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健康长宁行动2023年工作重点》的通知
  • 发文机构: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 索引号:SY053017327580202300165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卫生
  • 发文字号:长健促办发〔2023〕1号
  • 发布日期:2023-09-07

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

为深入推进健康长宁行动,区健促办经征询各专项行动牵头部门意见后,形成了《健康长宁行动2023年工作重点》。

现印发给各单位,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健康长宁行动2023年工作重点

长宁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

2023年5月23日

附件

健康长宁行动2023年工作重点

第一部分:整体工作安排

一、拟研究制定的文件

制定健康长宁行动2023年工作重点,健康长宁行动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案。

二、重点举措

1、将推进健康长宁行动与新一轮国家卫生区复审工作相结合,全面做好营造健康宣传氛围、拓展健康支持性环境、提升健康服务能级、强化重点行业管理等各项工作。

2、推进健康长宁行动区域化特色项目。

3、建立完善健康长宁行动评价制度,开展健康长宁行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构建健康长宁建设指数。

4、征集并通报表扬一批健康长宁行动示范、优秀案例。

第二部分:各专项行动重点任务

一、健康科普行动

1、完善区级健康科普专家库的运行机制和考核办法,打造优秀健康科普人才“蓄水池”;组织区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与社区、机关、学校、企业等场所对接,推进“你点我送”健康科普课程配送工作;开发优质健康科普素材,充实区级健康科普资源库。(区卫健委)

2、发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科普主力军作用,在区属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医疗机构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医务人员个人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和“健康科普信息发布审核与监测通报机制”,引导激励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增加健康科普高质量供给。(区卫健委)

3、积极参与首届上海市健康科普推优选树活动,凝练“健康科普人物”、“健康科普作品”、“健康科普品牌”和“优秀健康科普管理”。积极参与“全国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科普教育创新奖等健康科普赛事和征集推选活动。(区卫健委)

4、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创新健康科普表达形式,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凝聚健康促进的社会共识。落实市级健康知识读本和工具的发放工作,并配合读本知识开展针对性的健康科普知识推广。(区卫健委)

5、加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建设,拓展健康自我管理覆盖人群,丰富市民健康自我管理活动的内涵和形式。依托健康云平台,开展健康自我管理技能的学习打卡和推广服务活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居民健康管理的指导,提升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服务的可及性。(区卫健委)

6、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开展未成年人“红橙绿”三色成长行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健康知识普及活动,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区文明办)

二、合理膳食行动

1、开展新一轮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巩固碘缺乏危害防控措施。(区卫健委)

2、做好合理膳食健康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区卫健委)

三、全民健身行动

1、落实全区各街镇“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机制,实现公共体育服务配送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园、进楼宇、进企业、进单位。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质量,发挥其在健身团队、设施管理、赛事组织、体育文化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完善“体医养融合”机制,开展非医疗健康干预,组织“体医交叉培训”,加强“运动处方师队伍”建设,合理指导市民健康吃、科学练、防慢病、治未病。(区体育局)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乐动长宁”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建设,推行线上线下“双线”办赛新模式。依托长宁外环生态绿道优势,办好2023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赛、2023年上海市级机关运动会开幕式·上海城市徒步嘉年华活动等体育赛事。推广白领“午间一小时”体育活动。(区体育局)

3、拓展市民身边的高品质健身空间。完善“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结合城市更新项目和闲置用地的“金角银边”,建设、嵌入各类体育健身设施。推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力争十个街镇全覆盖,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申报虹桥体育公园为园区型都市运动中心。(区体育局)

四、控制吸烟行动

1、深入开展公共场所控烟宣传活动,辖区内禁止各种形式的烟草广告;加大对商务楼宇、中式餐饮等重点场所的控烟监督检查力度;巩固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机构、无烟学校建设成果,扩大室外示范吸烟点覆盖范围。(各控烟执法部门)

