以区域分级诊疗为基础构建完善区域医学康复服务体系。
3.深化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做实做细做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80%以上,签约居民社区门诊就诊依从性达到80%以上。扩大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逐步扩大0-6岁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失能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签约覆盖率,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做实做细做精签约服务供给,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全科诊疗服务能力,提高签约居民在签约社区就诊的感受度和满意度。提高中青年职业人群健康管理的服务覆盖面。
4.深化完善安宁疗护服务。程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区安宁疗护中心建设,在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安宁疗护东部中心,鼓励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安宁疗护病房(病床)或提供安宁疗护服务。持续深入探索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模式,满足多样化安宁疗护需求。
5.深化完善优质护理服务。强化区域护理体系建设,提升护理服务能级,完善高层级专科护理队伍和社区护理、老年护理队伍、妇幼护理队伍建设。依托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培养社区专科护士;继续推进护理专科门诊建设。依托二、三级医院护理专长,建立护理培训基地,打造与区域医疗特色相匹配的专业护理团队。
(四)完善区域基础设施资源配置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有序规划管理。加强区卫生基本建设管理中心机构建设,统筹本系统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工程实施过程管理,确保基建项目规范安全管理。
2.上海市同仁医院新建日间中心(急诊)大楼。项目地址位于仙霞路1111号,拟建地下4层地上6层,总建筑面积约为30000平方米。该项目预计“十四五”期间完成。
3.上海市光华医院异地迁建项目。项目东至定西路,南至法华镇路,西至种德桥路,北至延安西路,项目建设规划约89000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完成第一期项目,启动第二期项目。
4.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工程。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含扩大用地)工程项目地址位于武夷路773号,新建筑面积约为32000平方米。现已进入工程实质性的施工阶段,该项目预计“十四五”期间完成。
5.长宁区精卫中心科教综合楼改扩建项目。项目地址位于协和路299号。拟拆除基地西侧原心晴楼(行政楼、交大实验楼、连廊和配套用房等),新建一幢地下2层、地上9层的科教综合楼,新建总建筑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项目启动建设。
6.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改扩建项目。根据医院发展需求和三级综合性中医医院的建设标准,在原址及周边进行改扩建,增加业务用房面积约15000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启动该项目,力争完成。
7.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迁建项目。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整合置换周边资源,迁建后建筑面积达到8900平方米。该项目预计“十四五”期间完成。
8.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迁建项目。项目选址武夷路490号,占地面积约为4090平方米。该项目预计“十四五”期间完成。
9.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整合置换周边资源,改扩建后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十四五”期间推进该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启动。
10.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整合置换周边资源,改建后面积达到6800平方米。“十四五”期间推进该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启动。
11.启动新一轮本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根据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住建委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与建设指导标准》(沪卫规〔2020〕11号)具体要求,根据服务人口和功能配备,完成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达标建设,建设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因地制宜完善提升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配置,纳入区域15分钟生活圈建设范畴。
(五)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水平。
1.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落实区疾控中心硬件达标,完善提升疾控流调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加强疾控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打造高水平的公共卫生学科。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建立多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医防融合。
2.打造提升健康教育与科普体系。积极贯彻落实《健康长宁行动(2019-2030)》,明确重点,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健康长宁行动2022年中期目标的完成。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普宣传渠道,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职能。打造区域健康教育科普中心,建设健康科普文化基地,完善长宁区健康教育资源库、健康科普专家库。在全社会深入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使健康融入学校、家庭、社区、机关和企业(楼宇)等各类场所和人群,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推进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规范化发展。鼓励单位、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健康自我管理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健康促进场所建设。继续因地制宜建设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康知识一条街、健康小屋等各类室外健康支持性环境。
3.完善慢病综合防控体系。巩固国家慢病防控示范区建设,开展重点疾病早期筛查,落实分级分类诊疗,加强危险因素干预,规范随访管理,构建医防融合、全程有序、中西医并重的慢病管理服务模式,完善家庭医生制度下的慢性病患者“防治康”一体化管理与服务。启动第四轮艾滋病综合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控干预和高危人群丙肝筛查。深化“一网统管”管理平台建设。
