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全面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动服务和融入中心工作,扎实推动市、区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着力推进长宁区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长宁文化品牌,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贡献文旅力量。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 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总结发展成果,为专项规划打牢基础。对标对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总结梳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和经验成果。完成《“十五五”期间长宁区促进文旅商会体绿融合发展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举措研究》《“十五五”期间推动长宁区公共文化品牌打造与融合发展的研究》调研课题,为“十五五”文旅规划编制打下基础。聚焦重要指标、重要任务,制定《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五五”规划方案》,启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二)优化工作机制,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做实做优工作机制,包括健全群文团队繁荣培育机制、总分馆业务指导机制和文化美育共同体机制,建立“文化项目主理人”培养机制、“ART”艺术空间共享机制和文旅资源互动宣推机制,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新空间”补充机制和公共文化服务助力文商旅融合机制。截至5月底,共招募文化主理人6名,新挂牌“舞空间”“艺空间”8处,文旅资源互动宣推270条,以机制建设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成果。依托“乐游上海过大年”“社会大美育课堂”“市民艺术夜校”等形式和载体,做好《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宣贯工作,做好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截至5月底,指导全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546场次、文艺演出666场次、社区公益电影放映715场次、艺术导赏、展览展示、微旅行等特色活动806场次、文艺指导1342课时,持续推进“五个一千”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率超64%。据不完全统计,1-5月全区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活动2.81万场次,总服务人次超1050万人次,让文化服务真正成为群众可参与、可创造、可分享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围绕“群星奖”上海地区选拔、上海市“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抗战胜利80周年等主题和重大时间节点,创作编排《苏河源》参与下半年上海市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由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创排的群舞《古井趣事》、广场舞《一起跳舞吧》将代表上海参与全国“群星奖”角逐。围绕长宁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要求,与云南绿春、新疆克拉玛依、青海果洛、广西柳州开展非遗项目交流,以“非遗橱窗快闪”形式推介各地非遗项目。赴云南绿春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以版画公教服务、文旅路线策划等推动两地文化旅游项目交流。
(三)探索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扩大文旅品牌影响力。举办上海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海特色项目城市推荐官选拔赛,进一步探索“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盘活区域文旅资源,以赛促训、以训促产,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区域文旅事业和文旅产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组织开展2025“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第七届国际手风琴文化艺术周活动、“咖味长宁 书香四季”长宁区读书节暨咖啡文化周活动,吸引线下观众超3千人次,商圈、地标客流超1万人次,线上观演超70万人次,与“春秋旅游”共同策划“邬达克之美 手风琴之旅”三天两晚旅行团项目,联合帆书打造“我是读书人”阅读新品牌,吸引来自长三角地区游客,进一步支持区内宾旅馆、美术馆、影院等参与女子半马等重大赛事活动联动合作,以“演艺+旅游”“参赛+旅游”的模式,探索长宁特色的“票根经济”,激活区域文旅消费。做好“上海故事”长宁点位资源更新60处,发动20位文旅从业人员、社区群众、学生等参与“城市推荐官”大赛,最终有3名选手入围全市30强。指导新华街道“上生新所番禺路街区”获评上海市旅游休闲街区。
(四)做好招商和稳增长,进一步优化文旅营商环境。用好市“4+16”重点产业体系和区“1+11+17+X”招商机制,坚持市区联动、部门(街镇)联手、政企联合,加强各部门间信息互通,截止5月底共引进企业5家。同时联合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将于6月上旬开展“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培训班,邀请全区40个部门参与,进一步拓宽眼界,增强专业素养。落实稳增长工作,细化市、区各类经济调度指标,新增住宿业纳统企业,引导旅行社、宾馆酒店等服务企业提升产品设计、市场营销能力,提供多样化旅游产品。上半年开展企业走访42家(次),解决企业需求8个。召开2025年度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会议,优化“虹桥文旅荟”工作机制,为区域内80余家文旅及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搭建平台,汇集四方面18项支持政策,发布文旅党建服务包。依托“第六届全球宿博会”“苏河城市微游”等活动开展2场沙龙活动,已促成10余项战略合作签约或项目合作,指导成员单位间进一步加强交流和资源联动。进一步用好《关于进一步推进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的若干政策》,优化上海文化发展基金长宁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撬动文旅企业主体活力。
(五)加强文旅行业监管,维护文旅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文旅系统行业重要节点、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导向引领与内容把关。1-5月受理各类行政审批、备案共340件,277家次,出动458人次,罚没款33427.94元,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2件,同时不断优化演出市场内容监管智能辅助系统,做好人技同防,确保文化旅游市场平安有序。强化行业安全隐患排查,突出抓好文物、博物馆、景区、旅游包车等重点领域安全防范,下发安全工作提示10份,开展行业安全指导408家(次),加强重要时节文旅安全运行和重大文旅活动安保工作。助力打造游客友好型城区,完善旅游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深化文旅领域综合治理。截至目前,累计收到投诉共20911件,同比增长57.19%,累计办结19560件,办结率93.54%,与携程系华程西南旅行社等建立长效协同机制,进一步净化旅游市场环境。