2、发挥“控烟热力地图”的社会共治平台作用,完善控烟志愿者工作网络和组织管理,发动社区志愿者、学校师生、楼宇白领等各类群体加入控烟志愿服务行动,开展日常巡查和劝阻违规吸烟志愿服务活动。(区爱卫办、区文明办)

五、重点场所健康促进行动

1、加强健康校园建设。增加户外体育运动比例,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1小时体育锻炼。推进近视综合防控措施落实,开展近视防治宣传,推进近视防控技术试点,从行为干预、健康教育、斜弱视医学干预、近视前儿童干预、中医适宜技术等方面开展探索,建设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国家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区。以“心理健康活动季”为抓手,面向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短视频和海报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教师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比和案例征集活动。深化“医教结合”,继续开展学校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落实儿童青少年肥胖综合防控。(区教育局、区卫健委)

2、打造健康职场文化。在区国资系统各下属企业有序推进健康促进企业创建,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在健康环境、健康管理与服务、健康文化等方面提升创建水平。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特色及职工需求,为职工提供针对性或创新性的健康特色项目或服务。深化楼宇园区内“健康服务点”和“Health工享站”的服务内涵,为更多职场人群提供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务。开展健康养生、创意讲堂、素质素养三大类系列课程的“卡卡直通车”主题活动。推进“关爱员工生命、守护健康”心脏急救科普培训进楼宇、园区、健康服务点、企事业单位。做好职工心理援助工作,提高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心理支持等服务的可及度。(区国资委、区总工会、区卫健委)

六、重点人群健康促进行动

1、保障母婴安全与妇幼健康。强化属地管理职责,夯实社区孕情监测网络以及部门机构联动机制,优化生育全程管理与服务,落实重点孕产妇管理。加强产安办履职能力建设,推进产科亚专科建设和多学科协作诊疗,健全与对口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的转会诊机制。完善打击“两非”、代孕工作机制。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级。持续完善妇幼保健、疾病筛查诊断干预、生命救治等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妇幼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妇幼健康资源和适宜技术下沉基层,打造社区妇幼健康品牌案例。深化妇幼健康数字化转型,加强“云上妇幼”建设,优化出生“一件事”线上帮办服务。拓展妇幼健康管理内涵。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建设从孕前到婴儿期连续性的降低出生缺陷标准化服务体系。规范落实儿童保健服务管理,开展多维度儿童早期发展综合服务。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倡导母乳喂养,促进自然分娩,推广无痛分娩。推进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保健服务。依托社区妇科门诊,医防融合提供常见病诊治及妇女保健特色服务。(区卫健委、区妇联、区教育局)

2、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开展职工健康指导和管理工作,健全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防治制度等保护劳动者健康相关制度;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开展服务指导与专项治理,定期监测职业危害因素;加强调研排摸和综合分析,结合建筑施工、工业制造、废品处置等行业特点提出工伤预防工作重点,提供职业防护用品、用具等。开展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行动;推进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试点和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压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提高职业健康监督执法效能。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组织职业健康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核查,做好源头防控。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质量控制工作,提高职业健康监管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开展职业病及相关危害因素监测,强化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区国资委、区卫健委)

3、强化医养结合,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落实老年健康管理,推进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深度融合,加强养护机构等为老服务场所的医疗卫生监督检查。不断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协议合作,实施2023年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做实做优老年人“1+1+1”签约服务。继续推广与做实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持续做好长护险机构评估员考培工作。推进老年健康干预项目,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行动。强化居民生命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工作,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区卫健委)

4、加强残疾人健康促进。推行辅具适配管理新模式,启动辅具适配第三方服务采购,规范适配流程,细化适配条件,持续推进辅具适配个性化、精准化。依托社区服务网络,建立辅具适配协调机制,优化服务,提高残疾人满意度。加强专业评估,提高适配质量。推进残疾人“康复之家”建设试点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联系工作。实施《上海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进残疾预防专项行动,组织开展“残疾预防日”宣传活动。完成居住长宁区域内,有需求的、长期卧床的重度残疾人开展上门体检服务。完成不少于5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做好4个街道(镇)残疾人的燃气器具安全普查工作。(区残联)