4.推进区域性视觉健康中心建设。构建“医疗机构-社区-学校-家庭”的眼病防治康一体化工作服务网络,探索重点人群视觉健康联动干预模式,重点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特色专科建设,推进综合防近适宜技术的应用,减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5.完善妇女儿童综合保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区妇幼保健院院所合一管理优势,夯实街镇-社区-专业机构-市区医疗机构上下联动网络,加快区域围产儿、儿童、妇女三大保健中心、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基地)、产前诊断(筛查)中心建设。促进“母亲健康行动”推广,加大社区适宜技术的推广。健全辖区公共卫生专业机构横向协同机制,优化服务与管理流程,打造完善婚前-孕前-孕产期-产褥期-婴幼儿期产后-围绝经期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无缝医疗服务链。推进妇幼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孵化打造社区妇幼特色服务品牌。
6.完善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动从“以精神疾病防治为中心”向“以心理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健全和整合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精神疾病综合防治服务网络和社区精神障碍康复网络。大力拓展精神卫生服务内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加强对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干预。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协调机制和协同服务平台。
7.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挥巩固国家卫生区的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工作机制作用,强化区域环境卫生管理,完善市容环境门责制度,健全数字化城管系统,大力治理环境顽疾;以集贸市场、公共场所“四小”和食品“三小”、公共厕所及健身苑点等场所为重点,强化行业规范管理要求,提升区域居民获得感。积极探索建立蚊虫密度监测预警分级响应机制,搭建信息化报告平台,将病媒生物监测网络覆盖至全区各街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防制相结合的方针,根据病媒生物的季节性消长开展预防控制。
8.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健全完善区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职业病防治监测评估能力。深入推进职业健康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全面开展职业健康执法检查,推进职业人群健康促进,实施职业病危害精准防控。
(六)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创新
1.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市级中医医联体平台,完善与龙华医院“3-2-1”协同机制,建立以天山中医医院为中心的区域中医医联体,构建区域中医转诊平台,积极推进中医专科(专病)联盟建设,指导和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专病门诊服务,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康复医学、妇幼保健、养老等领域的重要作用。鼓励社会办医力量积极参与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中医医疗服务需求。
2.提高区域中医药服务能力。依托长宁区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区校合作,推进光华医院建设区域性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继续推动天山中医医院建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设单位、长宁区域性康复诊疗中心和区域性中医治未病中心。推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从医教研统一平台建设、到人才梯队序列化建设,全面提升我区中医药能级。支持发展中医互联网医院,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药服务。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推进中医医院现代化管理。继续加强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管理和特色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中药药事管理。
3.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强化中医药及中西医协同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中的作用,建设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专家及骨干队伍。加强天山中医医院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和规范管理。
4、增强扶持中医学科人才建设。专设中医药科研项目,加强中医学科建设,重点支持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优势专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继续争创全国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形成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确切、诊疗技术规范的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中医培训基地,选拔和培养一批区域内不同梯队的中医药人才。继续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应用。
5.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积极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拓展构建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建设标准。推出适宜于不同人群的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搭建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传承的传播。
(七)增强老龄健康事业和人口家庭发展
1.加强老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围绕营养改善、慢病早期筛查、重点伤害预防、心理关怀关爱等重点探索多元化的健康管理模式,完善百岁老人健康照顾项目、高龄老人医疗护理项目、计生特殊家庭关爱等特色项目。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诊治和用药指导,建立老年慢性疾病长期处方制度,开展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提高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提高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进一步完善老年康复和护理服务网络。
2.推进医养结合。引导专业化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对接,强化老年疾病预防、诊治、康复和护理体系建设,建立稳定高效的转介机制和健康支持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创新合作模式,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机制;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机制;积极探索社区医养结合新模式,整合养老、护理、医疗、康复各类服务资源,在有条件的街道推广“三站合一”医养结合综合体。夯实以长护险为主的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持续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加强对需求评估、护理服务等过程性监督管理;探索家庭照护床位与家庭病床“两床合一”发展模式,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居家护理服务需求。