(六)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长宁故事”。稳步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182处三普信息复核,调查新发现文物线索19处,划定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推出5部长宁区文物守护故事系列宣传片。开展“守护文脉‘宁’筑新生”2025年长宁区文博宣传月系列活动,推出“展览、乐游、市集、演艺、美育、云赏”六大板块三十余项特色活动,启动“邬达克建筑”长三角地区美术、摄影、文创设计大赛,让广大市民深度体验长宁的文博魅力与城市活力。出台《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认定保护管理办法》和《长宁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情况评估管理办法》规范性文件,夯实非遗保护体系建设。指导举办第十五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及第十三届非遗保护论坛,支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甦萍成立大师工作室,加强沪剧保护与传承。推出“非·长”传习工坊,焕新非遗品牌,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七)坚持党建引领,展现干事创业新风貌
坚持建党引领,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党组开展“第一议题”学习、中心组学习等20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专题研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29次。充分发挥文化工作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组织开展“文旅大讲堂”10次,邀请资深学者、行业领军、系统骨干,深化“党建+文旅”融合,加强交流,分享经验。联合区组织部开展“汇艺长宁 赓续奋斗”文艺党课,覆盖区内青年和两新组织1000人次,深化文旅行业党建联盟,加强体制内外文旅行业交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责任制落实,明确党组与下属事业单位“三张清单”制定,做好区委巡察“回头看”情况梳理,完善制度建设。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专题学习会,邀请区纪委廉政宣讲团开展专题讲座辅导,加强系统全体职工“八小时内外监督”,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及其细则,在节假日前开展“四风”问题警示提醒。加大人才队伍培训力度。上半年开展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组织 30位中青年干部通过一本调研笔记,一次考察学习、一则学习体会,一篇调研报告、一次成果展示、一条培训宣推的形式,使系统中青年干部加强交流与学习。启动文旅系统职工技能比武作品征集,用好优秀人才租房补贴政策,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基层中层干部梯队培养。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文旅发展。一是按要求做好《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衔接区级“十五五”规划纲要,提出一批面向未来的重点任务、重要举措,为今后五年发展打牢基础。二是聚焦长三角区域文化和旅游特色资源,联合上海市松江区开展第五届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机制大会。围绕文旅部“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相关部署及长宁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要求,继续与新疆克拉玛依、青海果洛等地,开展文化旅游项目合作与交流。
(二)提升文化内涵,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价值引领功能。指导周桥、天山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改造升级,完成愚园路“新页书房·亲子科普馆”更新开放,进一步赋能“十分钟公共文化圈”。探索在符合条件的区域举办特色文旅集市,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出红色沪剧大戏《风雨夜归人》。完成“五个一千”文化惠民项目,将优质文艺演出、艺术导赏、社区电影、展览展示、文艺指导等送至家门口、楼门口。办好16个社会大美育课堂, 25个长宁区市民艺术夜校教学点位,构建“全民、全龄、全域”美育终身课堂。深化“数字文化馆”试点,持续开展“美好时光长桌派”“音乐会客厅”等“云”品牌活动,以数字化服务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外延。
(三)做强业态融合,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矩阵。下半年将举办第九届中国舞蹈节暨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最虹桥”嘉年华、“何以爱长宁”微旅行等品牌活动,努力将活动流量转化为文旅增量。进一步支持文博演艺资源、旅游产品与上海光影节、“五五”购物节、虹桥草地音乐节等市、区重大赛事活动联动合作,继续在临空体育公园引入优质音乐文化资源,持续推动文旅商体展绿融合发展,进一步探索“票根经济”多元渠道,形成“演艺+旅游”“文博+旅游”“非遗+旅游”等更多文旅产品。
(四)做深资源联动,打造多元文旅消费场景。进一步释放愚园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新华路风貌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能级,指导华阳路街道“静雅武夷街区”申报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积极打造入境旅游目的地。用好“城市推荐官”资源,指导推出新一批融合化、高品质的“家门口的好去处”,培育社区旅游景点。
(五)扣紧压实责任链条,守牢筑稳安全发展底线。面对脱口秀、演艺等语言类新业态日益增多的新形势,升级长宁区演出市场监管辅助系统,以数字化赋能意识形态监管,铸牢文化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屏障。落实落细行业生产安全责任,深化“三级联动”机制,强化安全隐患排查,突出抓好文物、博物馆、景区、旅游包车等重点领域安全防范,加强重要时节文旅安全运行和重大文旅活动安保工作,完善多场景业务应用,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夯实传承根基。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总结,顺利转段进入认定登记阶段。上线 “数字文保可视化管理系统”。进一步丰富“建筑可阅读”内容内涵,推出“城市邂逅邬达克”主题国际交流系列活动,厚植“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完成《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修缮,立足红色文化场馆资源,发挥教育功能,推出文物主题游径。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中国传统节日,继续开展“非·长”传习工坊,通过传承人授课、专场演出、经典赏析等形式,打造“非遗City walk”路线和沉浸式文旅融合体验。进一步拓展“非遗在社区”“非遗在校园”覆盖面,加大对江南丝竹等项目的传承保护力度,优化升级区非遗保护中心功能,提升长宁非遗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