5、深化健康扶贫内涵。根据中组部、国家卫健委文件要求,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联合区内优质医疗资源,深入开展“组团式”帮扶绿春县人民医院工作,推动受帮扶医院综合实力提升,基本满足县域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推进十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云南省受援地区乡村卫生院结对帮扶工作,启动远程心电图诊断中心构建工作,强化当地卫生院诊疗能力,满足当地百姓就医需求。组建第五批援滇医疗队,继续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做好援摩医疗队业务指导和管理工作。(区卫健委)

6、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优化区域精神卫生体系,加强辖区精神卫生机构建设,打造特色精神专科服务品牌,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医学服务融入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巩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成果,逐步构建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强化卫生健康-政法-公安多方联动,完善“市-区-街道(镇)”三级防治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多部门联合随访质量,落实综合风险评估和分级分类管理。推进新病例登记建册、人户分离迁徙与协同管理、长效治疗药物使用、免费服药与体检等重点工作。完善医疗康复、社区随访和社区康复衔接服务机制。加强突发事件风险防控、监测预警、联动处置。做好人群心理健康促进,依托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利用心理援助热线或其他线上线下心理服务资源,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援助服务。开展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监测,并以结果为导向,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促进。持续做强做大“心视野·心对话”主题论坛等心理健康品牌,做好公众心理健康宣教。针对考生迎考焦虑和新生入学焦虑,举办大型心理健康辅导进校园活动。发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作用,开设“馨宁”心理热线,常态化开展面询。(区卫健委、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残联、区教育局、区文明办)

七、养老服务健康促进行动

1、做实养老实事项目、民心工程。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年内将新增养老床位80张、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家、日间照料中心2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2家、老年人助餐点5家。(区民政局)

2、持续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工作。年内新增认知症床位90张,年内筹建打造全市首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示范赋能中心,健全认知症老人及家属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区民政局)

八、慢性病防治行动

1、推进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建设,巩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下“以人为核心”的社区慢病管理模式。扩大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干预和筛查的人群覆盖面,推进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策略优化,强化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慢阻肺等慢性病全程管理和服务工作。(区卫健委)

2、规范开展伤害住院病例、死亡登记、肿瘤和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登记报告工作,提高登记报告信息化水平。(区卫健委)

3、积极探索建立智慧、精准的近视综合干预模式,推进区域视觉健康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巩固学龄前儿童和学生屈光监测长效机制,探索视觉康复训练服务模式。继续开展老年人屈光不正矫正、白内障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访干预,深化成年人视觉健康管理。(区卫健委、区教育局)

4、扎实推进口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学生口腔健康监测及弱势人群口腔健康长效服务和干预。推进以老年人、职业人群、残障儿童为对象的口腔健康管理优化行动项目。(区卫健委、区教育局、区残联)

九、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

1、探索“基于多源数据的传染病综合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信息平台”的区域综合设计,推进区域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信息化建设,加快传染病疫情报告智能化和监测预警智慧化进程。(区卫健委)

2、加强病媒生物防制。正式上线运行长宁区一网统管病媒生物监测信息系统,打造集监测、维护、巡查、评估和处置于一体的病媒生物防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并接入城运中心场景平台,完成区、街道(镇)二级场景建设并运行派单闭环管理流程;开展年度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监测评估;继续做好季节性常态化控制工作;加强病媒生物防制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专业培训,促进能力提升;完善病媒生物防制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区-街镇两级队伍应急处置能力;针对重点场所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开展爱国卫生专项执法检查;做好进博会等重大活动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3、完善病原微生物综合检测平台建设,提升新发、输入和少见传染病的检测能力。(区卫健委)