3.加强人口与生育服务。积极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加强生育全程服务,逐步完善支持家庭生育的相关公共服务。积极推进母婴设施建设,提高覆盖率。依法落实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加强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围绕生活照料、基本医疗服务、大病治疗、养老保障、精神慰藉等问题,进一步完善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政策制度。
4.推进健康家庭建设。围绕新婚家庭、孕产家庭、婴幼儿家庭、青少年家庭、计生特殊家庭等不同类型的家庭,展有针对性的家庭健康服务。加强生育指导;广泛开展面向0-3岁婴幼儿家庭的科学育儿宣传指导服务;加强生殖健康宣传服务;完善免费计划生育药具服务。积极做好人口监测和预警相关工作。
(八)强化全行业规范管理
1.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举办、管理、保障、监督等职能的外部治理机制,健全公立医院领导体制、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机制。健全完善长宁区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区卫生事务管理中心、区卫生医保质量管理中心、区血液管理中心、区卫生基本建设管理中心、区卫生安全管理中心、区卫生信息中心(区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区卫生人才(干部)培训中心、区卫生党群服务中心、区卫生审计中心等机构建设,理顺政事关系,建立可持续性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健全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
2.完善综合监管制度。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和会商机制,强化全行业监管。加强重点领域的违法行为联合查处打击力度,强化全过程严格监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建设,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行网上审批、全程网办,切实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推行“智慧卫监”智能化、精准化监管。完善医疗卫生综合监管信息平台,把所有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纳入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完善差异化监管机制,探索诚信监管新模式。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健康有序发展,为区域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医疗服务,对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有效监管。加强卫生监督协管队伍建设,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监督协管网络体系。按标准完成卫生监督所规范化建设,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3.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区卫生安全管理中心机构建设,对区域内医疗卫生健康单位的运行生产安全、后勤安全、消防安全、安全保卫以及医疗卫生重点人员密集场所反恐怖保障安全实施安全监督管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源头防范,细化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守住底线、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不断提升全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质量。加强全系统平安医院、平安单位建设。
4.推进“无烟长宁”建设。加大《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普法宣传力度,组织控烟志愿巡查工作,提高居民控烟意识。开展无烟示范场所建设,推进各类健康促进场所全覆盖建设无烟环境。协调各控烟执法部门,聚焦餐饮包房、商务楼宇等重点场所,依法开展公共场所控烟监督工作,有序开展专项执法和集中执法。
(九)打造医疗卫生智慧高地
1.加强重点学科人才建设。结合市区两级学科建设,培养一批管理有水平、医疗服务有技术、科研有能力、教学有特色的人才队伍。打造1-2个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临床重点专科,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医学人才,打造本区临床专科能力在国内市内的领先地位。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与同仁医院、光华、天山、妇保、精卫、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科研与教学协同。助力PI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区属医疗机构科研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加强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群和高端人才团队。力争成为大学附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强化专业人才聚集。注重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基层全科人才和公共卫生等急需紧缺人才集聚和壮大,保障长宁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定期分析形成紧缺人才推荐目录,涵盖全科、影像、公共卫生等13个专业。对列入紧缺目录的人员在年龄、职称、学历上适当放宽录用条件,促进人才流入。继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政策。做到整体医学人才厚度再提升,领军医学人才学科广度再扩围,全科、公共卫生、中医人才密度再增强。每千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0.45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均达到20-22%;建设区医学硕博士创新人才基地,设立10个医学博士创新人才基地、20个医学硕博士创新人才基地;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9以上。
3.加强全系统全员能力提升。依托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完善医学教育、继续教育平台,建设覆盖每个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终端的学习平台,加强系统内财务、后勤、信息、统计等各细分专业的能力培训,做好全系统的全员培训。
4.推进卫生健康智慧化建设。强化卫生信息中心、卫生大数据中心顶层设计,推进智慧卫生建设,建立区域医疗卫生应急智慧指挥系统,下设区域疾病预防综合智能化分中心和智慧卫监分中心,并于区“一网统管”相连接。通过智慧化平台实现重点传染病预警预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响应、非接触监管和可视化监管、医疗废物可追溯管理、居民住宅小区生活饮用水卫生、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职业健康和生物实验室安全监管、无证行医网格化巡查等监管事项的“一屏观天下”和“一网管全城”。大力推进卫生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通过流程再造, 推进诊所由审批改为备案,做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十四五期间,区属15家公立医院全面实现互联网诊疗服务覆盖,复诊患者中使用互联网诊疗比例达到10%以上。进一步强化全区区属医疗机构检查检验项目的互联互通互认。积极推进就医服务的“流程再造和智慧创新”,重点打造“线上智能问诊”“远程诊疗”等场景应用,加快推进各级医疗机构数字化转型工作,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数字化转型后的就医体验提升。