4、持续强化核心队伍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处置能力,带动社区公共卫生专业力量能力提升,打造合理人才梯队。加强平急转换机制和跨部门联防联控协同处置机制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与处置能效。(区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5、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加强各级各类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管理,强化预防接种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维持本区儿童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接种率,继续做好新增60岁沪籍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服务。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推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工作。继续维持本区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推进消除麻疹工作。(区卫健委、区教育局)

十、公共卫生体系提升行动

1、持续推进区疾控中心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分阶段推进机构迁建,加强设施设备配置。全力做好2023年实验室认可(CNAS)能力扩项,积极筹划新一轮实验室能力建设,加快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各项系统的落地应用。(区卫健委、区机管局、区发改委、区科委、区财政局)

2、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巩固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区创建成果,以维护城区卫生安全和促进人群的身心健康为宗旨,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强化风险意识,满足现阶段卫生应急实际工作需求。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医疗队的应急保障装备及物资的配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在完善四支应急医疗队伍的基础上,建立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补充的应急医疗保障队伍,加强应急工作的培训演练。利用5G移动单兵装备,推进应急医疗保障信息化管理。做好重大活动的卫生应急保障工作。(区卫健委)

3、做好饮用水卫生和医疗废物安全智慧监管。深化生活饮用水“扫码知卫生”工作,推进学校饮用水“扫码知卫生”。加强涉水产品监督管理。持续推进医疗机构医废可追溯管理。全面完成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专项监督检查任务,配合开展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核查评估。(区卫健委)

4、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推动区卫监所设施与装备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网格化工作机制。推进监督员岗前培训和轮训制度,加强监督员日常训练和专业训练,提升监督员执法办案能力。探索建立区级卫生监督机动执法队伍,提升重大案件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区卫健委)

5、加强重大活动公共卫生监督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参与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单位的现场快检、在线监测、实验室检测三位一体的监督保障技术手段,实现精准保障。在重大活动期间对医疗机构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放射源安全管理和精麻药品的管理开展监督保障,减少各方面的卫生安全隐患。(区卫健委)

6、推进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数字化综合监管能力,稳步推进“智慧卫监”监管成效,进一步拓展可视化、智慧化监管场景应用,强化风险事件处置能力。推进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综合监管场景建设,加强游泳场所卫生便民信息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医疗机构医废可追溯管理。完善单兵系统和调度指挥平台,推进移动端行政执法信息实时互通。推进精麻药物可视化监管工作。在重大活动保障期间,实现“非接触式”卫生监督管理。(区卫健委)

十一、医疗服务体系优化行动

1、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同仁医院的区域性医疗、教学、科研的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以同仁医院国家全科医师规培基地为基础,深化全科医学教育特色,构建区域内教学平台,建成“全科医生能力一站式考评”体系。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合作,争创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强化虹桥医学研究院平台建设,建设并申报市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持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完善社区辐射能力。努力成为区分级诊疗体系的中坚力量和区域医联体的核心,上连市级医院、下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就医秩序更加合理。(区卫健委)

2、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推进区内在建的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建设项目和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建设项目,落实管理,组织考核,及时整改,保质完成。(区卫健委)

3、建立以家庭医生制度为基础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初步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本区所有家庭,拓展家庭医生签约覆盖范围。继续完善同仁医院及十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实时更新与匹配。以搭建信息平台为抓手,以“一区一品牌”为立足点,推进天山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级诊疗工作。探索二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办医以专病诊治预防形成联盟,推进全病程诊疗服务,便捷百姓就医。(区卫健委)

4、建设医学协同创新集群。争取在部分前沿医学科技领域参与市级的协同创新集群,跨越原有学科界限和行政隶属关系,以带头学科领军人才为主体,整合新兴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包含医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工程材料学等协同合作。(区卫健委)

十二、社区健康服务促进行动

1、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推进高质量签约服务。在“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基础上,持续推进市“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四医联动”对象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夯实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网底,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注重健康管理效果,改善就诊流向。基于人群的健康服务需求,支持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以家庭为单位,签订服务协议,研究以家庭为单位的“签约服务包”。(区卫健委)

2、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大中心”建设。推进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开展多层次的社区康复能力培训,加强社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已建成社区康复中心的运行与管理。全面完成中国残联、国家卫健委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联系点的试点区建设任务。推进社区护理中心建设,优化护理服务功能,开展“互联网+社区护理”服务,打造一站式、整合型社区护理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建设,依托信息化手段,整合各类资源,加强人群健康评估、风险筛查、需求分类和针对性健康指导,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的能级与水平。(区卫健委)

3、推进“功能社区”医疗健康服务。以市政府实事“新建及升级优化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为抓手,以“家庭医生进企业送健康”“家庭医生进校园”为平台,把在职人员、在校学生纳入签约服务对象并提供健康管理,研究功能社区人群“签约服务包”,在楼宇园区、养老机构、中小学校等功能社区开展适宜的健康管理服务,提高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区卫健委)

4、全面推广安宁疗护服务。统筹区内安宁疗护资源配置,构建安宁疗护区域一体化管理模式,制定安宁疗护转诊、评估流程,探索建立安宁疗护管理数据库及智能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患者生命最终阶段的有温度、有关怀、高质量的照护服务,完成患者全生命周期照护服务的最后一环。加大对安宁疗护的宣传和人才培养力度。(区卫健委)

十三、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

1、加强区域内中医医联体体系建设。以天山中医医院为中心,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牵头建立区域中医医联体。通过协议的方式,形成包括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全区100%人口的区域内中医医联体。完善医联体内中医人才培养和互认机制,医疗服务指导和质控机制,医疗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同时继续做好双向转诊和优质资源下沉相关工作。依托市级中医医联体平台,进一步完善和构建中医医联体、康复医联体。以天山中医医院为核心,上联龙华医院,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中医专病分级诊疗模式、转诊机制及人才培养方式。(区卫健委)

2、提升区中医医院服务能级,推进光华医院建设区域性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推动天山中医医院建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设单位、长宁区域性康复诊疗中心和区域性中医治未病中心。对接龙华医院优势学科,加强天山中医医院以肿瘤、骨伤为特色的“一区一品牌”重点基地建设。加强区中医重点学科建设,支持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优势专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区卫健委)

3、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虹桥、华阳、新华3家建设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报周桥、天山、北新泾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上海市示范性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国家相关标准为依据,推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中医康复、中医馆、中医阁建设。(区卫健委)

4、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依托天山中医医院,建立区域内中医药培训体系,推动建立区域基层中医药实践推广培训基地,整合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西学中培训基地等功能,集中各单位优秀中医药人才,加强基地师资储备,开展中医药相关培训活动。(区卫健委)

5、推动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申请建立天山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加大各医疗机构中医药科普的推广力度,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等中医药科普知识作为健康教育重要内容。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以区中医治未病中心为依托,联合区教育局相关部门,完成国家青少年眼防试点项目的实施和验收,进一步在区内中小学校推广百草园和中草药知识库等。完善太极健康实践基地项目,推动华阳、虹桥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太极健康宣教活动。(区卫健委)

十四、国家卫生区巩固行动

1、启动并全面推进2022-2024年国家卫生区复审工作。推进国家卫生区常态长效管理,形成日常维护与突击整治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性运动相结合、动态管理与监督机制相结合的“常态复审模式”;落实季度评估、通报反馈、工作例会、信息报送等各项复审工作制度;同时严格按照复审时间节点,做好群众满意度测评、数据评估信息填报、资料汇编制作等相关工作。(区创建国家卫生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2、充分发挥巩固国家卫生区八大工作组的作用,推动国家卫生区的复审工作。各组根据职责分工要求,制定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并追踪整改落实情况;各街道(镇)统筹协调辖区资源,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针对薄弱环节开展自查自纠及专项整治行动。(区创建国家卫生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3、结合国家卫生区复审工作,以促进居民健康为中心,全面开展卫生健康街镇建设,并推选1-2家作为市级示范街镇。传承爱国卫生优良传统,在各街道(镇)中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合格单位建设,扎实爱国卫生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辖区80%以上的单位参与健康场所建设。固化每周四爱国卫生义务劳动制度,不断提升居民对城区环境的满意度。(区创建国家卫生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十五、健康保障完善行动