5.加强医疗服务及协同创新。推动符合伦理、成熟可靠前沿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转化机制建设。推进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等区内临床试验平台建设。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为基础,完善区域临床影像中心、区域临检中心、区域远程诊断中心、区域心电中心、区域药事中心(审方中心)等的服务和信息整合,健全区域医疗管理体系和区域医疗诊断体系、区域医疗影像服务体系,同步实现区域内各级医院之间的区域医疗影像数据共享。
(十)增强合作交流
1.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内优势医疗资源和品牌的输出,加大与长三角地区其他院校在医疗、教育、科研方面的合作。推动同仁医院、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长三角地区的医疗、科研、教学等交流,鼓励技术输出和学术合作。推进与长三角区域内友好城市的卫生事业交流合作。
2.加大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合作。支持医疗机构和专家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支持上海市同仁医院与“一带一路”国家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阿斯塔纳联合实验室的落地合作共建,支持筹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阿尔及利亚海外中医中心。选拔优秀青年骨干医师至国外进修学习,选送优秀高级专家至国外学习交流。选送护理骨干至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学习当地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积极争取为外籍医务人员提供执业便利。引进国际医疗服务品牌和管理、技术,支持筹建上海同仁国际医院(国际医学中心)。加强区域国际医疗学术交流,提升国际标准先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深化健康扶贫内涵,促进乡村振兴。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推进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帮扶受援地贫困县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受援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落实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云南省受援地区乡村卫生院结对帮扶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对口援建工作;构建远程病理中心,促进与结对帮扶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把卫生健康事业规划的实施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规划的落实。重点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基础医疗服务网络,切实保障本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的落实,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各有关部门加强政策联动,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卫生计生规划落实,制定相应实施细则。
(二)完善投入机制
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适应经济社会的卫生健康服务投入,持续加大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投入,足额安排规划实施所需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等经费以及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落实好各项投入政策。
(三)加强监测评估
区政府强化针对本规划的监督和评价,建立卫生健康事业规划实施和资源配置的监督评价机制,分阶段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工作责任制,实施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并列入本系统和本单位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本规划期满后,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附件一:“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附件二:“十四五”期间卫健委基础建设重点项目
附件三:“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能力建设项目
附件一
“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基准值(2020年) |
市卫健委 规划值 |
目标值 (2025年) |
1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85.54 |
84岁左右 |
保持发达国家水平 |
2 |
婴儿死亡率(‰) |
0.74‰ |
≤5 |
保持发达国家水平 |
3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1.32‰ |
≤4 |
保持发达国家水平 |
4 |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
0 |
≤7 |
保持发达国家水平 |
5 |
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 |
/ |
≥37 |
≥37 |
6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9.1 |
≥36 |
≥36 |
7 |
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
11.22张 (开放床位) |
7.5 (编制床位) |
12.37(开放床位) 9.72(编制床位) |
8 |
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人) |
6.12 |
≥3.6 |
≥6.2 |
9 |
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8.01 |
≥4.7 |
≥8.15 |
10 |
千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
0.43 |
0.45左右 |
≥0.45 |
11 |
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
0.85 |
/ |
≥0.9 |
12 |
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 (人/10万人口) |
/ |
4.8 |
4.8 |
13 |
专技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比(%) |
18.68 |
/ |
≥20 |
14 |
千人口献血率(‰) |
22.78 |
17.5 |
23 |
15 |
平战结合医院储备留观床位数(张) |
/ |
≥8000 (全市) |
≥200 (1张床位/单间) |
16 |
区属公立医院复诊患者中使用互联网诊疗的比例(%) |
/ |
≥10 (三级医院) |
≥10 (区属公立医院) |
附件二
“十四五”期间卫健委基础建设重点项目
1.上海市同仁医院新建日间中心(急诊)大楼
项目地址位于仙霞路1111号,拟建地下4层地上6层,总建筑面积约为30000平方米。该项目预计“十四五”期间完成。
2.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异地迁建项目
项目东至定西路,南至法华镇路,西至种德桥路,北至延安西路,项目建设规划约89000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完成第一期项目,启动第二期项目。
3.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项目
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含扩大用地)工程项目地址位于武夷路773号,新建筑面积约为32000平方米。现已进入工程实质性的施工阶段,该项目预计“十四五”期间完成。