1、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开展评估操作规范、护理计划制定标准化建设,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标准化体系建立,优化服务供给、规范服务流程,加强为民服务创新实践,创新定点评估、上门评估、云评估多元化评估方式。优化信息经办查询,提升服务水平。(区医保局)

2、结合推进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区实际情况,配合卫生相关部门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签约服务费支付工作。激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做实做细做好签约服务。(区医保局)

3、进一步做好总额预算管理。配合市医疗保障局探索城乡居民医保实施总额预算管理。配合探索住院费用区域总额预算管理试点。继续深入开展职工医保drg/dip付费实施,落实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险drg/dip付费试点。落实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和长期住院按病种床日付费模式。(区医保局)

4、落实国家各批次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区医保局)

5、继续推动同仁医院、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健康保险公司开展合作,引入商业健康保险,探索提供商业健康保险结算、支付服务,提升市民就医的便利性及满意度。重视宣传、提升居民健康保险意识,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补充保险,持续拓展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种类。(区卫健委)

十六、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1、坚持“抓环保、促发展、保安全、惠民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长宁。(区生态环境局)

2、持续做好水环境保护,继续实施河道水质深化治理长效维护工程,巩固和提升河道水质,保持9个市级考核断面持续达标;关注水质监测数据,科学开展水资源调度,确保河道水环境稳定向好;开展水生态建设,种植种类多样的水生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分时、分条、分段”开展水、陆域保洁工作,保障河道水环境面貌整洁。(区建管委)

3、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编制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并持续推进建设一批海绵示范项目。(区建管委)

4、深度构建宜行宜停的慢行交通体系,开展慢行交通专项提升工作,完善各区域慢行交通专项建设规划,梳理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项目清单,打造若干示范引领,慢行优先的慢行示范片区。(区建管委)

5、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既有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网格化管理机制,强化无障碍设施验收的监管职能。结合日常巡查养护工作,对市政道路、桥隧地道、民防设施、公园公厕等处的无障碍设施和无障碍引导标识予以“查缺补漏”。积极推进无障碍进社区,持续在老旧小区建设无障碍坡道及楼道扶手。创新工作模式与机制,加快推进养老、卫生、教育、体育、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的系统化与规范化建设。落实无障碍停车管理。通过停车资源一网统管,进一步探索无障碍停车位线上预约机制。(区建管委)

5、加快推进绿化环境建设,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区。计划新建公共绿地1万平方米,立体绿化1万平方米,绿道建设1公里,改建口袋公园2座。加强体绿结合,在公园、绿地、林带等有条件地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区绿化市容局)

6、推进垃圾综合治理。提高资源利用能力,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3%。深化数字化监管应用,利用垃圾分类“一网统管”智管平台,强化生活垃圾收运处作业智能监管,逐步推广清运车辆单车称重和定位技术。完善回收利用体系。落实街镇属地可回收物回收点、中转站设置和管理责任,灵活运用“互联网+回收”,鼓励有条件的居住区投放智能回收柜,提高居民交投可回收物的便捷性。改造提升可回收物体系整体形象,全面更新“沪尚回收”视觉标识,新建1座可回收物示范型中转站。推进一批老旧破损、功能不健全的生活垃圾投放点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垃圾分类2.0版本精品示范居住区。推广装修垃圾新模式,扩大可移动式智能建筑垃圾箱投放使用范围。(区绿化市容局)