4.长宁区精卫中心科教综合楼改扩建项目
项目地址位于协和路299号。拟拆除基地西侧原心晴楼(行政楼、交大实验楼、连廊和配套用房等),新建一幢地下2层、地上9层的科教综合楼,新建总建筑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项目启动建设。
5.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迁建项目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整合置换周边资源,迁建后建筑面积达到8900平方米。该项目预计“十四五”期间完成。
6.华阳社区卫生中心建设异地迁建项目
项目选址武夷路490号,占地面积约为4090平方米。该项目预计“十四五”期间完成。
7.长宁天山中医医院改扩建项目
根据医院发展需求和三级综合性中医医院的建设标准,在原址及周边进行改扩建,增加业务用房面积约15000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启动该项目,力争完成。
8.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整合置换周边资源,改扩建后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十四五”期间推进该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启动。
9.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整合置换周边资源,改建后面积达到6800平方米。“十四五”期间推进该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启动。
附件三
“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能力建设项目
1.加强区域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完成区疾控中心现代化建设,完善提升疾控流调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成区域性健康教育科普中心和区域性视觉健康中心。
2.打造多功能、信息化、智能化卫生应急中心
打造综合性、多功能、智能化的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一体化的应急指挥、应急值守、远程会议、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展示、医疗卫生业务动态监测与分析、应急力量与资源分布、信息高效互通互动的应急管理与联动响应体系,并与区“一网统管”平台相衔接。下设疾控综合智能化分中心和智慧卫监综合智能化分中心。
3.同仁医院提升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能力
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合作,争创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强化虹桥医学研究院平台建设,争创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家级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建国际医学教育学院(基地)。
4.完善区域医疗应急与传染病救治网络
完成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标准化建设,完成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江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完成光华医院120急救站建设。
5.光华医院建设长宁区域性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长宁东部医疗中心
深化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加强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建设、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关节病专科联盟建设。
6.天山中医医院建成长宁区域性康复诊疗中心、区域性中医治未病中心
深化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及龙华医院合作,推动天山中医医院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设单位,加强康复、肛肠、面瘫等重点学科建设,力争达到三级综合性中医医院服务水平和能级。
7.妇保院和精卫中心建成华东师大附属医院
妇保院和精卫中心力争达到三级专科医院服务水平和能级。
8.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深化区域分级诊疗体系,完善全专结合工作机制,推进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与大学医教研的实质性合作,各社区卫生形成特色明显的诊疗服务能力。
9.深化家庭医生制度建设
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做实做细做深服务项目,全人群签约覆盖达到50%,分类施策做好签约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增强签约居民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10.完善区域安宁疗护体系、康复体系、护理体系建设
程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区安宁疗护中心建设,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区安宁疗护东部中心。强化区域康复体系及护理体系能级建设。
11.开展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标准化达标建设
根据服务人口和功能配备,完成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达标建设,建设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因地制宜完善提升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配置,纳入区域15分钟生活圈建设范畴。
12.完善慢病综合防控体系
巩固国家慢病防控示范区建设,开展重点疾病早期筛查,落实分级分类诊疗,加强危险因素干预,规范随访管理,构建医防融合、全程有序、中西医并重的慢病管理服务模式,完善家庭医生制度下的慢性病患者“防治康”一体化管理与服务。
13.积极应对老龄化,构建以家庭发展为核心的人口老龄健康服务体系
根据区域人口结构特征,围绕健康家庭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区域老龄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机制建设,提升区域老年人健康水平;积极推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4.全面提升卫生健康系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层级
全科人才密度再增强,每千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0.45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均达到20-22%;建设区医学硕博士创新人才基地,设立10个医学博士创新人才基地、20个医学硕博士创新人才基地;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9以上。强化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联动,继续深化推进区域医学领域“优质+均衡”能级建设。
15.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数字化转型能力提升
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十四五期间,区属15家公立医院全面实现互联网诊疗服务覆盖,复诊患者中使用互联网诊疗比例达到10%以上。进一步强化全区区属医疗机构检查检验项目的互联互通互认。积极推进就医服务的“流程再造和智慧创新”,重点打造“线上智能问诊”“远程诊疗”等场景应用,加快推进各级医疗机构数字化转型工作,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数字化转型后的就医体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