7、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城区创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粮食、婴幼儿食品、食用农产品等质量安全监管,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品种实施监督抽检。实施食品安全示范创建“百千万工程”和小餐饮单位清洁厨房创建工作,并积极推进执行小餐饮店管理规范团体标准。使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和社会共治水平显著提升。确保主要食品总体监测合格率在99%以上,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年报告发生率<4例/10万人,加强食品科普宣传和法治宣传教育,市民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度评分达到90分以上,市民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满意度评分达到90分以上。(区市场监管局)

十七、健康服务业发展行动

1、培育社会办医品牌。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实行指导性规划。积极培育和打造规模化的社会办医疗机构,主要包括独立设置机构和接续性服务机构。支持设置独立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诊断等机构,与各级各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鼓励发展护理院、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老年护理等接续性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联合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成为教学和培训基地。(区卫健委)

2、探索开展前沿医疗服务研究项目。推动同仁医院完成智慧医疗研究项目。(区卫健委)

3、提升临床研究策源力。推进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等区内临床试验平台建设,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推动院校合作项目,提高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协同合作。继续推进5家医院与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PI合作项目,做好相关项目的管理和考核。推动同仁医院申报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区卫健委)

十八、健康信息化行动

1、推进互联网医院在区属公立医院的全覆盖应用,在目前已在5家二、三级医院和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年内完成剩余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互联网诊疗建设,实现移动端互联网医院挂号、报告查询、处方外送等服务,为百姓打造“足不出户”的就医体验。(区卫健委)

2、深化双向转诊垂直管理及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完善原有双向转诊系统,实现转诊过程中上下级医院信息共享和交换,加强医生参与转诊过程,保障转诊业务畅通运行。年内“双向转诊一体化平台”将覆盖全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卫健委)

3、推进健康长宁-医学人工智能平台建设,以AI为技术基础,搭建AI+全科辅助诊疗等多平台,实现智能推荐疑似诊断、智能提醒用药风险、诊疗全程监控等智慧服务,在提升区域医疗机构就诊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就诊质量。(区卫健委)

4、完善疾控中心信息安全建设,智慧疾控一体化平台落实三级等保。全面建设应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传染病综合监测预警、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免疫规划、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等业务信息系统,打通各级医疗机构与疾控中心的数据通道,持续推进疾控业务信息系统与辖区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全员人口信息库协同共享,以及与市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区卫健委、区公安分局)

十九、长三角健康一体化行动

1、促进医疗服务均质发展。制定长宁区推进区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区域卫生健康服务综合能力和整体效率,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和科学布局,促进发挥优质医疗资源对基层的辐射和引领效应。进一步深化建设同仁医院区域性医疗中心,全面对标创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展建设。深化与交大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龙华医院合作,通过PI项目合作,提升特色诊治能力、科研攻关能力及教学能力。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完善康复等功能。一是以建设社区医院为契机,打造一批高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是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教学辐射能力,依托同仁医院加强社区全科医生能力建设工作,启动第二期“优质+均衡计划”社区卫生“拔尖-骨干-优秀”人才培养项目;三是持续推进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年内力争创建3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区卫健委)

2、加快医学科技创新性协作,联合参与推进重大疾病科研项目攻关,开展新药、新诊疗方案临床试验。积极参与市级健康科技创新项目。(区卫健委)

3、完善综合监督执法联动协调机制。持续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会商机制,聚焦监管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协调联动与监管信息互通机制,深入推进跨部门联合检查、综合监管。探索健康服务等新业态的创新监管方式。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信用监管。组织开展“蓝盾行动”专项监督执法,强化重点领域监管水平。(区卫健委)

4、推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慢病防制等在长三角地区的日常联动、学习交流及联合应急演练。(区卫健委)

二十、健康国际化行动

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内优势医疗资源和品牌的输出,推动同仁医院、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长三角地区的医疗、科研、教学等交流,鼓励技术输出和学术合作。(区卫健委)

我要留言

留言选登